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隐形的翅膀     
新学期伊始,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其中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一开始,我很引以为荣:班里的学生都很乖巧听话,课堂上气氛活跃,卫生、纪律井然有序……我期待着这良好的局面能够持续下去。可是好景不长,一节自习课上,我正在班里来回巡视着,学生小颜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家,我能请假回家吗?”看着她闷闷不乐的样子,我的心一软,是啊,学生从小没离开过家,没离开过父母的怀抱,现在让他们一周才回家一次,能不想家吗?  相似文献   

2.
她又跑来向我请假要求回家了,态度很坚决,一副非请不可的模样,问她请假原因,她支支吾吾、扭捏着就是不肯说。她是个住校生,家里距学校大约30公里,我清楚地记得,这是她第二次以同样的方式来请假了。上一次,我因为刚好手头工作忙,加上她平时又是个“安分守己”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位网友说儿子刚上高一时,住校,两周回家一次,特别想家.一到周末儿子就想让她找借口请假.孩子说:"只要给老师说个合理的理由,老师都会准假."这位网友很机智,对儿子说:"好吧,这周说妈妈自杀了,下周说爸爸自杀了."这么一说,孩子以后再也没缠着妈妈替她撒谎请假.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刚接一个新班没多久,一个叫小惠的女孩就找到我,悄悄地和我说她肚子痛,想请假回家看病。我急忙问她严不严重,要不要找一个同学陪她回去。她说不用了,自己回家看看就行。我准了假后,她自己收拾书包就回家了。晚自习时,班长找到我向我汇报班内情况,无意间说到了小惠回家的事情。班长长叹了一声,说,老师,您上当了。  相似文献   

5.
一天下午,我下课后,刚走出教室,后面一个女生就紧随其后出来了,手里拿着书和笔,叫了一声:“老师。”我突然想起,她前几天没来上课,班主任说她家里出事,请假回家了几天。于是我就问她:“家里怎么样,还好吗?”她说:“谢谢老师,还好,没事了。我想请老师帮我补一下课好吗?”  相似文献   

6.
电话约定之后,一位女士来到心 理咨询室,满脸愁容地开始讲她的故 事: 马老师,您快帮帮我吧!我的女 儿怎么把我当敌人一样?她有心里话 只和爸爸说,和我根本就没有交流。我 根本不了解她,不知道她到底心里想 什么。那次她中午放学没有回家。我不 放心找到了学校,只见她一个人坐在 教室里抹眼泪,眼睛红红的。我担心地 问她究竟出了什么事。她一个宇都不 说。您说,我心里多难受?不管吧,心 里不放心,管吧,她什么也不和我说。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来到她的屋子, 想和她好好聊聊。您猜她怎么对我?她说:‘到我 的屋里干什么?不…  相似文献   

7.
一封家书(F)     
亲爱的爸爸你好:第一次写信回家感觉有点怪。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想起你,说不清自己是反常还是犯傻。想起了那个国庆长假,那时你也风尘仆仆赶回家,我除了叫你一声爸,除了说你又老了,就再也没跟你说过话。无意间翻开你的破包,竟看见了你写给妈妈的一些话:“我争取多赚些钱,让你带给孩子,让她省着花……”这就是你呀———我冷冰冰的爸爸?我想我天生就是个毁容家,一刀一刀地在你额上刻着伤疤,可你怎么从不责怪我的心狠手辣?难道这就是父爱?我已经哭得像个傻瓜,爸爸,你怪我吗?一封家书(F)@钟儿  相似文献   

8.
容易"受伤"的女孩 第一次对妍妍留下印象,是一个下雨的傍晚,我和一个同事一人撑着一把伞,在路上边走边聊,一个女孩什么雨具都没带,拎着个书包哭着从我们身边跑过.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叫住了她,关切地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她没带雨具,回不了家,打电话让家里人送,结果家里人都说没有空给她送,让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她觉得又伤心又委屈,赌气冒雨回家.我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她,叮嘱她小心点儿,注意安全.她顺从地接过伞,低着头道了声谢谢.等她走远了,我的同事撇撇嘴:"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为这么点儿小事就哭鼻子,太脆弱了吧?何况学校里这么多住校生,要借把雨伞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啊!"  相似文献   

9.
爱的威逼     
表妹打来电话,没说两句话就哭起来了。我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哽咽着说:"跟女儿闹翻了……要离家出走!"我急了:"离家出走?孩子什么时候离家出走的?报警了吗?"她稍稍平静一下情绪说:"不是她离家出走,是我要离家出走!我在这个家实在呆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0.
回家真好     
我从小就是个在外面疯到不知道回家的野孩子。我永远不明白,在外面玩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吃饭?为此,还曾讨过妈妈一顿打。妈妈从来不会在旁人面前责罚我,有什么事回家再说。那一次她连续几次唤我回去吃饭,我的响应总是“马上好”。她最后一次出现时态度仍是如此的和颜悦色,以至让我完全地失去了警觉,等玩伴们全作鸟兽散了,我才发现事情大了,妈妈的叫唤已遥远到好似前世的记忆了,想也知道回去一定是凶多吉少。唉!家可真是个令人生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走出彷徨     
前天,我园壮壮小朋友在玩“打篮球”游戏时,被坚坚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脸上擦破了一点皮。我立刻用温开水给他洗去泥土,搽上了红药水。放学时,我本想亲自把他送回家,向其家长说明情况,但考虑下午就要开家长会,于是准备下午再说。中午,我正要吃饭,突然,壮壮的奶奶拉着壮壮大声嚷着来到我家:“老师,壮壮的脸是谁给打伤的?要是弄伤了眼睛怎么办?你是怎样照看孩子的?”老人怒气冲冲,连珠炮似地问道。我想解释,但她不容我说半句话,吵吵嚷嚷责怪不已。后来,是壮壮的爸爸(小学教师)来说服老人,她才肯领着孙子回家。临走时还…  相似文献   

12.
<正>放学走夜路这件事,对于小学阶段的我们,的确有些难度。但是,突遇父母临时有事,不能按时接我们放学,我们若能克服心理障碍,也可以让父母放心。从小到大,我有过不少第一次的尝试,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次独自走夜路回家。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由于某些原因,放学较晚。临近下课时,老师告诉我:“你妈妈打电话说她今天要加班,不能来接你了,让你自己走回去。”天已经黑了,这意味着我要独自走夜路回家,这对我来说可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3.
容易“受伤”的女孩 第一次对妍妍留下印象,是一个下雨的傍晚,我和一个同事一人撑着一把伞,在路上边越边聊,一个女孩什么雨具都没带,拎着个书包哭着从我们身边跑过。由于职业的敏感,我叫住了她,关切地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她没带雨具,回不了家,打电话让家里人送,结果家里人都说没有空给她送,让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她觉得又伤心又委屈,赌气冒雨回家。我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她,叮嘱她小心点儿,注意安全。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发现2004年某一天早晨6:00左右,门外传来几声敲门声,我打开门,原来是我班的学生Y和他的母亲站在门口。Y的母亲说,他们是来请假的,昨天晚上Y打电话给她,又哭又闹的,说他实在无心读书,晚上睡不着,白天就是想睡觉,并一直提心吊胆,始终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课,要她今天接他回家去看病。我答应了他的请假要求。第二天,Y的父亲打电话给我并再次请假一周,说Y心理上有疾病,已引发其他病症,现在急需休息治疗。问题的症结一周后,Y在父母的陪同下回到学校,我和家长交流,询问该生具体情况,在了解病情后,请家长回想Y过去有没有受到过伤害或刺激。家…  相似文献   

15.
女儿长大了,为什么不再像小时那样依赖、信任妈妈呢?妈妈在失望、伤心之余,是否也应想到孩子有她的成长规律,要有新的交流措施呢?本文会做一个回答。B(来话者,以下为B):我的女儿今年上初一,她很自闭,和父母很难沟通。A(咨询员,以下为A):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就是从上初中以后开始的。A:她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呢?B:我女儿应该算是个好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各方面表现也挺好,上小学的时候跟我挺亲的,回家来什么事都跟我说。可是自从上了中学以后,她和我就很少沟通了,一问她学校的事,她就说没什么,问…  相似文献   

16.
每个星期五,奶奶把我接回家后,就要急着回老家。她说:“我还要赶车呢,回去晚了,车子乘不上。”而我又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这可怎么办呢?我想了想说:“我到对面的方思怡家去吧,我会和她一起做作业的。”  相似文献   

17.
快乐加油站     
不行住校生小明想提前一天回家,就去找老师请假。老师说:"不行!"可小明还是走了。老师非常生气。等小明返回学校,老师问他为何擅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在女儿面前“示弱”我记得很清楚:感冒的我在上了一天班后回到家里,已是头昏脑涨,只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刚进门,4岁的女儿迎了上来,拉着我的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牵着她来到卧室,自己靠在床上,对她说:“妈妈头痛,想睡一会儿,你能不能去和厨房的阿姨说一声,待会吃饭的时候你们先吃,不要叫妈妈。”女儿接过我的“任务”跑出去了。不一会儿,她跑进来对我说:“妈妈,我已经和阿姨说了。”看着女儿很兴奋、很自豪地做着我交代的“工作”,并且期待着还能继续为我做点什么时,我又对她说:“今天妈妈不能陪你玩了,你自己先玩会儿,如果和阿姨吃完饭,爸爸还没回来,等阿姨要回家时,你再来叫醒妈妈,好吗?”“嗯。”女儿点点头。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上午放学后,我在办公室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忽然传来一声稚嫩的声音:“老师。”我一抬头,发现刚办完转学手续的张苹同学站在办公室门口,我连忙让她进来。她慢慢走到我身边,双手搓着衣角,低头不语。我疑惑不解地看着她,亲切地说:“张苹,你还有什么事吗?”她轻轻抬起头,用那明亮、纯洁的眼睛望着我说:“老师,我的钢笔您用完了吗?”我一下子懵住了,“什么,你的钢笔?我什么时候用过你的钢笔?”“老师,一个月前,您给我们填表时……”她怯生生地说。过了这么长时间,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为了掩饰我的尴尬,我强装镇静,翻…  相似文献   

20.
职场四步走     
第一步:加法 成功女士杨澜曾说过:“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她之所以成功与她抱有这种职场“加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