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敦煌壁画上有一幅仕女图叫"反弹琵琶"。壁画中的仕女,在弹奏琵琶时一改常态,不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地正面去弹,而是将琵琶放在身后,反手去弹。这幅壁画告诉我们:弹琵琶不能只是"拘于古法"地一味"正弹",也可另辟蹊径,"反弹"同样能奏出妙音,并且在技巧、姿势等方面比"正弹"的难度更大,从而给人更深刻印象。写作构思中也可以  相似文献   

2.
技法点拨 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敦煌壁画中有一幅仕女图叫"反弹琵琶".壁画中的仕女,在弹奏琵琶时一改常态,不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地正面去弹,而是将琵琶放在身后,反手去弹.这幅壁画告诉我们:弹琵琶不能只是"拘于古法"地一味"正单",也可另辟蹊径,"反弹"同样能奏出妙音,并且在技巧、姿势等方面比"正弹"的难度更大,从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写作构思中也可以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被誉为中国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绝技艺术形象,长期享誉海内外,但反弹琵琶最早出现时间和艺术源流一直没有明确答案。本文依据近年出土的长安唐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画,指出"反弹琵琶"最早来源为开元二十五年(737)男性胡人的艺术造型,其从男性舞者转变为女性舞伎的过程,正是从长安皇家艺术吸纳异域外来文化中开启,传播至敦煌艺术工匠创作之中的。本文采用长安刻画、吐蕃银壶、敦煌壁画三处"反弹琵琶"艺术形象的互参互比,证明来自异域的绘画粉本是敦煌这一独特造型的传播来源,初步释读了这一长期未解的艺术主题。  相似文献   

4.
"反弹琵琶"语出敦煌壁画中的唐代舞乐形象,是一种打破常规、反向求异的思维战术和处事哲学.  相似文献   

5.
琵琶悲音     
正在甘肃敦煌的飞天藻井壁画中,有一幅仙女反弹琵琶的壁画,夸张浪漫,飘逸传神,极具魅力,堪称经典之作。在吴起县的群山大川中,有一座酷似琵琶的山梁,横斜在群山环抱的川道边,历经沧桑,固守岁月,让人遐想,同样引人注目。你看这个"琵琶",惟妙惟肖,浑圆的山围、平平展展的山梁构成了它的"音腔",在"音腔"的西南方向,蔓延着一道梁,由高到低直直地伸下沟底河滩,构成琵琶的"琴柱",就连琴柱两边的"弦扭",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2000多身塑像、45000平方米壁画和50000多件遗书中,有三样瑰宝与全国其他石窟艺术相比较,显然属于独具风采或绝无仅有者,其一是开一代风气且影响久远的音乐艺术以及与之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的文学艺术敦煌曲子词,其二是代表舞蹈超绝技艺的"反弹琵琶",其三是代表美术创作化境的"飞天"。我们将其称之敦煌艺术"三绝"。敦煌壁画中,有6000多件乐器分布在150多个洞窟的画面上,吹奏、打击、弹拨等乐器种类齐全,独奏、合奏、轮奏、协奏形式多样。除了壁画中的音乐图像外,藏经洞中发现的敦煌乐谱…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乐舞研究》一书,集结了郑汝中先生在敦煌十余年辛勤工作的丰硕成果。当本书出版之际,我回想起在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上初识汝中先生的情景。那天,我拿着一幅有琵琶图像的粟特壁画图片,向郑先生请教。汝中先生谆谆教诲,至为恳切,至今仍令人不胜怀想。 也是在那次会上,我们恭听了郑先生《郭煌壁画乐器研究》的讲演。汝中先生绘制了一幅《敦煌壁画琵琶形态图》,绘出了琳琅满目的50种敦煌壁画所见的琵琶图式。讲演指出:“这50种图形,基本可以概括一千余年中的中国琵琶流传的形态,若再与今日基本定型的琵琶对照,可以看出这件乐器在我国发  相似文献   

8.
琵琶心语     
<正>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琵琶并不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它来自神秘古国波斯,之后这朵奇葩在我国被拨开神秘面纱,成为了我国弹拨乐器之王。之所以琵琶可以成为弹拨乐之王,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历经了多个朝代的风霜雨雪,古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描述;有"柳腰丰乳琵琶抱,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敦煌壁画;有"南朝四百八十寺,曲项琵琶入汉中"的历史……,各种各样的美景美图、美妙的乐音都出现了琵琶的魅影,可见它作为我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反弹琵琶》,以其飞动的线条、五彩的天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奏乐天使》,自然写实,光感强烈,形象逼真,同样令人倾倒。本文拟对此二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中西壁画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梦见昭陵     
繁华的长安城,雍容丰腴的美女,灿若星辰的诗歌,博大深远的气度……这一切都是那个被称为"唐"的朝代留给我们的印象。它的轻歌曼舞,它的水榭楼台,它的故事千年不衰,它带给中国人的盛唐情结,仿佛敦煌壁画上反弹琵琶女子的优雅,让人驻足,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11.
敦煌壁画凝聚了整个敦煌文化艺术最精华的部分.一座座沉睡千年的石窟里,那千姿百态的“菩萨”“仙人”不仅仅是宗教艺术的遗存,也为我们刻画各个时代的舞蹈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舞蹈形象资料.本文试通过对敦煌舞剧目《反弹琵琶品》的表演实践,以演员创造角色过程的视角,分三个层次分析、总结其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改革中,从抓办学效益、人才质量、学风建设等方面进行"反弹琵琶",以"反弹"促"正弹",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反弹琵琶,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和常规思维所指向的意义完全相反,独出心裁地去认识事物和评价事物。下面说说古今诗人是怎样反弹琵琶铸造新意的。一、同样是写秋天,战国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兮,草木寥落而变衰。"唐朝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相似文献   

14.
"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 从语文学习的视角来看,"反弹"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即"创新"理念. 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反弹琵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学生时代的"叛逆"心理较为突出.逆反心理极强的青少年时代,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较强,这就为我们在课堂上顺势倡导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创造了有利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前辈学者对敦煌壁画各个时期线描艺术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作者在多年临摹、研究敦煌早期壁画线描艺术中的观察、思考,进一步具体深入地论述敦煌早期壁画线描技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作用和演变发展;并期待通过研究,最大限度地把握敦煌壁画线描的技法、神韵,准确地表现在自己的临摹品中。  相似文献   

16.
近日获悉蜚声海内外的舞剧《丝路花雨》中,反弹琵琶的舞蹈设计深受观众欢迎。因为平常都是怀抱琵琶“正弹”,而举于身后的“反弹”,可谓平中出奇,令人振奋。由此得到启发,目前陷入困境的地理教学不也可以、而且有必要“反弹琵琶”吗?地理教学中的“反弹琵琶”是指当传统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颇费周折,且效果不明显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作些“反面”文章,则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敦煌莫高窟壁画材料中含有可溶盐,因此有些洞窟壁画酥碱病害严重,而有些洞窟并没有发生这一病变,可见壁画酥碱病害还与其因素有关。本文以《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一及之二分析结果为依据,并结合洞窟所处位置、洞窟壁画结构中的水分来源以及洞窟小环境空气温湿度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面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做了研究,证明敦煌壁画发生酥碱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壁画材料中的可溶盐被水所溶解后迁移到地仗层中,又随洞窟中温湿度的变化及地仗层中水分含量的变化频繁地溶解一结晶而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水分蒸发速度的计算以及室内模拟实验,证实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为今后筛选酥碱壁画修复材料及工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析眼神在敦煌舞蹈中的意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喜伟 《文教资料》2009,(33):75-76
敦煌舞蹈的创作是以历史悠久的敦煌文化中的舞蹈壁画形象为原始素材,经过了各界人士及专家的挖掘、整理、加工,而独创出的一种新颖的舞蹈表演形式。在惟妙惟肖的石窟壁画上,舞蹈的表演形式及内容形象地展现了浓厚的佛教文化,不同的人物形象则是敦煌壁画中最具表现力的地方;而人物中眼神所传递出的准确、生动、形象的意蕴更是把敦煌舞蹈的特性表现的传神到位。本文从敦煌舞蹈的文化背景研究出发。概括了敦煌壁画中人物眼神的种类,阐述了眼神在敦煌舞蹈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森 《家教指南》2007,(6):37-46
敦煌壁画中的麈尾图像始见于北周,但数量较少,至唐、五代宋图像数量大增,主要集中在"维摩诘经变"中,为研究麈尾史提供了很多形象资料,因此敦煌壁画中的麈尾图像研究既可增加对麈尾形象的深刻认识,又可补麈尾研究史的些许不足,因为敦煌艺术品中的一些麈尾形态在中原少见.敦煌壁画中麈尾图像的出现,比中原麈尾图像正式出现的时间要晚,但有它自身当地的特色,敦煌壁画中的麈尾和其他地区出现的麈尾受当时时尚影响很大,也与魏晋玄学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中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分别出现在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昙延法师灵异故事",莫高窟盛唐第217、103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序品"中,另有以莫高窟第85窟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华严经变中的里坊图像。这些唐五代宋初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是目前所知仅存的以彩色壁画形式记录汉唐长安城相关信息珍贵资料,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敦煌壁画是"形象的历史",仔细梳理和解读几处敦煌壁画中与汉唐长安城有关的画面,可以看到长安城在中古时期绘画史中蛛丝马迹的影像,使得曾经极其宏伟壮观、令世人无限向往的汉唐国际大都会长安城,通过敦煌壁画的片断式记载而展现在世人眼前。虽然目前揭示出来的仅是宏大的长安城的一个个小场景,但也初步展现长安城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彰显敦煌壁画研究的价值及其美妙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