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如今是信息时代,也是资讯泛滥的时代,人的注意力反而成了稀缺资源,所以各个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大众的眼球。谁赢得了眼球、赢得了注意力,谁就能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不仅仅是历史忠实的记录、信息高效的传播,还应该是资源的整合、理性的分析、事件的参与,进而成为时代的推动。种种信息无不表明,依托媒体这个平台,举办各类大型社会活动进而开展“活动经济”,正是实现这种突破的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2.
邢军  邢海峰 《青年记者》2006,(12):85-86
“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电视媒体竞争的最大资源,更有人直白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在此种背景下,活动营销成为电视媒体的首选,电视媒体纷纷行动起来,用活动吸引注意力,吸引公众和商家的眼球,塑造电视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3.
“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媒体炒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赫男 《新闻界》2004,(3):38-39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熏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文章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标之为“眼球经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4.
张敏 《新闻前哨》2013,(2):44-45
在信息化社会的时代里,大众获取信息愈发海量与便捷,传媒的注意力资源正面临着“不经济”的窘境。新媒体频繁活跃于各种信息传播场合,传统媒体本轻车熟路依赖“眼球经济”求发展的生存方式遭遇挑战。面对强大的因特网网络冲击.传统媒体甚至表现出难以招架、难以抗衡的无力与无奈。尤其是自2008以来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原本靠广告投放支持媒体庞大开支的美欧报业带来一片寒冬。数字化转型时期媒体的注意力经济发展正面临窘境。  相似文献   

5.
“解放眼球,开发耳朵。”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作为争夺倾听力资源的广播媒介是唯一一个不能轻言“吸引眼球”的媒体。而有着资深电视人背景的江西广播的掌门人龚邦国却时常把这句话挂在了嘴边,他用自己的睿智搅动起红土地的耳朵经济潮。  相似文献   

6.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广告语言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新闻知识》2007,(1):52-54
“注意力经济”是指在当前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再加上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已经不是稀缺的了。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体带来的信息已让人们应接不暇,但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此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将面临极大匮乏,因此人们进入的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7.
毋庸置疑,新闻图片已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报纸为适应年轻一代受众的需求,版面趋于“电视化”、“网站化”,图片的用量持续走高,故此运用好新闻图片是决定报纸能否抓住读者眼球和整个版面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视好图片重视好图片,适应读图时代发展需要。报业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当今报纸的竞争是争夺读者眼球的竞争。新闻图片作为传播...  相似文献   

8.
何屹 《湖北档案》2005,(1):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何屹 《湖北档案》2005,(8):11-12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如潮涌来,人们已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注意力就成为稀缺的资源,成为商家争夺的焦点。早在1996年,英特尔的前总裁葛鲁夫提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面对激烈的注意力竞争,档案信息服务应引入注意力经济的观念以求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正走向品牌化时代,而支撑这一时代变革的则是一批批品牌栏目的崛起和走红,打造品牌、吸引眼球成为了注意力经济时代各类媒体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一项“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新闻联播》和央视主持人李咏分别位居“最具价值栏目”和“最具价值  相似文献   

11.
热线新闻怎样吸引读的“注意力”,也就是如何打好争夺读的眼球之战,这是现在常说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因此,注意力经济的存在、发展、繁荣,是报业市场的一个需求。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充分发挥注意力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04,(8):32-42
广播媒体在拥有多项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易逝性、线性传播的听众被动接受和有声无图等缺陷。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哪家媒体最能争夺受众的“眼球”,最能实现互动性以及信息的可点播、易查找,哪家媒体就能占领竞争中的高地。因此,具备这些优势的网络新兴媒体,成为其他传统媒体在竞争中  相似文献   

13.
刘悦 《声屏世界》2014,(2):50-52
在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白热化的竞争之后,大家越来越认同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电视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受制于注意力,电视品牌的经营实际上就是注意力的经营。一言以蔽之,这是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于是,不管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大家的目光都在整齐划一地直指“注意力”。在炒作“注意力”概念过程中,往往还连着诱人的“经济”二字。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争夺到足够数量的“眼球”,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营销(Attention Marketing)成为关系到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电视媒体要如何做好注意力营销?  相似文献   

14.
丁巍 《视听纵横》2009,(4):74-74
21世纪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也就是“眼球经济”。越来越多的媒介认识到,品牌、品牌营销的重要性。而电视新闻节目创建品牌后,应该如何进行品牌维系,实现品牌资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人的注意力。借助于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所有物品的生产都可以不断翻番,但惟有人的注意力是不可以生产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准天然资源。因此,当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引入到中国后,旋即成为了互联网和大众传播媒体研究的新宠,各种媒体都希望能在“注意力经济”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一方面,媒体依靠科技不断地抢夺“眼球”,企求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但另一方面,由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信息资源的共享产生了物质技术的基础和可能,那种靠单纯片面地追求狭义上的独家新闻制胜的做法似乎不再有效。电视媒介,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尽管在播报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明征服了饥饿,工业明征服了空间,信息明征服了时间的今天,人们对社会与事物关注力与持久性愈发显得重要了。美国一位学撰指出,信息量的爆炸发展导致注意力的相对短缺。正是这种短缺,成为社会必争的焦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言,未来世界的媒体将会为赚取注意力,而展开激烈的眼球争夺战,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眼球经济”。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形成注意力的最主要载体——大众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同样要遵循注意力经济的规律,要想在当前大众媒体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取得胜利,媒体发展的重中  相似文献   

18.
在传媒产业化的初期,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被理解为“影响力经济”,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时,媒体仅仅作为信息媒介来产生文本效应,这时它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来吸引眼球,再靠出售注意力资源、产生影响力来获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注意力”与“影响力”的两种模式差异 “注意力”是当代海内外传媒研究者时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近几年来,传媒之间的竞争可以演化为“注意力”之间的竞争,那么,能产生注意力的资源就产生了价值并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信息社会的“硬通货”(陆军,《中国传媒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P13),所以,媒体以提高公众“注意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磊 《新闻知识》2006,(6):77-78,27
尽管人们对“读图时代”究竟是一种真实存在还是一种拟态环境仍然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着莫衷一是的争论,但是,毫无疑问,大众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眼球经济”或者叫做“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因为“图”已从“文”的身后走到了前台,并且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利器,但是否有了“图”就能无往而不胜呢?这里笔者从新闻漫画的概况、以及新闻漫画的传播效果、新闻与漫画的不同特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新闻漫画发展的更多关注。一、新闻漫画的概况和发展新闻漫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漫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