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写"虚"与记"实"是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所谓"虚",一般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一般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本是对立转化的辩证统一体。作文构思既需通晓"化虚为实",也要深谙"化实为虚"。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通过艺术描写,化为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此之谓化实为虚。这种技法往往摒弃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的本来内涵,而是将作者主观上具有的情和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路】整体思路:读———说———写。首先出示一段短文,让学生找出非“实”的部分,让学生明确“虚”就是感情和想法;然后再出示一段写“实”的文字,让学生借“实”发挥,谈感受或想法,并把其写出来;最后公布本次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先分析、思考,然后口头作文,写好提纲,再书面写作,集体评改,最后自己修改,誊抄正文。【导写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练习了写“实”,大多数同学都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能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景、物,能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和说明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种写作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  相似文献   

4.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5.
习惯中,人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视为“实”,把非实物形态的、理性的东西视为“虚”,如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为、抽象与具体、形式与内容等,视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具体指某一的事或物时,“虚”又可理解为“空洞或假象”,而“实”则可理解成“具体或真实”。从学生的生产实习活动来看,“虚”就是指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流于形式,缺少动手机会,未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则是指学生真刀真枪地实习,有真正的实践内容,能提高学生动手、生产管理能力,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写"虚"与记"实"是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从狭义方面讲,所谓"虚",是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本是对立转化的辩证统一体。作文构思既需通晓"化虚为实",也要深谙"化实为虚"。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艺术描写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化为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此之谓化实为虚。这种技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8,(40):26-27
作文,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把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或"事"如实地记录下来,把客观事物中值得写的"景"或"物"描写出来,加以宣传,让人们了解、学习、欣赏,这就是记"实"。记"实"是初中生写作中的一项基本功。那么记"实"的基本功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8.
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有写“虚”和记“实”.所谓“虚”,一般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一般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前者抽象,后者具体.构思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诉诸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借助它们来叙事、抒情或说理,从而反映生活的某一方面本质,表达既定的文章中心,这种技法就是“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9.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伪文化”现象泛滥,“新八股文”呈现燎原之势。在2007届的高考作文评改中,这种“虚、假、伪”的文风将一定会受到打压。然而,怎样把作文写“真”、写“实”呢?笔者认为,写好时评文,不失为使同学们摆脱“虚、假、伪”的文风,回归到写真事,抒真情的“务实”的文风上来的有效途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虚与实”在写作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是看得见、摸得着、具象显形的人和事物;“虚”是抽象的,需要想象和模拟才能感知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见识和意蕴等。好的作文在生动感人的事实叙述之外,讲求灵感闪现和顿悟发掘,这样行文才能境界超脱高妙、令人激赏。山之气质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气韵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人之精神写不出,以领悟写之。领悟是什么?领悟就是“实”化“虚”的认识和发现,是“虚”处穿插“实”的作文秘诀,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收获,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关键,而获得语感则必须仰仗读、记、仿、写习惯的养成。有关读、写的论述很多,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记”和“仿”两点。  相似文献   

13.
“虚实”,泛指思想、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辩证法。如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说的是情思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实际上指的是构思。另外“,虚实”还用来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时,正面地、直接地写是实写,侧面地、烘托性地写是虚写。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就记叙而言,它自然包含着“记事”与“写人”两大基本内容。可现在的问题是这样:不少教师看重“记事”指导,而忽视“写人”指导,更忽视“写自己”的指导。其理由大致认为事中有人,也可以有自己;学会“记事”也就学会了“写人”、“写自己”。说到人与事,没有人会怀疑“事因人而生、人由事而显”这个常识,但具体到作文领域,以事为主写到人和以人为主记到事终究各得其宜。前者重在记清事情的演进过程,此时写到人是为了体现事情意义,润滑事情环节;后者重在写出人物的各自个性,此时记  相似文献   

15.
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采蒲台的苇》一课,选自著名作家孙犁的小说《白洋淀记事》,课文感情真挚激越,感染力强.乍从题目看,貌似写景物,其实写苇是虚,写人为实,写白洋淀人民抗日的英勇事迹.借物赞人,寓人于物,人托物志,相辉交映,这是作者的妙笔.为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对记叙文的各种不同情况,作“记人为主”、“记事为主”这样的概括和描述不科学。大凡记叙文都要写人和事,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记叙文中“人”和“事”分割开来,说“这是记事的”,这是记人的”或说“谁主”、“谁次”。因为记叙文中的“人”靠“事”来表现;“事”以表现“人”为目的。记叙文中的“人”和“事”相辅相存,血肉相连,辩证统一。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件事没有人参加的,也没有哪个先进或落后的人物没有事实表现的。写“事”目的在表现“人”,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的命题,有时候是比较“虚”的。对于比较“虚”的命题,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的方法。考生要在命题的范围内,展开具体的议论、阐述、证明等,或者以感性的材料来丰富这个命题,也就是说,考生在构思时要把命题的有关内容逐一加以落实。具体说来,可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何兆新 《辅导员》2013,(23):25-26
对于同学们的习作指导,作为老师提倡的是一种新文风,坚决反对无中生有的胡编乱造,但现在的习作已经形成了造假和虚假之现状,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写作固然需要艺术化处理,老师也并非反对“虚”写,但应该正确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以“实”为主,关键处也允许“虚”写.在作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语文教师无意识地错误引导,致使文风日下,“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照搬抄袭”成为当前语文界“虚多实少”之习作乱像.  相似文献   

20.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强艺术感染力,除了要打好能写平常事、固然物的写“实”功底外,还必须练就擅长写“虚”的功力。在作文教学中,我按照学生“感知——理解——应用”的学习规律,通过悟象、补空、续篇这样三个步骤,培养了学生初始的悟虚、补虚和写虚能力。一、悟象在文学作品中,感悟“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过程,即悟象。旨在培养学生的悟虚能力。《深山藏古寺》之所以被画师称道,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