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金梅 《收藏界》2014,(10):35-38
山西吉称“晋”,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到今山西境内的唐国故地,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地有河名晋水,所以改唐为晋,自称晋侯。经过几代晋侯的努力,晋国逐渐从“方百里”的小诸侯国跻身“春秋五霸”之列,称雄中原百余年。关于这段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被孜孜不倦的考古人揭开后,出土了大量有关晋文化的文物,其中以玉器为大宗,最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2.
常军 《收藏》2011,(2):74-79
西周晚期玉器出土不多,多集中在山西、河南和陕西,其他地方偶有发现,但数量、质量无法与之比肩。以下介绍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和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土的玉器精品,从而了解西周晚期玉器的特色。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山西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就目前所知,藏于公私各家的晋侯墓地青铜器共有400余件,其中礼乐之器占绝大部分,约300件左右。一些前所未见器型的出现,是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第一个特点。比如:出土于114号墓的鸟尊,出土于113号墓的猪尊,出土于8号墓和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6,(3)
正山西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从分布地域看,商代青铜器分布在山西南部的垣曲、平陆,中部的忻州、介休、灵石;吕梁山至黄河一线的石楼、保德等地也有发现。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典型的中原风格,更有浓郁的"方国"特色。西周青铜器目前仅见于晋南,如闻喜、洪洞等地早年曾有发现。曲沃、翼城两县接界处的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的发掘,出土了精美华丽极具学术价值的青铜器。春秋时期的晋国铜器,太原、浑源、新绛、长治等地均有出土,且精品众多。右玉  相似文献   

5.
梁育军  陈汾霞 《收藏》2007,(10):38-43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南部,古称“河东”,是传说中的尧,舜,禹长期活动的地方,西周初年,周成五册封同母弟叔虞到古唐国做诸侯,这也就是著名的“桐叶封弟”传说。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将国号“唐”改成了“晋”,晋国逐渐强盛,称霸中原上百年,春秋战国之际,韩,赵,魏三家分晋,号称“三晋”,位列“战国七雄”。  相似文献   

6.
李世仪 《上海集邮》2003,(11):15-15
周武王灭商,周公姬旦平定以武庚为首的叛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而采取分封诸侯的政策,留下了"叔虞封地"(或称"桐叶封地")的典故:周成王与其弟叔虞拿着桐树叶子开玩笑,结果周成王就把叔虞封成了唐侯,因唐地临晋水,后来改国号为晋,所筑之城谓之晋阳就在今天的太原。这个典故既是晋国历史的开始,也成  相似文献   

7.
杨勇伟 《收藏界》2014,(4):58-66
晋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强大诸侯国,位于山西南部的侯马市,古称“新田”,是晋国春秋晚期的都城所在地。1956年在新田遗址中发现了著名的侯马铸铜遗址,是当时晋国重要的手工业区域,其中出土了大量十分精美的青铜器铸造陶质模范,俗称侯马陶范。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虞、虢(guō)是毗邻晋国的两国。晋国强大之后,向南方扩展,早就打算吞并虞、虢两国。公元658年,晋献公用良马美玉买通了虞公,借道虞国出兵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虞、虢两国的关系,劝说虞公不能给晋国借道,虞公不听。公元前655年,晋国灭了虢国后,以休整为名,进驻虞国,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相似文献   

9.
展讯·预告     
《收藏》2015,(1):156
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展2014年11月13日至2015年3月1日上海博物馆第一展厅本展览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陕西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由陕西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三方携手。集中展示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西周贵族墓最新出土的文物珍品,其中尤以出土青铜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三号墓和四号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为主,不乏极为稀见或首次经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精品。考虑到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与20世纪初在宝鸡戴家湾(斗鸡  相似文献   

10.
王勇刚 《收藏》2009,(4):99-101
2005年初夏,陕西甘泉县下寺湾镇闰家沟村发现了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各类文物70余件,其中青铜器57件,是目前陕北地区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墓葬。这些青铜器中有礼器17件,包括4鼎、5簋、1觑、1尊、1基、2觚、3卣,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陕北地区所罕见。其中的羊首钺、铃首剑、铃首匕、三銎刀等青铜兵器带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该墓还出土了两件圆雕青铜马,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1.
胥孝平 《收藏界》2014,(3):108-112
宝鸡是青铜之乡,周秦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出土了很多青铜器,世界著名博物馆都收藏着不同历史时期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2012年6月,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四组村民建新住宅开挖地基时,又发现了铜器,当即报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后经文物考古单位的科学发掘,发现了三个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中六个提梁卣最为精美。现在将其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2.
崔伊刚 《收藏》2023,(8):107-109
<正>目前我国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已经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其中宋代及唐代青铜器数量最大,种类最为丰富,这也是我国青铜器馆藏的一大特色。青铜器文物保存环境由于受到限制,因此很多青铜器文物在出土之后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出现多种类型病害,严重影响着青铜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因此必须要对青铜器文物实施良好保护并找出可行的修复措施。本文主要对我国青铜器文物保护及修复的全国媒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功 《收藏界》2015,(3):124-139
2012年和2013年,在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群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115件青铜器,其中有龙纹禁、方彝、簋形器、四耳乳钉兽面簋、牺尊等。这些青铜器种类丰富、铸工精湛、极为罕见,有些是首次经考古发现的,如球形体的凤鸟纹簋、龙纹簠以及两件牺尊等。最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良、世所罕见,为商周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珍贵资料,对当时历史、文化和礼制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懋镕 《收藏》2010,(6):54-58
清代晚期,在有“青铜器故乡”之称的陕西,出土了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件青铜器,轰动一时,影响深远。这四件青铜器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宝”。 四大国宝 名副其实 中国古代青铜器数量之多,精品之佳,令人叹为观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与中国比肩。所谓国宝,就是精品中的精品,掐指算来,也只有那么几件、十几件。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盘为何称得上四大国宝?况且晚清以后100多年来,又出土了一些国宝级的青铜器,这4件青铜器为何还能保持“国宝”的头衔,始终名列前茅呢?  相似文献   

15.
刘明科 《收藏》2014,(9):112-123
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和畿辅要枢,青铜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自西汉年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尸臣鼎”到晚清的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禹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进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6,(3)
正2014年6月,湖南民国初年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重器皿方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盖身分离、流离颠沛之后,器身终自海外回归故乡湖南,这件盛事成为2014年社会关注的文博界热点之一。湖南是我国南方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最多的省份,曾出土过商代四羊方尊、人面纹大禾鼎等青铜重器,其造型和纹饰既有中原风格,也有地域特色,很多造型奇巧独特。湖南发现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历年来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数量巳达300余  相似文献   

17.
王蔚波 《收藏》2011,(2):20-23
《唐会要》载有"四神十二时",均为墓中压胜之物。"四神"指两件镇墓兽和两件武士俑或天王俑,大都放置在墓室前部门口,作镇墓之用。其造型生动,釉色精美,绚丽多姿,堪称唐三彩中的精华。现择郑州辖区数例精品作以赏析。巩义市(原名巩县,1991年6月撤县建市)在古都洛阳之东,黄河与洛水在这里交汇,古称"洛(?)"之地,河洛文化由此发祥传播。巩义唐墓出土的三彩镇墓四神,从一个侧面将古洛汭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铸万  雪痕 《收藏》2011,(11):82-92
民国时期青铜器的出土 民国时期发现的青铜器,虽然多数未经科学发掘,但与1911年之前的发现还是有着差别的。从北宋到清代末年,青铜器多是被偶然发现或盗掘所出,资料并不算少,而且很重要。例如毛公鼎等,由于资料比较零散,看不出器物与器物之间的关联,只能是孤立地研究。民国时期则不同,  相似文献   

19.
马金花 《收藏》2007,(10):66-69
2001年,在山西侯马市西高村汾河南岸,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东周晋国贵族祭祀场所,面积达12万平方米。遗址东面是晋国都城新田遗址,东南是虒(Si)祁遗址,晋平公兴建的祁宫很可能在此。在上万平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大量埋葬祭祀物品的土坑,出土遗物有牺牲、玉器、铜器,石器等。  相似文献   

20.
张朝晖 《收藏》2011,(2):30-31
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珍藏了一批有唐以来的出土瓷器珍品:唐瓜棱三足白釉盖罐(图1) 1985年5月岐山县凤鸣镇李家沟村唐墓出土,同出有塔式罐、乾元通宝等随葬品。通高6厘米,腹径6.5厘米。敛口,有盖,鼓腹,平底,下有三足。通体施白釉,釉不及底。从造型、胎釉等方面分析,应为唐邢窑系产品。唐褐釉执壶(图2) 1988年11月岐山县凤鸣镇陈家河村唐墓出土,同出有开元通宝等。此壶通高11.6厘米,口径4.8厘米。喇叭形口,圆唇,束颈,圆肩,平底,短直流,颈肩部有执手,深褐色釉,底部露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