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评论的特点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广播媒体其共性同报纸、电视一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贯彻”二为”方针。但是,广播媒体及其广播评论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媒体自身的持殊性。广播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以音响见长,思维转换环节少.便于听众参与.这是广播得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评论模式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广播评论自身的特殊性。与报刊评论一样.广播评论既不属于政治理论性文章的范畴.也不同于学术性讨论文章。从属性上讲.广播评论是与它所依附的载体的性质、地位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一种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2.
广播评论遵循快乐原则的必要性 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这种文体形式在广播中具体应用。与报纸评论相比,短、精、集、活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广播评论的种类也多样:有播音评论,录音评论,口头评论,编者的话,编者按语等等,很多是从报纸评论中发展出来的。在时代的今天,广播评论要活起来,就要讲究广播评论的艺术特色,走自己的路。尤其重要的是,广播评论要抓住受众,就必须要讲快乐原则。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谈到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地位的重要,新闻界人士早有共识。但是,与报刊、电视相比广播新闻评论一直是一个弱项。这并不是说广播新闻评论没有思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播新闻评论写作的潜力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还没有解决好如何按照广播规律而不是按照报刊规律来写作评论。近年来,广播新闻工作者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去年三月份保定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广播新闻评论性小品《老保定一家》,就是按照广播的内在规律写作新闻评论而进行的一次新探索。广播新闻评论性小品《老保定一家》利用广播短剧(小品)的特点、广播声音…  相似文献   

4.
现代诗人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创造者,他的新格律诗讲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所以,他的诗在句式整齐、音节和谐、文字色彩等方面要求极其严格,诗评家批闻一多作诗在选词炼句上的难度,形象地比喻为“戴着镜铐跳舞”.我想把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广播评论语言的选词炼句,尽管有些“言重”,但似乎也还是可以的.何以这样说呢?这是缘于广播语言的特殊性.广播评论与报刊评论相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受到许多的限制,譬如,象形文字的语言色彩美无法显现;仿词、双关、谐音、反语、倒装句式等修辞手法难以充分施展;含蓄、婉约、曲笔、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各类广播时政类节目纷纷涌现。尤其是一些讨论类的话题节目深受听众喜爱,赢得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说,这类广播评论新形式的出现和被认可说明了广播评论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评论,是一种以说理为主要形式的文章,这种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广播评论的主流。随着话题式讨论节目的出现,广播评论出现了两种评论方式并存的局面。 新闻评论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广播评论自有广播评论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说,新闻评论是现代各种新闻媒体普遍运用的新闻体裁,与不同的媒体结合形成具有各…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在给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逼广播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然而我们发现,在形形色色的节目创新中,许多电台的广播评论非但没能进步,反而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一些电台以增进平等意识为由,干脆取消了评论节目,他们主观地认为评论就是自上而下的训示;一些电台虽勉强开办评论节目,但操作中要么以述代评,要么办成了报刊杂文的有声版,具有广播特点的优秀评论如风毛麟角。这使得广播媒体的旗帜正在失去应有的色彩。而许多年轻的广播人对评论的界定、特征、采写的要求所知甚少,难以驾驭,更让人对广播评论的前景忧心忡忡。其实,新时期各种媒体、各类节目都面临淡化“宣教味”的问题,评论难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拿出观点独特、思维领先、形式新颖的评论,更显难能可贵。举凡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媒体,除了快捷的信息发布,日积月累的思想传播,评论更是其积累公信力的秘诀。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广播》杂志从200r7年第2期开始,利用一年时间,开设《君昌话评论》专栏,邀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部主任、高级编辑张君昌先生就广播评论节目的采制规范作出讲解。张先生曾长期主持广播节目评奖工作,他将以历年获奖评论为蓝本,点评优秀作品的采制规范和精妙之处。这既是一次对全国广播评论创优历程的回顾,又将是一次在新形势下对广播知识的普及。我们想以此带动广播评论创作的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广播评论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广播特色更加鲜明,如现场口头评论、预测性评论、带音响的评论等,都突出了广播特点,音响成为评论中的重要手段,谈话式评论多彩多姿,系列评论也走的上新的台阶。这些,可以说是在评论形式上的大胆创新。由于有些评论选题精巧,以小见大,篇幅较短,形式新颖,广播特色鲜明,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8.
张振华 《视听界》2007,(1):52-53
编辑荐言: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泰斗夏青播报的“九评”,洪钟大吕,响彻云霄,震惊世界。时过境迁,那样具有战斗力的摧枯拉朽的金石之音,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了。然而,评论依然是最能够体现广播媒体特色、最具有传播生命力、最为听众毫闻乐听的体裁之一。由南京市广播电视局、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南京市广播电视学会联合主办的2006南京广播评论发展论坛,在广播界率先倡议弘扬广播评论之优长。论坛张扬激情。充满智慧,彰显时代精神,《视听界》从中撷取若干,在此发表,为广播强势.评论振兴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9.
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衷菱  肖潇 《中国广播》2005,(11):62-65
广播评论在我国6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广播评论中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界定为1994年中央台《新闻纵横》等首批广播评论性节目开设至今的十年,在对这十年间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广播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钟清鸿 《视听纵横》2006,(4):112-113
在县市电台中存在着编辑、记者怕写广播评论和写不好广播评论的现象,从近年来杭州市优秀广播作品评选来看,广播评论一直是弱项,也印证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质量有提高评论质量要提高张舒1995年是广播深化改革的一年,广播在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使广播新闻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从今年选送参评的广播作品来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选送参评的70篇作品中(包括消息、专稿、评论和新闻编排四个类别)...  相似文献   

12.
选题是广播评论在酝酿阶段的两个环节之一,是指具体规定一篇评论的议论对象和论述范围,因而又叫论题。选题决定一篇评论具体评论什么,以及怎样评论。新闻评论的选题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领导人讲话中发掘选题,二是从近期出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典型事件中寻找选题,三是从具有评论价值的焦点事件和丰十会现象中发现选题.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河南濮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本着"新闻立台,评论强台"宗旨,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短、快优势,更好地彰显广播媒体的思想性、权威性,增强了新闻广播宣传的舆论力量。广播宣传是靠声音传达思想的,广播声音一瞬即逝,听众来不及仔细琢磨,因此,广播评论在文风、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何写好符合广播特点要求的评论,也就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没有评论的广播,是不完全的广播.通过以广播评论的3个发展阶段为切入点,分析并指出广播评论存在多样化的特色及对广播评论的发展将更加专业、更加追求全媒体的互动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广播新闻的体裁中,广播评论是常用的重要体裁之一,广播评论是供广大听众收听的新闻评论,所以,除了和其他媒体的新闻评论有共同的特征外,广播评论又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媒体中。评论历来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看作媒体表达思想、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近年来.随着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广播评论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带音响评论,广播评论的天地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7.
怎样写好广播评论?这是一个新题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很不够。我们认为,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和一般论说文是有区别的,新闻评论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更强烈的时效性。在新闻评论中,广播评论与报纸评论又有区别。只有弄清广播评论同报纸评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广播评论的特点,才能写好评论。  相似文献   

18.
孙静 《记者摇篮》2004,(9):19-19
报纸,作为大众新闻传媒,不仅有传播新闻事实的功能,而且有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件或现象、引导舆论导向的功能。广播电视报作为文化娱乐类报纸.虽然与党报、行业大报等有所不同,但其言论创作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导向“武器”。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灵魂、旗帜和号角,具有新闻性、政治性、指导性、战斗性等特点.在舆论导向上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新闻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广播新闻评论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广播新闻宣传质量的高低。但这些年来,地方台广播评论却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低谷状态。有业内人士称它是广播的“软骨病”。那么,地方台该如何强筋壮骨、走出广播评论低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