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2.
语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具性和人性是统一的,而“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标里对作教学的人性作了明确阐述。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注重人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3.
"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都表达了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指出"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此外,二者都使用了原罪的原型来揭示人性本恶,但他们对人性并不是完全悲观失望,都指出了人性中亦有善的一面,并且表达了抑恶扬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我"——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族家族的兴衰史。作品通过对土司制度下"人性"的沉沦、丑恶形态的展示,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几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在表达人性的深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划分,指出芥川对人性边界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三阶段的上升过程,即从剥离人性的面具、显示面具对人性边界的顽强的遮蔽性,到对人的自我感觉的“本心”加以怀疑、不惜让自己陷入疑惑和痛苦,再上升到揭示人性在自我超越中提升自己,直到展示人性本身的悲剧性冲突这一最高境界,并对每个阶段的人性结构进行了一种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伙子布朗》是霍桑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布朗一次黑夜林中之旅的记叙,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本文从主人公布朗、小说本身、作者霍桑三个层面对对人性的善恶界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王倩 《文教资料》2014,(29):87-88
迟子建自出现在文坛上就以其富有温情的叙述表达着对自然、人性和人类的关怀。她的写作是一种生态写作,在内容上表现为对自然物的青睐、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担忧和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生态语言的运用和儿童视角的选取。  相似文献   

8.
留意自己的课堂,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最具潜质的教学就是以人性的满足为出发点的教学。兴趣是人性借以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本人以为课堂兴趣产生于教学双方对人性的体恤、关照、释放和连续满足的过程中。若将作为表现的兴趣与内在的人性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有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促成知识与人性在课堂中同步生成。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给予人性问题以深层次的观照。在对于人性的理解上,他不是一位绝对论者:他善于检视人性的阴暗面,但并不是简单地批判人性的弱点,而是以一种复杂的心态去审视它们,并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深切的忧思。颠沛的身世经历、爱之缺失的生命体验、社会情绪和转型中的文化思潮是他悲剧人性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一直有"极地之女"的称号,她的小说也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执着于对原始文明和恒常人性的叙述,而形成了一种古典式的表达,本文从回忆性视角,牧歌情调和对恒常人性的关注这三方面对这一古典表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制度既具有强制性,又有一定的伦理性,它与一定的习俗、道德传统密切相连,并与人的现实性即人的需要和本性密不可分。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制度及其正当性的不同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不同,西方主导文化所持的人性恶论和理性主义,使得西方的制度伦理呈现出独特的景象。从总体来看,人性恶思想在西方制度伦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理性的假设和认识则经历了从承认理性的存在到肯定完全理性,再到坚持有限理性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休闲就是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表现为:第一,人向自然的回归,这是休闲的生命结构,表现为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对身体的热爱;第二,人的本性自然化,这是休闲的情感结构,是休闲的本质规定;第三,人自由地掌握运用自然规律与技巧,这是休闲的理性结构,体现为"度"。对自然对象的规律及运动技巧的掌握以及道德法则的遵守、运用,需要人类付出艰辛的劳动与大量的理性。这种三维一体的休闲界定是对休闲本质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与人的本质始终是容易混淆的两个范畴。本文力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定: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人的本质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它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的存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7.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天性,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性质,是人性的根本部分,包括人的界本质、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性本质三部分,三者统一于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的根本特征是生成性。素质的本义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质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根源、种子。人性和人的本质生成的过程,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即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亦即素质发展、生长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形成人的良好本质的教育,是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充分张扬生命的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本质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人性本善的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不仅提出了“性相近 ,习相远”的人性命题 ,还对此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部《论语》几乎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这个观点 ;孔子的性善观与其利欲观并不暌隔 ,利欲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善  相似文献   

19.
从人性的解蔽与整合角度来看,《金瓶梅》作者的人性观具体体现在自然性的揭启、德性的警示和理性的回归、人性的二元张力关系与整合趋向、人道主义关怀四个层面,其“回归理性与德性”的思想倾向尤其突出,可见《金瓶梅》作者有全面的并不偏颇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战国秦汉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的假设是任何管理理论的前提之一。科学管理的前提应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人性假设。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因而,研究中国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对创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