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谷羽 《世界文化》2007,(2):14-15
2003年9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把俄罗斯文化界国家最高奖——圣安德烈勋章,授予一位80岁的老诗人,称赞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诗人。在那段日子里,书店竞相出售这位诗人的诗集,电视节目朗诵他的诗歌,莫斯科街头树立着他的巨幅画像。一个诗人的生日,居然成了俄罗斯人的隆重节日。这位诗人出生于高加索的达格斯坦,他就是从山区走出来的阿瓦尔族诗人拉苏尔·伽姆扎托夫。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伟大的学家肖洛霍夫因在描绘顿河史诗性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学奖。他是唯一以俄罗斯公民身份得到诺贝尔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其他四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都是侨民)。  相似文献   

3.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4.
<正>维克多·佩列文(1962—)是俄罗斯后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当代的社会生活,神秘的笔法、后现代的叙事,吸引了一大批读者,被称为俄罗斯严肃文学中“唯一的畅销”,在众多阅读者中不乏那些“近些年除了电话号码簿以外什么也不读的人”。  相似文献   

5.
利哈乔夫的名字,在俄罗斯学界并不陌生.但关于他的研究还十分不足,而以其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和奖项更少有人关注。鲜有人知晓的俄罗斯“利哈乔夫奖”今日备受中国学者关注,主要因为2012年全球共有5人荣获此奖,其中包括一位中国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文飞研究员,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俄国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所著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问世于今,已近一个世纪,在欧美有三十多种文字翻译出版,拍成电影并获奖。俄罗斯的许多出版机构,一次又一次地重印他的作品。在中国,翻译成书的时间是1977年,由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7.
谷羽 《世界文化》2023,(7):15-18
<正>谢公说:李白是我的最爱。这里的谢公,不是谢灵运,也不是谢朓。说这句话的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他是俄罗斯汉学家谢尔盖·托罗普采夫。这位汉学家,1940年4月23日出生于列宁格勒。1944年跟随父母迁居莫斯科。他的父亲阿尔卡基·托罗普采夫是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苏联援助新中国建设的专家来中国工作,曾担任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的总设计师。因此,1954年至1955年期间,谢尔盖曾跟随父亲在北京生活过两年多,到过上海、西安等中国大城市。  相似文献   

8.
诗歌节 6月6日是俄罗斯的诗歌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而设的,因为1799年的6月6日是诗人普希金的诞生日。每年这天,俄罗斯各地都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不同年龄、不同籍别的人们纷纷用各种语言朗诵普希金的作品,人们在这一天说的每一句话都与诗人和他的作品有关,以表达对诗人的挚爱。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坛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他的作品全世界耳熟能详,他的名字也早巳被铸成一个难以企及的精神坐标。他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之一,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代表着俄罗斯文学的宽度。透过他的文学作品探究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受思想危机折磨,直至临终前还在执著践行自己人生理想的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0.
在驻华的外交使团中,对中国了解最深的恐怕莫过于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先生了。早就听说他曾为许多新中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作过翻译,与中国社会各界名流有着广泛的交往,加上他父亲在中国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因而我一直想亲眼目睹这位外交名家的风采,听他讲述那令人追慕的往事。  相似文献   

11.
1933年,伊凡·亚历克赛耶维奇·布宁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擅长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写得也很出色。他的作品以描写帝俄时代贵族庄园的衰败,农村艰困的生活而广为人知。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冬苹果》、《兄弟》、《旧金山来的绅士》,中篇小说《乡村》、《苏霍多尔》等。1870年10月,布宁诞生于俄罗斯南部沃罗涅什的贵族家庭。作为一位知名作家,特别是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仅在他侨居的西方,而且在前苏联他都是名闻遐迩的顶级人物,但是他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却坎坷、浪漫而颇有传奇色彩。布宁15岁时狂热地爱上了…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周易研究史为时不很长,可分为两阶段,即从1928年到70年代中,和从70年代中至今。 第一阶段主要关涉杰出的俄罗斯学者朱利安·舒茨基,他在1938年斯大林镇压顶峰时被处决。 舒茨基,在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字学时常碰到提到或直接引用《易经》之处。为此在俄罗斯汉学史中他最先决定研究周易本身。在作出这一决定时,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享誉世界乐坛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菲奥多·夏里亚宾,他曾被高尔基誉为“象征性人物”,他“体现着俄罗斯民主的一切特征”。高尔基所说的“象征性人物”,据笔者的理解,意思是夏氏是俄罗斯声乐艺术的象征,就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一样。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诞生在距莫斯科195公里的图拉州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镇。这里有占地338公顷的托尔斯泰庄园,他在庄园居住约60年,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优秀作品。由于这些宏伟巨作,使托翁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文豪地位。然而,他在教育上的贡献,可以说并不亚于文学。19世纪50年代,作家致力于普及教育,他在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托尔斯泰在给姨母的信中曾这样写道:“现在我有一桩不能放弃的诗一般的美…  相似文献   

15.
赫尔岑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政论家和作家,他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俄罗斯古老的贵族世家雅可夫列夫家族。他是私生子,不能继承父亲的姓,但他的父亲很爱他,给他冠以“赫尔岑”的姓氏,即德文“心”的音译,意为“心爱的儿子”。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的影响下,赫尔岑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6.
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可夫身材修长,一头浅色金发,褐色眼睛,面容英俊,仪态潇洒,神情涵蓄而热忱。在特列恰可夫建立其绘画陈列馆至今已125年的今天,我们都能说出这位伟大人物的特殊气质。他的这些气质是他青年时代就萌发的崇高理想的表现,这个理想就是立志建立一个俄罗斯民族绘画陈列馆。也正是这个陈列馆使一个商人子弟成了俄罗斯民主文化的巨匠。特列恰可夫是一位商人和企业家,因此,在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他那个阶层的准则。他严谨而精确地管理他的帐务,检查帐目,书写业务函件,热  相似文献   

17.
姆斯基斯拉夫-罗斯特洛波维奇,俄罗斯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于2007年4月27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0岁。罗斯特洛波维奇是当今最著名的大提琴家,他演奏过几乎所有著名的大提琴乐曲,许多著名作曲家都曾为他作曲。近年来,他作为指挥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先后为美国和欧洲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担任指挥,受到世界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8.
普希金之死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俄国诗人丘特切夫在诗歌中赞颂他“: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人们常常谈论起普希金传奇的爱情和他那令人惋惜的死亡。普希金是个风流才子,1836年,37岁的普希金似乎预感到生命之路将要走到尽头,于是要为自  相似文献   

19.
一见如故1992年11月14日,一位满头银发的俄罗斯长者登上莫斯科飞往北京的班机,专程前来参加郭沫若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他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博士,时年80岁。当飞机进入中国境内时,他依窗深情地俯览神州大地,眼前浮现出50年前在重庆第一次见到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的情景。那是1942年的一天,苏联驻重庆大使馆传达室工作人员告诉年轻的外交官费德林,有位中国先生来访。他走进传达室,只见一位50岁左右戴眼镜的中国人坐在沙发上。那人站起来说:“我想与使馆内懂中文的任何一位同志谈谈。”“好的,我马上去向大使通报。”“…  相似文献   

20.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