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学习中唯一一个不见图形,却要对边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数学内容。教材安排旨在引导学生从摆小棒围三角形入手,逐步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据此探寻其中的规律,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我进行了两次磨课,发现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忽略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做了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主导,分层次设置思考路  相似文献   

2.
<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那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呢?现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案例一:师:现在提供给大家三根小棒,上面标有长度,先动手摆三角形,然后将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填写在下表中,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  相似文献   

3.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生1:3厘米、3厘米、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相似文献   

4.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课件展示: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师:老师刚才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想知道用它做什么吗?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高的。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师:告诉大家,是用来围三角形的。生:两根小棒怎么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师:那你觉得几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生:应该用三根。师:应该用三根,大家已经看到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评析:上课伊始,课…  相似文献   

5.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突破学生的认知盲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两次磨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聚焦特点,引发认知冲突根据教材的编排,课始让学生用4cm、5cm、6cm、8cm、10cm等小棒摆三角形,这样就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选择哪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呢?下面是我的第一次教学。师:观察你用小棒围成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6.
用小棒围三角形,探索“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正好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能否围成三角形”,由于小棒本身的粗细,易导致接头处产生错觉,。研究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往往认为可以围成,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不能围成。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所以,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做学具。通过学具的制作,使学生对几体形体的形状、大小、特征有深刻的了解,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指导学生做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准备三根小棒、三只小钉子以及小锤子。问:怎样用你手中的三根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都动脑筋、想办法用自己的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从而学生对“围成”二字理解得较深刻。但有的同学手中的三根小棒怎么也不能围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让学生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很多课堂,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长短不一的多根小棒,然后由问题"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驱动,学生进行拼搭,并记录下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三  相似文献   

9.
正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从信封中取出一根红色的小棒,将它剪两次剪成三段,使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师:哪位同学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实物投影出示图1)  相似文献   

10.
犤教学内容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自编教材)。犤教学目标犦1.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2.从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猜想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具备怎样的关系,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3.培养逻辑思  相似文献   

11.
刘勇 《小学生》2013,(4):13-13
【教学片断】(学生操作实验: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师:拿出准备好的长度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每次任意选三根,摆摆看,能否围成三角形。(要求把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记录下来,注意小组合作分工)  相似文献   

12.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并讨论发现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下面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1)3厘米,4厘米,5厘米;(2)3厘米,3厘米,3厘米;(3)3厘米,3厘米,7厘米;(4)3厘米,3厘米,5厘米。通常,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先说说哪组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进而说说第三小题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然而,有位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  相似文献   

13.
在执教"认识三角形"时,我让学生用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四根小棒,任选其中的三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拼摆、观察、比较、讨论发现:较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如果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已掌握了最简便的判断方法,可以说这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我喜滋滋地走进办公室,这时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画的三角形说:"许老师,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但是这么长的三条线段能画出三角形,你看……"他边说边拿直尺量给我看.哇,他画了许多三角形,选了一个在量着.  相似文献   

14.
大家知道,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探究、揭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规律是教学难点。为此,多数教材通常安排让学生选取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两节课教学目标相同,但两节课的实验报告单却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甲老师先让学生拿出学具袋,每次从里面任意取出三个小棒,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一个围一个记录,把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写在记录单上,最后让学生分析、交流。实验报告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一次教学:探究能否围成三角形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你们能用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分小组合作用小棒围三角形)师:请各小组同学汇报一下用小棒围三角形的结果。(生答略)师:是不是什么样的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那么,什么样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小棒不可以围成三角形?……【评析:这次组织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一些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然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一、"疑"出一个新问题——"三角形边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分类"哪个先教在调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82页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片段回放:师:同学们随意拿出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探究、揭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其教学的难点。为此,多数教材通常安排让学生选取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活动,使他们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经历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进而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一规律。课堂教学流程虽然大抵如此,但具体操作及如何正确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角色作用,合理施用“收”与“放”的教学策略并非易事。下面,笔者结合此课的两次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两节课教学目标相同,但两节课的实验报告单却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甲老师先让学生拿出学具袋,每次从里面任意取出三个小棒,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一个围一个记录,把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写在记录单上,最后让学生分析、交流。实验报告单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与安排。"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要选准教学的重难点,课前进行合理预设,方能演绎精彩课堂。【案例描述】师:你能从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中选三根围成三角形吗?生小组活动。生1:我们选了4cm、6cm、10cm的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先选中10cm的为底,将这两根小棒移动(边说边演示)最后和10cm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