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二战的战争的挑起国和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政府和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真诚的道歉和持久的对战争的悔过。而相比起来,日本从天皇到政要竭力否认战争的事实,甚至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深深伤害了亚洲受其侵略过的国家的人民的感情。两国何以出现实全不同的认罪态度,原因有受战胜国的影响,战败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国民性以及政府态度政策方面。  相似文献   

2.
冯帆 《历史学习》2001,(7):56-56
“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都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战后两国的认罪态度却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战后对两个国家的审判标准尺度不一。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审判时对德国不论是战犯的惩办,还是战后赔偿,以及战争结束后对其军事经济方面的限制都做了相当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并且视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相似文献   

3.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文坛产生了大量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战争文学。火野苇平凭借《士兵三部曲》而蜚声文坛,但战争结束后,他因为被追究战争责任而痛苦不堪,最终于1960年服用安眠药自杀。本文主要通过对火野苇平战时和战后作品的文本解读,发现他战时和战后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对自己战争责任的认识和反省都不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德日两国政要对战争的认识,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及灭绝人性的屠杀三方面对比了两国对二战认罪态度的不同,并从战后对军国主义及纳粹势力的铲除,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民族文化传统及对战争罪责的清算诸方面比较了两国对战争认识态度不同的复杂原因,以揭示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的严重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华战争已经过去59年了,但是战后的日本没有一届政府,没有一届首相,没有一届国会,正式承认当年的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归根结底是日本的战争历史认识和战争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6.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同盟的覆灭而告终结。60年后的今天,德日两国对其侵略行径的反省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国对二战反省的态度、对战争的赔偿、教科书的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截然不同的原因,从客观上来看有战后战胜国对两国的处理、两国地缘政治不同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说有两国民族性格和宗教现相异的因素;中国的政策也不利于日本的认罪和赔偿。  相似文献   

7.
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迥异的原因比较徐德荣,向冬梅德国和日本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战后50年来两国政府对二战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德国直面历史,不回避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过,不推卸战争责任。日本则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直未正视侵略战争的历史,至多...  相似文献   

8.
面对在二战中的罪行──德、日反差大王以资德国和日本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对全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犯下了弥天大罪。但战后两国对其罪行所持的态度却迥然不问。德国认罪诚恳.赔偿认真。并把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如实写进教科书,用以教育下一代,日本则相反。战后5...  相似文献   

9.
<正>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人类历史上那场最残酷的战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战后多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以及其它相关国家,都从不同维度对战争进行了反思。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体现了历史教科书编写者所反映的日本主流历史观,也预示着日本未来对于历史教学和他国认识的导向。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争端一直在持续。基于日本在近代对中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记忆中,基于事实的历史被转化为回忆中的历史,记忆因此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文学是再现历史的媒介,日本女作家山崎丰子的"战争三部曲"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及战后的伤痕。分别从战俘、日裔二世及战争孤儿三个视角叙写战争记忆,呈现作家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平的追求。但其反战主要表现为对战争创伤的厌恶,仍有一定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我们应从国际人道主义的视角反思战争责任,构建真实的战争记忆。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在许多作品中都描写过战争,也在很多场合下发表过公开言论,表示对于战争的看法。我们既要承认村上良好的认罪态度,也应该看到受到民族主义的限制,村上在战争问题上,尤其是对于"受害者"这一群体及战争责任和战争遗留问题等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它的战败不但宣告了世界法西斯体制的最后崩溃,而且也结束了对自己国家、民族,乃至国际社会的战争恶梦。因此,战后日本国民的和平教育不单是体现日本对战争的反省程度,也是针对国际和平的一种责任。所谓“(日本)教师应是站在对本国人民未来责任的立场上,必须思考要实现怎样的未来问题”的观点,着眼点就在这里。 然而,在日本的实际教育中,若要彻底地肃清军国主义和皇权思想的影响,真正地把国民教育导向和平、民主的轨道,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历史教育中,树立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德国和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认罪态度、赔偿问题上作以比照。基于史实,证明德国在此问题上比日本强得多。二者出现截然不同的认识和作法原因很多;(1)从德国看,盟军进驻德国,限制主权;索赔斗争坚决;面对强大的军事态势——苏联;为摆脱孤立困境,获得国际社会信任。(2)从日本看,美国限制日本只是局部的,并转而扶植日本;日本对战争性质无正确认识;日本经济得到发展,羽翼丰满,产生大国意识;受害者没有展开索赔斗争。  相似文献   

14.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战争协力者”,然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声讨和追究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反抗战后的和平秩序,发泄对战败投降的不满和悲哀,甚至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而揭露侵华战争罪恶,真诚反省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15.
荒正人作为“二战”后日本文学界诸多论争的实际策划者和推动者,战后初期在其主导的《近代文学》等阵地上发起了“政治与文学”论争。他超越左右阵营,以“三十岁一代”的代言者姿态,对文坛前辈们发起整体性的批判。他强调应通过“肉体的思想化”,以转向体验和战争体验为媒介,反思战前、战时放弃信仰抑或曾协力了军国主义的“四十岁一代”之意识形态主张,拒绝盲信、盲从“主义”,以此实现对战前、战时日本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扬弃,直指对战后文学主导权之争夺。面对战败“末日”,他以战争体验、战败终局为经验前提,对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提出质疑;同时强调应对战败“末日”持积极的认知态度,不惮挥别传统、从头再来。荒正人所代表的《近代文学》同人以事实以及跨战争的思想、言行连贯性为依据,在道德层面发起了对文坛前辈战争责任的追究,发出了每个人应自我革命、自我反省的呼吁;这与新日本文学会以其自身主导权为自明前提、以阵营区分为特征而指向他人的自我批判要求大异其趣,双方终而走向敌对亦是必然。二战后至今,战争责任问题在日本逐渐虚无化,回到战后初期的原点对此虚无化路径做实证性考察本身是必要的,文章也希望以此为战后日本文学史、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6.
陶晶孙,中国现代文学家,其在日本的影响胜于中国。针对日本战后文学及社会对战争罪责的“暧昧”态度,陶晶孙在一本《给日本的遗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社会中的“暧昧”情结,批判了日本国民的劣根性,让日本学界汗颜和警醒。伊藤虎丸评价陶晶孙,说他的批评是从文化根底上,对战后日本进行的“全方面的思考”,是值得日本学界尊敬和信服的。  相似文献   

17.
战后 55年来 ,日本右翼势力公然篡改历史 ,否定战争 ,美化侵略 ,拒绝反省 ,一再为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翻案 ,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了战后日本顽固坚持错误的战争史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德日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迥异的原因:1、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2、两国的宗教道德传统不同;3、战后对德日的不同处置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4、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导致其对战争罪责的反省不同;5、战后两国对侵略战争的社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6、两国对其周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不同;7、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9.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且兵锋直指中国。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经过七年时断时续的战争,中朝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古代东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意,源远流长的两国关系更为密切与巩固;壬辰战争后,明政府对日本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多次拒绝其恢复邦交和贸易的要求,中日两国丧失了恢复邦交的最佳时机;战争大大恶化了朝日关系,虽然战后两国最终恢复了邦交,但战争的阴影一直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战后60年来,德国、日本两国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目敢于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因此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通过对德、日两国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以便使我们吸取经验及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