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居民生态振兴行为意向意义重大,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环境态度、环境背景与生态振兴行为意向五者的关系进行思辨,构建概念模型。通过在光明村、浔龙河村、花明楼村和彩陶源村发放问卷获取数据,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乡村居民生态振兴行为意向由一般生态振兴行为意向和特殊生态振兴行为意向两个维度组成;感知行为控制和环境态度对乡村居民生态振兴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特殊生态行为意向有积极影响;环境态度通过环境背景来间接影响乡村居民生态振兴行为意向。最后,从村干部、乡村居民和旅游景点三个方面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自编的“环境行为问卷”为研究工具,以桃园某国小全体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再用t考验、单因子变异数、皮尔逊积差相关、多元回归做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均指出学童参与打扫行为的表现是正向且积极的,而打扫行为与环境行为间亦有很高的相关性,打扫行为与环境态度可决定学生环境行为的强弱指标.由此看出,学校环境教育方法与内容得当,会对环境行为的养成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女性主义哲学揭示出正是男性逻辑与现代性的合谋,造就出"破坏环境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深受父权逻辑影响的现代教育推波助澜,一直在培育"破坏环境的人".要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人性困境,人类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特质和女性道德,培育"爱自然的人""关系中的人""多元丰富的人"和"拥有关怀能力的人".学校环境教育应从整体上转向造就人性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刘敏  张丽 《成才之路》2014,(6):60-61
正"分享"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人分享对于幼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需要创设分享环境,建立分享规则,家园合作,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来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一、建立班级分享区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教育意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浙江师范大学师范生的环境意识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方面体现出专业上的不平衡性:在环境态度上,各专业师范生表现较为均衡,并都表现出一定的环境代价意识;在环境行为方面,师范生对于一些环保活动的参与度不是很高,没有形成习惯.存在“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的现象;在环境教育上,师范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参与活动,其环境及环境教育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讲授、电视和图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就地取材,丰富器械~传统与现代器械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硬件体育环境的创设原则;以及从"重视幼儿园体育活动""提高教师素质""科学、游戏化的体育指导方法""多途径开展体育活动"四个方面论述了软件体育环境创设的实践角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改变人们的环境行为,而环境教育研究表明,单一的“知识-态度-行为”转化模式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环境行为的核心涉及到人们的环境态度和伦理责任,环境教育的重心也需放在环境伦理教育上。美国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展了环境伦理教育,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集体记忆是特定的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一种过程和结果.基于集体记忆研究的社会群体视角和实地调研资料,发现从集体记忆到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发生中间没有临界点,"苦""韧""怨"和"恨"等集体记忆中的核心元素引发了农民的环境抗争行为.1995-2014年,由集体记忆引发的汪村农民环境抗争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呈现出心理感受的强烈性与抗争维权的坚决性、环境抗争行为与集体记忆的交互性以及环境抗争记忆中的国家印象三个特点.在社会学视域中,集体记忆与农民环境抗争的未来研究方向是集体记忆与环境抗争行为的交互机理研究、农民环境抗争后的集体遗忘研究以及农民个体环境抗争记忆微光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类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探讨人类尤其是中学生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普遍性规律,提高其环境行为水平,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全民参与保护环境的基础。基于江苏南京、连云港五所学校的初高中学生样本,探讨前人研究得出的环境知识、环境经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社会政策五个影响因素对中学生环境行为作用的普遍性。以每个学校的整体样本数据为单位运用偏相关分析,发现环境经历对中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其作用机制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学校特殊因素的干扰。而环境态度、社会政策、环境知识和环境信念四个因素对不同学校中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检验中学生环境行为与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量化各因素对中学生环境行为影响的总效应。  相似文献   

10.
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影响,我国出现了"独生""准二孩""二孩"三种不同的家庭结构。为探索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的影响,本研究以6岁幼儿作为被试,运用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范式,分别考察来自"独生""准二孩""二孩"家庭的幼儿在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上的意向表现,结果发现6岁幼儿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处于他人需求取向阶段,亲社会行为意向整体较高,其中助人意向最突出,其次是合作与分享;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不存在性别差异;来自"独生"和"准二孩"家庭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高于"二孩"家庭的长子女,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政府应为"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启动全方位的家庭服务支持策略;幼儿园应大力开展亲职教育和同胞教育;家长应重视幼儿的家庭角色地位,把握"准二孩"家庭结构过渡阶段的教育契机,提高长子女照料二孩的参与度,发挥幼儿同胞竞争意识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这个主题,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能力、和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态度,发现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开展得不够充分,学生参与不够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来,鼓励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走向校外。  相似文献   

12.
海南师范学院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师范学院学生环境问题认识水平和个人环境态度以及实际行为调查结果表明该院学生环境意识水平偏低,主要停留在浅绿层^[1],应引起重视,并提出加强环境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幼儿园教育实践情况,从"创设充满童趣的幼儿园就餐环境""想法营造良好的幼儿园就餐环境""制定符合情况的幼儿园就餐制度"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幼儿园就餐环境营造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目的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让他们健康进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4.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进行了说明:"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以便使人们能够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①环境教育旨在获得相关环境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方法,培育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约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15.
在服务传递的过程中,等候难以避免且对顾客情绪和行为意向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章以华侨大学主题实验餐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就餐环境对顾客感知的等候时间及其行为意向的影响,为餐饮服务等候管理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好的游戏化教学环境是支撑幼儿游戏创设、选择以及高效化学习的基础,幼儿游戏化环境布置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系统化工程。通过"一个作用""两条原则""三个方法"的具体阐述,向人们传达出幼儿游戏化环境布置的经验之谈,以达到提高环境利用率、提高对幼儿隐形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班级环境问卷、暴力态度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了1213名中学生暴力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班级环境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暴力态度水平偏高;男生的暴力态度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暴力态度水平;中学生的暴力态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暴力态度的交互作用显著。(2)班级环境能够间接预测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即暴力态度在班级环境与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的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道德和形成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基于此,结合环境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网络的环境教育模式——“实践—交互—参与”教学模式,从基本结构、教学评价、教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该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实践来内化受教育者的环境品质,通过网络交互来实现教师的指导,它对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需求和网络教学的交互性特色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该教学模式包括“走近自然——环境认知教育”、“感受自然——态度和情感教育”、“保护自然——环境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9.
《海南教育》2013,(6):46-47
<正>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进行了说明:"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以便使人们能够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①环境教育旨在获得相关环境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方法,培育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约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学生是人类的未来与希望,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新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