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13,(12):105-106
本书阐述自“荷马时代”迄至现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涵盖古代、中世纪、近代、现当代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和特征,力图从历时性上揭示历史演变过程中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从共时性上阐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西方史学发展演化之关系,格外关注西方著名历史学家、颇具影响的史学流派、重大的史学思潮与史学变革,尤留意西方史学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号定庵,是近代初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虽然没有系统的史学著作,但其广泛的论述不仅得力于史籍,并且在治史原则和方法上多有贡献.其尊史的思想、善入善出的方法和在史料学与边疆史地学方面的造诣,为后来王国维、梁启超等人所继承发挥,对近代新史学思潮的兴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导读】宫崎市定的作品在当下的图书市场中颇为流行。但必须注意到,宫崎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日本右翼思潮之间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宫崎的许多论著,从题材上来看或许属于中国古代史范畴,但在著述目的上,则很大程度上是为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进行历史的论证。在这其中,他对明代倭寇的分析就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4.
朱丽 《天津档案》2006,(2):13-14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既是我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更是一位史学巨匠。他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对我国近代史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本世纪我国最早的史学理论体系。《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中国史学的治学经验总结,其中也涉及了不少关于档案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梁启超对档案方面的见识也是比较早的。戊戌变法前六七年,  相似文献   

5.
陈佳  赖嵩 《兰台世界》2023,(1):137-141
民国时期国史馆处于中国近代历史上中西文化之争激烈、政局复杂动荡之时。国史馆从设立之初的争论再到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时存时废,充分体现出此时官修史学的衰微与曲折、史学在政治波折中的地位以及新史学思潮的冲击。国史馆从设立到后来的发展无不与政治相关,其活动轨迹也与时局紧密相连。国史馆在民国时期的变迁发展,展现出自近代以来官方修史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关威 《历史档案》2002,(3):90-96
在中国近代史中 ,为了反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同时也进行了谋求社会近代化的努力。本文对教育救国思潮与近代社会变迁问题谈些看法 ,以求指正。一184 0年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进入剧烈变革的时期。当时 ,极少数人士头脑比较清醒 ,思想比较敏锐 ,察觉到封建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提出了“经世致用”、“睁眼看世界”的主张 ,成为近代最早的启蒙者。林则徐、魏源、徐继是杰出的代表。19世纪 6 0年代初 ,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强…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传播中,刚诞生不久的近代报刊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叠加涌现;中国近代报刊造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国近代报刊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客观上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扩充了新型传播主体;中国近代报刊的副刊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学者们对其社会改良主义革新理论和文学艺术思想研究颇多。然而,他在一生的官场生涯中,长期接触、整理和利用官府档案,形成一些档案思想,值得档案史学研究者重视。尽管他的档案思想缺乏系统性并存在局限性,但其中有些对今天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吴强 《云南档案》2011,(10):7-10
<正>一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于中国近代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古老的中国从此走上与既往完全不同的道路。然而这场社会的变革却非始于辛亥革命这个爆发点,或者说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自那场著名的鸦片战争,就已经开始在孕育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正是这一社会巨变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成为一种波波相推的史学思潮。无论从那时看还是在今天看,这种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这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思想成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种“重新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中,郑观应被作为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转换一个视角,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郑观应名副其实地是一个从事近代实业开拓、经营、管理的实业界先驱;在中国启蒙运动发展中,郑观应又名副其实地是一位最先全面触及启蒙思潮各项基本问题的启蒙运动前驱。在新闻思想方面,郑观应的先驱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他对日报功能、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认识,在中国近现代新闻思想史中都有一定的启蒙意义。本文就其新闻思想的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浅议,论证郑观应新闻思想方面的启蒙作用和明显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13.
在鸦片战争前夕,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龚自珍站在时代前列,提出了系列反抗侵略、稳定边防的策略,成为了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稿》中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封建宗法的古老制度陷入了土崩瓦解……一部分封建大夫感到必须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看看世界,重新对待思想学术研究,关心时局,寻找强国御侮的途径。他们的代表者有: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姚莹、魏源、张穆等。”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相似文献   

15.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谈到,无论是中国过去的史学家,还是当代的史学家,者把档案看作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史料,看作历史学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可以说,离开了档案,很难进行严肃的、深入的历史研究。近年来,由于近代商会档案的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在近代商会研究方面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16.
李卫华著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一书,把近代报刊视同文献史料的历史文本并开展学术探讨,可看作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延伸.这本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研究目的,尽力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描述,使人感受到书中明显的厚重和有力.书中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和计量分析法,为人们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和清政府的迅速垮台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通过揭示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报刊传媒、立宪思潮对清末社会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近代图书馆的孕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近代社会思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维新变法思潮促进了中国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化。转化的主要标志是原有藏书楼的开放和新式藏书楼的出现。在中国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期间,中国图书馆完成了由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全面转型,形成了“形似”的近代图书馆。此后,中国藏书楼才全面、完全地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清末立宪思潮是维新思潮的继承与发展,又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同为推翻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迟缓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迟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建专制、动荡的社会环境,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封建藏书楼的传统观念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杨洋 《兰台世界》2014,(6):125-126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和进步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新局面,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成为中国近代进步的文学家和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