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慑于新中国的强大,基于台湾的战略地位,在两次"台海危机"及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政策.蒋介石出于民族大义及所谓维持法统地位的需要,给予坚决抵制与抗争,阻止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毛泽东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反应,也是其将新的外交理论付诸实施的重大行动.由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不断革命"外交理论以及由此越来越明显的中国外交的"激进"色彩,使得中国同苏联外交政策的分歧不断加大.第二次"台海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两难境地,不仅在中苏同盟关系上投下阴影,还加深了中苏在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同时也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核技术.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苏关系的走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7月,台湾“泛蓝”三党连访大陆,对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稳定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但台海局势依然严峻。理性分析台海局势,深刻认识党中央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重大举措,这应当是把握两岸关系本质,清醒认识两岸关系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台湾少数民族是古代东亚族群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边缘环节。自17世纪以来的四百多年里,受汉移民宗教信仰和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台湾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这些外来宗教文化在台湾少数民族社会传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且由于接受与涵化外来宗教文化的形式与历史条件不同,导致台湾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与社会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缘起于中国内战,但其延续与持久存在,却是中美战略冲突的产物。冷战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几经变迁,但始终以美国的利益为依归。台海统一必然触动美国霸权,台海统一同时是中国复兴的战略基点。随着马英丸当选与台独势力衰落,而两岸寻求和平共存,美国的对华政策将可能被迫再度调整,退出两岸纷争。维持台海现状政策已完成历史使命,有必要重估台海形势,将统一适时提上议事日程。在中国完成统一之后,中美关系才能向正常的大国关系过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期,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促使对台工作方针重点发生了转变.在当时提出"和平解放"的概念,在政治上是恰当的,有利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的地位和台湾问题的内政性质,有力地反击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和"两个中国"的论调;"一纲四目"是这一思想的精辟概括,为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有利于缓和台海局势,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进而为维护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战略利益。在当前情况下,积极推进和加强两岸交流对话对稳定台海局势,维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帆 《历史教学》2006,14(10):17-22
在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台联盟关系实际上陷入了合作困境,一方面由于联盟的约束力,美国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又不希望台湾的自行其是将美国拖入更大的风险.因此,美国对台湾采取了既扶持又抑制的做法,并采取各种手段将自身风险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9.
针对台湾军队的战略调整,分析了台军21世纪的新军事战略的内涵、特点及对台海军事斗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反分裂国家法》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它体现了维护台湾人民的福祉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台湾民意对台海局势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台湾人民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力量。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争取台湾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12.
祖国统一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创建了现代中国统一体制,在实现港澳回归和争取解决台湾问题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中国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历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统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扬中华民族全民族的爱国积极性,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有关台湾的空间想象非常少。在台湾的叙述方面形成了"宝岛"与"魔窟"的并置,让大陆读者形成了对台湾的最初想象。文学中的台湾想象增强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认同感,减弱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14.
阐述台湾妈祖信仰与大陆妈祖信仰的一些不同特点,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代妈祖信仰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妈祖信仰的本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性,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力促进因素,并探讨了当前的相关任务。  相似文献   

15.
早日实现台湾同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不可动摇的意志,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具有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岸同胞的愿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相同的语言与思维方法。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大陆起步地早 ,它所遇到的和它的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借鉴。因此 ,分析台湾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探讨解决的办法有助于大陆地区克服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掌握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以这一基本思路 ,对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两岸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是指中国大陆的中小企业与台湾的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特定目标而建立的超越正常市场交易又没达到一体化程度的经济交往,主要包括技术合作、资金合作、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在内的密切关系。作者首先论述两岸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与特点,在对两岸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动两岸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日益凸显。对厦门市1 028名高中生赴台就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相当部分高中生愿意赴台就读,并且以选择台湾公立大学中的名校为主,选择技职院校者较少;影响赴台就读因素主要是台湾高校本身及其专业的吸引力;调查也反映出高中生对台湾高等教育缺乏一定的了解,台湾高校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台湾方面要想吸引大陆的优质生源,应出台真正能够惠及大陆学生的赴台就读政策。  相似文献   

19.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乌兰夫同志兼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后,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构想,提出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台独”分裂活动颁布《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国国民党等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成为两岸政党交往的新起点,必将对和平统一祖国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