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中国传统教育公共意识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它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受中国传统家国观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缺失了公共意识。我们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教育,并通过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核心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公共意识。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要通过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开展生动的法制观教育来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培育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美德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大学教育中,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合格公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事关能否有效将大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并建构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如何真正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在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公民文化:中外语境下的考量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民文化是维持政治稳定与保持政治效率的观念基础和心理条件,作为民主制度的隐性结构,它是社会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在厘清西方学者对公民文化种种理论界定的基础上,考察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公民文化研究,探讨在快速展开的现代化进程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参与型公民文化建设的宏观思路与举措,倡导民主、法治、参与、合作、宽容的文化旨趣,通过公共教育、民主政治生活以及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等多种途径强化公民训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的,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整个社会养成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将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一道,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高中思政课教学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是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高中思政课新课标理念、高中生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应该掌握公共参与知识、内化公共参与意识、形成公共参与能力,不仅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发力,还要走进社会大课堂。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时空中,一方面,公共意识呈现萌动与异化、觉醒与混沌、理性与勃发的历史嬗变;另一方面,公共意识促进着“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型重构、公共生活参与的主体互动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进,国家与社会关系不仅可视为一种历史的解释范式,也可视为一种实体建构的规范范式,从而得出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是公共意识生长的轴心空间。  相似文献   

8.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价值功能及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具有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构建包含两个层次的六个互动体系,并需要相关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共空间意识是文明社会的现代人的标志之一,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培育社会"小公民"的重要桥梁。基于幼儿认知的"经验性"和行为的"模仿性"特点,在培养幼儿公共空间意识上提出如下策略: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氛围以及空间布局;设计游戏化公共空间教育课程及区域;探索行为辨析法、行为巩固法、示范演示法、社会实践法的公共空间意识培养方法;建立和谐的公共空间意识培养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宽容”是包裹政治专制的“乌托邦幻想”,政治权力的垄断性压抑着社会自主性地位的提高,窒息了公共领域的生长空间。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境域.中宽容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其丰富的内涵与意义也才获得了真正而充分的展现。政治宽容的生成,显示出对传统政治巨大的改造功能:打破政治中心原则促进国家与社会分立,为公共领域的生长创造条件;塑造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发展、更新着公共领域的存在形态。当前生成与培育现代政治的宽容品质,需要将传统的宽容精神予以整合,与现代化进程保持一致,以推动公共领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显示网络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部分,社会事件通过网络传播后的社会影响在加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适应的新环境。同时,大数据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功能的错位,要求思政工作既要注重政治导向,坚持质量齐升,也要搭建多元评估机制,避免唯数据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已经很难再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自己的问题意识、致思方式、价值取向和人性假设方面发生深刻的转变,才能重新担当其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其成长成才密切相关,个性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性形成、发展和矫正有促进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关个性化理论及其实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积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方法手段,探索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大学生培育成为具有一定公共美德、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既是大学的应有之义,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但目前大学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要使目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完整的公民教育转型,就必须完成大学从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转变,树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以培育合格公民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真正的现代公民服务。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以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直白和彰显,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隐性教育能有效地消除人们的逆反心理,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基面。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应该加强对隐性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从制度理论的视野出发,厘清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制度的内在功能和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由于现代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制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基础。所以,只有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遭遇,有意识地把社会制度建设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创新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并在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高校以学工成长发展联合阵线、大学生社区挂职和志愿服务为实践教育形式,创建虚拟环境中的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和现代公民文化环境中的结构性互动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定性来决定的。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对于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的直接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使得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大数据认知和教育新意识,规范大数据运用的程序,强化平台建设,突出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