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下滑,体育参与不足是重要原因。运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及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以期找出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有10个因素集,即体育功能观、自身运动基础、家庭体育观、家长体育习惯、体育教师、体育课内外融合、体育设施及时间保障、体育的社会地位、同伴影响、大众传媒等因子。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功能观教育;培养兴趣;家长支持;提高体育教师的亲和力、认同感和组织能力;丰富体育课内外内容,使青少年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升学考试体育;媒体转向大众体育;同时注重培养青少年体育榜样同伴关系。尝试性的为青少年体育参与不足提供借鉴,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利益思想入手,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利益关系进行研究。指出马克思关于利益范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研究和解决青少年体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分析了国家与个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体育教师与文化教师、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围绕青少年体育形成的利益关系。认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有赖于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关键是协调好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各方的利益追求,通过利益驱动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养成与体育参与不仅与家庭、学校、社区、同伴群体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他们之间的互动联系以及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背景、制度的建立等现实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的关系.因此,要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需要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从系统上思考和认识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各种不同层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针对性策略.美国著名的生态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系统全面地认识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因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4.
倡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结论:青少年体育生活化情况有喜有忧,每周进行体育锻炼频率较高,每次进行体育锻炼时间处于中等水平,但参与体育活动强度较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比较均匀;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多样,体育锻炼场所选择倾向于免费的场地;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有个人生活习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和减肥塑形等;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惰性、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课余时间少、设施及场地不足等。促进策略:强化青少年主导因素的作用,转变自身的健康价值观念;拓宽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意识,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体育环境;营造以生活化为目标的学校体育环境;优化体育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减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实现健康目标,通过对期望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的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视角论证了整合理论的可能性,提出了将家庭环境层面与个体心理层面相联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为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提供了可执行的路径:(1)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将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无缝连接,树立父母正确的锻炼信念是关键;(2)支持性的家庭体育行为环境是动力;(3)促进性的家庭体育物理是保障.三者激发了青少年锻炼动机,实现家庭体育环境与锻炼动机共同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保证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可持续性,进而切实改善青少年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确立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撑、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家庭体育的重视、有利于激发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有利于促进家庭体育的市场升级和服务转型。然而,我国家庭体育仍面临以下挑战:家庭体育环境基础薄弱,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支持不足;“家-校-社”沟通存在障碍,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家庭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数量供应不足;家庭体育锻炼的指导不足,服务质量亟待提升。基于上述问题导向,从优化家庭体育环境、强化“家-校-社”协同治理、保障场地设施供应、强化家庭体育指导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体育发展新模式;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促进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补齐家庭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短板,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创新家庭体育锻炼指导形式,提高锻炼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研究目的: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旨在有效提升青少年体质和健康水平。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搜集当前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体育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核心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青少年体质20多年持续下降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校体育被边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导致阳光体育难以落到实处;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导致青少年体育安全成学校、家庭最大风险。研究结论:青少年体育改革的方向应是综合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学校体育。只有将青少年体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与应试教育制度改革同步推进,青少年体育才能得到重视和发展,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体育参与的可能,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英国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提升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政策,提升了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有其清晰的演进脉络,并表现出以下特征:坚持青少年体育政策目标与问题导向的相统一,重视对政策的延续与完善;注重体育公共服务的整合,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推动;政策方案遵循量化原则,重视对政策过程的监督与评估;追求体育权利公平的理念,强调对目标群体的全覆盖.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演进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厘清青少年体育的范畴,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整合部门资源,建立多元主体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制度机制;重视青少年体育政策的量化标准,强化对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增加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体育政策,实现由关注到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青少年心理的整体特征,分析了竞技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并分别指出社会媒体应对出现的竞技体育现象多做一些科学合理的解释,并强调这种现象只限于此项体育运动,切实担当起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家庭应努力营建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并做好示范。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以及当前的社会、文化、教育等背景下,家庭教育中体育教育明显不足,从体育学科的视角对家庭体育教育进行补偿,将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针对家庭体育教育缺失、青少年健康问题、家长控制方式的变化以及家长职能的弱化等方面探讨实施青少年家庭体育补偿教育的必然性,并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的体育教育优势以及补偿教育体制的全面性等方面阐述实施青少年家庭体育补偿教育的可行性,以期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家庭教育的环境将直接影响孩子对于文化的认同与认知。汉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教育方面的。在这一影响下,少数民族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逐步发生变化。通过这种变化的规模和趋势,我们能够了解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家庭对学生体质的影响视角出发,探讨蕴涵于深层文化中的教育背景,论证家庭在养育下一代身体的"补","安","静","少动"等方面,以及教育问题的"重智力","轻体力","忽略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淡化习惯养成"等对体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普及健康知识,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开展家庭体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在这种文化里,存在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化现象,如:重"义理"轻"人情",强烈的集团意识等。了解日本的传统家制度对理解这些文化现象有很大的帮助。日本传统家制度特色是重视家业的延续和繁荣,漠视血脉的延续。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代日本的稻作经济、封建庄园经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古代母权制遗留也导致了人们对血缘的淡漠。这种对血缘的淡漠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巢湖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农民人群体育参与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依据确定的体育人口划分标准,巢湖周边地区主动体育人口占7.4%,经常体育人口占12.6%,偶然体育人口占14.5%,非体育人口占65.5%;不同类型农民体育人口在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健身认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动体育人口和经常体育人口已经把体育活动作为余暇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农民家庭收入对体育人口类型的形成影响较大.分析影响不同农民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对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山西省体育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认知与人格因子、学习环境与竞争压力因子、人际障碍与自我重塑因子、恋爱因子、家庭关系因子、家庭经济状况与成才期望因子、自我规划与管理因子、教学与学校管理因子、学历与学位因子九个方面。而大学生的人格与认知因子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7.
陇西李氏并非魏晋旧族 ,而是鲜卑贵族、汉士族合流时出现的新士族。陇西李氏先世前汉时是武将世家 ,在汉魏晋门阀形成、发展过程中 ,已衰落为陇西寒门。晋末十六国时期 ,陇西李氏开始崛起。北魏初年李建立西凉 ,其家族成为小王国的王室。西凉灭亡后 ,李子孙仕魏。李氏作为亡国小朝廷的后裔加入北魏政权 ,失去了豪强割据的社会基础。李氏为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只有依附皇权 ,并和皇权紧密结合。正由于李氏对皇权的依附性 ,与皇权利益的一致性 ,仕魏后很快取得了与五姓七家并列的地位 ,成为当时盛门。  相似文献   

18.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和生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生育后的女性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出去就业还是在家带孩子?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提出假设:大多数妇女育后选择是否就业主要取决于丈夫的家庭利益,而不是其个人的就业意愿;城镇已婚育龄妇女就业意愿对其育后就业决策更有积极影响;教育程度高的已婚育龄妇女就业意愿对其育后就业决策更有积极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假设都得到了部分验证。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四川省8所公立学校7~ 12岁共2431名学生从身高、体重、BMI,并调查相应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父母不同的职业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父母职业为公务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情况较轻;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母亲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不同的家庭收入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家庭收入较低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  相似文献   

20.
张炜的《古船》描写了洼狸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深刻揭示了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巨大影响及对新中国发展的羁绊等问题,同时对冲破家族观念牢笼的新中国的发展表达了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