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体认,又渗透在他的戏剧文本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精神来源.曹禺忧郁而热烈的性格、孤独的体验、博大的同情心、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求索是他走近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忏悔意识、罪恶与救赎、不可知的神秘、劳动、爱人、遵从基督的规范,是显现在曹禺戏剧文本中的鲜明的基督教资源.  相似文献   

2.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博爱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爱”意识是曹禹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同时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 一个显著标志。在曹禹早期的戏剧作品中,他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博爱”理 念,同时也以基督的博爱意识重新阐释了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从而显示出他与其他中国现代作 家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汪志彬 《文教资料》2007,(34):86-88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少现代作家在其作品创作中,都创造性地借鉴了基督教思想。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就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本文拟从曹禺戏剧作品的情节内容、人物命运安排等方面,来探讨基督教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以其深邃的基督精神所蕴含出的种种关于人的存在、人生归宿以及人性等一系列问题深深影响着西方人尤其是文学艺术创作主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两千年多年来深深根植于欧洲人心灵深处,或是显性或是隐形影响着这一文化种族的宗教,无可厚非,或是以宗教的形式或是以其基督精神的内在显现,在欧洲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了一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在《雷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和构建场景等显示出了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观念与意识。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7.
基督纪元体系包括两大部分 :“基督纪元”与“基督纪元前” ,该纪年体系从出现到最终形成经历了 10 0 0多年 ,与基督教史学由盛而衰的历程相应。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年代体系一开始是以创世纪元为纪年基础的 ,作为最能够体现基督教史学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纪年方法 ,基督纪元是随着基督教教徒“自觉意识”的提高而被提出、并随着基督教史学的日趋成熟而被确立起来的。基督纪元前是在基督教史学历史年代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被推广开来的 ,它的使用和推广方便了历史年代的标计、促进了对古代历史的研究 ,却加速了基督教史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8.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结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精神人格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既体现在曹禺戏剧的创伤模式中,也体现在其戏剧的人物类型上,曹禺戏剧的创伤模式可分为:原罪意识与《雷雨》的创伤模式,世界末日情绪与《日出》的创作模式,受的教义与《原野》的创作模式,人性重构与《北京人》的创作模式,其戏剧的人物类型可分为:贪婪型、淫乱型、仇恨型、使徒型、市侩型、无辜型等,而其在其中均可见到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基督教文化的视角,对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加以解读,认为该书以基督宗教精神为基础,以福音书为指导思想,对沙皇专制下的官方教会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在主人公的变化过程中宣扬了基督宗教的博爱精神。小说主人公的"复活",小说的主导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基督宗教的博爱精神,同时也标志了托尔斯泰在精神上对基督宗教的皈依。  相似文献   

10.
教会学校让张爱玲领悟和懂得了基督与基督精神.对基督教义的吸收、批判、扬弃,是张爱玲人生成长及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这种内在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铸成了她小说创作中西文化精神的有机融汇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当代戏剧文学衰微的主要表现有:题材单一、内容浅薄;思想庸俗化,缺乏优秀艺术作品应有的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批判精神;无艺术创新能力,作品缺乏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先锋精神;文学在戏剧艺术诸要素中处于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13.
常剑钧是广西戏剧的领军人物,其剧作既注重发展广西地方剧民族剧中的传统元素,也注重剧作本体的创新。其本体创新主要表现为:戏剧结构的多样化、戏剧人物的整体性审美追求和山歌、调子的新运用。在剧作精神上,常剑钧在剧作中展示了关爱人性、关爱人生存状态的现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文坛的巨匠,其宗教观由于社会经历和个人追求呈现出一种复杂的面貌:从信仰基督教到抨击基督教,再到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并以自由、民主、博爱的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15.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多集中在戏剧,他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受关注相对较少。通过对《维纳斯与阿都尼》的文本细读,并联系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看出:长诗中体现的莎士比亚独特的文化思考,既有对当时人文主义中张扬个性的认可,也有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中节制忍耐的继承;作品中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对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批判继承,剔除了教会禁欲主义的极端成分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人文主义的温情。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是基督教精神融合古希腊文化形成的对待人的态度.人文主义关注人,尊重人,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但并不否定上帝,对抗宗教,排斥精神道德和正常的宗教生活.将"humanism"译作"人本主义"是错误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表现出"乐观--失望--回归"的变化轨迹,但是始终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影响,作为基督教重要母题之一——罪在其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试从莎剧的四个类型出发,探讨罪在莎剧中的表现:它或者成为莎剧的重要题材,构成莎剧内在的情节结构,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或者作为莎剧戏剧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大大增强了莎剧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的作品中洋溢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精神,尤其是对基督教文化的言说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亮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人本的困境的关注,更有着对救赎的终极眷注。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情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在多种宗教色彩的相互渗透中。他试图从宗教的视野关照生命的本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