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寓言故事大多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有着生动鲜明的哲理寓意,因此教授寓言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独特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领悟深刻的哲理。然而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某些问题,不少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思考寓言的哲理性,但是却忽略了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感受寓言,理解寓言的主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形象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在尊重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引导其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这是寓言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小学生认识理解能力欠缺,直接要其归纳寓言的寓意则难以胜任;直接由教师讲解寓意则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讲究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一、自我感受。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又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寓言情境,困而难以感受和理解寓意。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充当文中人物,进人文中情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内容,理解寓意。如《田忌赛马》是历史寓言故事,为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我让他们充当田忌、齐威王、孙膑,随时接受我(假…  相似文献   

3.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学生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 ,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教学时 ,可在运用自读为主 ,重在感悟 ,注意积累的文言文一般教学策略时 ,依据本篇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难点 ,凸显“课标”新理念 ,灵活运用多式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殊途同归 ,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A]一、设计理念这则寓言 ,文字特别简练 ,形象生动 ,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教学时 ,突出以学生自读为主 ,在充分读中理解人物说的话的意思 ,在理解人物语言中感悟寓意。二、教…  相似文献   

4.
小学三年级下册,寓言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版块。目前教学中,寓言故事的教学存在着授课方式僵化、寓意阐释单一、教学时脱离语用训练等问题。本文将基于此,通过对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寓言故事梳理、总结,寻求三年级下册寓言教学单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在朗读中品味寓言故事的“言”,在对比中感受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充分利用补白、课后题、前测等方式读懂寓言、感悟寓意。  相似文献   

5.
寓言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即寓意。寓言的寓意应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反复琢磨,深入思考,自己悟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受到训练。下面以《寓言二则》(第五册)为例,谈谈怎样在阅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寓言二则》包括《自相矛盾》和《掩耳盗铃》两个故事。怎样在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进而悟出其寓意呢?教学中,可  相似文献   

6.
寓言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揠苗助长》是一则非常经典的寓言。在组织教学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和"消化"寓言内涵。  相似文献   

7.
每个寓言散事中都蕴含着较深刻的道理。低年级学生初学寓言时,很难理解其寓意。这是因为他们阅历少,对寓言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不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时,都要以直观具体的事物观察为前提,因而对抽象的道理难以理解。教学时,就要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寓意。  相似文献   

8.
<正>感性的人文内涵的把握与理性的表达方法体悟如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把握寓意,同时还对课文布局谋篇、用词用语有所明晰?寓言的教学如何让理性的寓意揭示不是贴标签,而是水到渠成?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1.学习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纪昌的决心、毅力和恒心。2.学习"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感悟、理解寓意。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我们对寓言故事的教学都侧重于对寓意的感悟,停留于悟得某个道理上,而忽视了儿童阅读的视角,让有情有趣的寓言故事失去了文学的味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淡化对寓意的感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主角的艺术形象,并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迁移,使寓言教学多一点文学味,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寓言是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短小精悍,裹着故事的外衣,采用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巧妙地揭示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回味无穷。如何让这简单明了的故事和蕴含深刻的哲理在课堂上和谐共舞?如何让学生在读思当中紧扣寓言特点言意兼得?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不失寓言的独有趣味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一、情境体验,感悟寓意在寓言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将寓意从故事文  相似文献   

11.
寓言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许多老师上公开课一般不会选择寓言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这类课文,老师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诚然,这是寓言教学首要达成的目标。除此之外,有的教师把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尽地剖析;有的教师注重朗渎指导,反复体味;有的对故事的情节进行反复引读,并加以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演;有的注重培养学生寓意的概括能力;有的让学生学写寓言……几位教师各有自己的教学意图,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12.
寓言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内容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形象鲜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文体。每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领悟寓意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潮。只有让学生领悟寓言的寓意,才能发挥语言的真正教育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明辨是非,受到德育熏陶并健康成长。但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情经验,要领悟深刻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性强等特点,采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情感经验谈话交流、讲故事、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等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领悟寓言的寓意。  相似文献   

13.
寓言无疑是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文体,它短小精悍,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寓言教学理应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寓意。而做到这一  相似文献   

14.
一教:在内容理解的沉疴中迷失【备课设想】初次拿到这篇课文,备课时只有一种想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于是在教学中我从寓言的故事部分入手,特别围绕故事的角色和  相似文献   

15.
《会摇尾巴的狼》是一则寓言。讲一只掉在陷阱里的狼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让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它的骗。本文融思想性和语文知识为一体,具有短小精悍、情节生动、寓意深刻的特点。下面对该课教学谈几点建议。一、了解寓言内容,理清故事情节针对本文故事性很强这一特点,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寓言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品味,领略艺术形象,感悟寓意。可抓住课文中形象化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读了解寓言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课堂提问不宜过细过碎,可围绕以下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珍 《陕西教育》2007,(10):17-17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寓言。它们都是通过讲述一个情节简单、形象显明的故事,进而告诉人们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每则寓言都有“故事”和“寓意”两个方面。通过寓言教学让学生分析寓言形象,了解故事内容还不够,还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寓言教学的难点所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寓言故事,顾名思义,小故事中有大道理。阅读寓言,就要剥开层层包裹着"理"的外衣,将深藏其中的"理"凸显出来,从而明白其精神内核。而寓言故事教学最难的环节,莫过于引导学生掘"理"了。很多老师习惯用成人理解寓言的方式要求学生,经常用"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来揭示寓意,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无从说起,教师只能在一片沉默中选择简单告诉答案,草草收场了事。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形象直观地走进寓言,走进生活,就能避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收到不着痕迹明寓意的效果。下面例举笔者在寓言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和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8.
寓言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的文体。各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不少的寓言。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情境表演、正反对比和群文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寓言的内核,理解寓言包含的深刻道理,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寓言故事,顾名思义,小故事中有大道理.阅读寓言,就要剥开层层包裹着"理"的外衣,将深藏其中的"理"凸显出来,从而明白其精神内核.而寓言故事教学最难的环节,莫过于引导学生掘"理"了.很多老师习惯用成人理解寓言的方式要求学生,经常用"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来揭示寓意,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无从说起,教师只能在一片沉默中选择简单告诉答案,草草收场了事.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形象直观地走进寓言,走进生活,就能避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收到不着痕迹明寓意的效果.下面例举笔者在寓言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和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0.
张桂兰 《现代语文》2011,(2):109-110
本文是柳宗元所著文言寓言《三戒》中的一篇,语言精练传神,寓意深刻。文章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而且生动逼真的描写又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本设计重在采用创编式手法,读写结合,放大文中的描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加深对形象的把握,对寓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