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起词是《马氏文通》中句读成分之一,大致相当于今之“主语”。《马氏文通》卷十彖一是论述起词的专节。起词节中,马氏进一步明确了起词的概念,指出了起词的构成,明确了起词省略的几种情形,论述了本无起词的一类句子,还进行了关于起词的中外语言的比较,对汉语起词(主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马氏文通》起词节中有些提法前后矛盾,对“省略起词”和“本无起词”两种情况似分未分,对部分例句的分析不够妥当,有些例句也不适合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起词节从起词的本质、构成、隐现、借代等方面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主语的句子成分,为后来主语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起词”论是《马氏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对后来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它对汉语语法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在《虚字》卷之九和《论句读》卷之十中明确提出了“华文所独”的见解,这在中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明确地提出了汉语语法与西文语法的不同,为后来学者研究中国语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位”说是汉语语法学史无法回避的话题。自《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学曾先后出现了“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字本位”、“小句本位”、“双本位”等理论学说,各家学说既有其独特的适用价值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而非排斥和否定的,因而独尊一家而舍弃他说是不可取的,取消“本位”说更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没有使用“单句”、“复句”术语来区分句子,因为它所参照和模仿的西方语法学中没有这样的术语。“单句”、“复句”是中国语法学者在《马氏文通》之后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结合汉语实际创造出来的句法术语。《马氏文通》为“单句”、“复句”术语的提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没有使用“单句”、“复句”术语来区分句子 ,因为它所参照和模仿的西方语法学中没有这样的术语。“单句”、“复句”是中国语法学者在《马氏文通》之后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结合汉语实际创造出来的句法术语。《马氏文通》为“单句”、“复句”术语的提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的“主次”是马建忠根据西方语法学说中的“主格”(nominative case)建立的语法术语。它虽然有模仿性的一面,但也有创新性的一面,与西方语法的“主格”有所不同。但《马氏文通》所给的“主次”的定义是有缺陷的,“句之主次”和“读之主次”提法容易造成阅读者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言学和语法学现代化的发轫之作《马氏文通》暗含了对关系从句的概念、深层结构、解释和限定两种用法、限制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对其理论的勾画把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史推进到汉语语法学的初创时期;同时表明:《马氏文通》是倡导对语言进行表层与深层区分及采用转换分析方法的先驱,其理论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同源;并回答吕叔湘、王海棻提出的问题:表词之读依附的对象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形容词性的。  相似文献   

10.
朱爱秀 《文教资料》2005,(25):27-29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学的伟大著作,其意义之深远是不可轻易否认的。《文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语法学系统,更重要的是它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语法学的观念。马建忠明确指出,对语言的研究决不能满足于一字一义一音的得失,而必须去探索那“历千古而无或少变“”贯乎其中”之“一成之律”,即“所以集字成句读之义”的葛朗玛。正是这一语法观使得《马氏文通》改写了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是《马氏文通》使中国的语言研究与西方接轨。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专著。作者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严格意义的语法范围之内,常常要涉及修辞马建忠论述修辞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语法与修辞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和中西语言规律比较。把语法和修辞打通,《马氏文通》可算有承先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在很多方面有开创之功。然而又有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出理论上的不成熟。本文试对《马氏文通》的“动字相承”说进行评述,在肯定其历史价值的同时,又对其不足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现代汉语基本上沿用了马氏体系,其词类划分的三个原则、为后人划分词类开辟了一条较科学的道路;其词的分类系统对现代汉语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从1898年发表以来,至今九十年了。在纪念《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发表九十周年的时候,回顾九十年来《文通》在汉语语法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当前的语法研究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以 A 为主语之代,B 为谓语之代。A+之+B 在古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比较广泛,因而引起了广大语法学者的注意、探讨和研究。从奠定我国语法学的《马氏文通》问世至今,特别是近四、五十年来,先是对其中“之”字的研究,继而便陆续出现对其整体的研究。两者互相结合,对 A+之+B的归属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归纳起来,目前有两种比较盛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之所谓“判断词”,或称“系词”,过去名称较多。柳宗元《复杜温夫书》称为“决辞”,《马氏文通》因之。黎锦熙《比较文法》叫“同动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名为“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连系性动词”。叫法虽多,其实一样。为称述方便,本文一律以判断词呼之。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是”,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但不是绝对不用。什么时候开始用  相似文献   

17.
一、汉语语法特点研究概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的诞生,中国比较科学系统的语法研究自此开始.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忽略汉语语法本来面貌而向模仿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理论认同的倾向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难以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又使得汉语语法学者极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同印欧语语法不同的汉语语法的特点,企图摆脱印欧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的,至今已愈百年。回顾过去,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由传统语法学向结构主义语法学、由结构主义语法学向多元互补语法理论体系的历史嬗变。展望未来,汉语语法研究将会在语法理论、研究方法、应用研究、人才模式上出现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1898年《马氏文通》以来,语言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道路,不断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词本位的建立发展一直占据中心地位。20世纪90年代,徐通锵先生提出了以字本位为核心的汉语语法理论体系,并与传统的词本位就汉语的基本单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法研究第一部专书,《论句读卷》的完成标志着汉语语法独立研究的开始。《马氏文通》揭示出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揭示出句法成分的基本关系:主动与被动、条件与结果、时间与空间等关系。当今语法学所说的句类体系在其中已见雏形,语法研究的“二分法”也来自于该书。马氏开创体系之不可殁,研究方法启人深思。语法研究必须牢牢依据汉语的特质来进行,这是马氏能够科学吸收西方理论、成功建立语法体系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