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生物学家认为,组成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是一台微型发电机。细胞膜内外带有相反的电荷,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膜内外的钾、钠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产生细胞生物电的基础。但是,生物电的电压很低、电流很弱,要用精密仪器才能测量到,因此生物电直到1786年才由意大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受大脑的支配和控制。而大脑是通过各中枢神经发布控制信号的。而各中枢神经的活动对应着相应的生物电。电与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有电必有磁,有磁必有电。大脑各中枢神经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物电必然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辐射和传播。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脑电波来为人类造福。首先,测试和分析出人脑的脑电波的固有频率。相信固有频率与脑密度有关。不同的生理过程在对应的大脑中枢神经有不同的脑电波;相同的生理过程在对应的大脑中枢神经有相同的脑电流。例如语言中枢神经。测试出语言中枢神经所产生的脑电波并加以…  相似文献   

3.
1791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在青蛙肌肉中也蕴藏着电能,他把这种电称为“生物电”,这便是生物电名字的由来。19世纪,美国科学家用电位器测得神经细胞膜突然受到刺激时会产生0.1伏特电。至此,人们不再怀疑生物电的存在,而且确认任何生物体中都有生物电。  相似文献   

4.
1791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青蛙肌肉中蕴藏着电能,他把这种电称为“生物电”。19世纪,美国科学家用电位器测得神经细胞膜突然受到刺激时会产生0.1伏特电。至此,人们不再怀疑生物电的存在,而且确认任何生物体中都有生物电。  相似文献   

5.
1791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在青蛙肌肉中也蕴藏着电能,他把这种电称为"生物电",这便是生物电名字的由来.19世纪,美国科学家用电位器测得神经细胞膜突然受到刺激时会产生0.1伏特电.  相似文献   

6.
有趣的肌肉     
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时,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无意中同时碰在了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伽伐尼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动物躯体内部有“生物电”造成的.接下来,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多次重复了这个实验,发现伽伐尼的解释是错误的,伏特的新发现是青蛙肌肉中的液体让金属产生了电流.受此启发,伏特于1799年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浸在盐水里,让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就是伏特电池.  相似文献   

7.
由于MRI(核磁共振层析图像扫描仪)和PET(正电子发射层析x射线扫描仪)等医疗器械的出现,过去无法想象的一些事情,例如无损伤观察人类大脑和身体的状态,以及把大脑中的物质括动拍摄成图像等,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依靠这些器械,人们已对大脑的结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是,要想捕捉大脑的生理括动状况还是地较困难的。于是,科学家就想剜了研制一种脑磁仪,用来测量大脑活动时产生的微弱磁场。最近,一种新的方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那就是用光米测量脑中微弱的电信号。  相似文献   

8.
生物电阻抗是生物组织一个重要的电参数,携带丰富的生理信息,对生物电阻抗的测量分析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本装置采用一对激励电极和一对敏感电极组成四电极结构,用单片机控制DDS数字频率合成芯片结合低通滤波器产生50 kHz的正弦波,再经过恒流源,施加在与人体皮肤接触的激励电极上,通过测量敏感电极的电压,实现人体生物阻抗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生物冶金     
科学家发现,有些植物和动物具有把土壤中或海洋中浓度很少的金属逐渐在体内集中起来的特性,其浓度比土壤中的金属浓度提高几十倍,甚至上千倍。这种可以把外界环境的微量物质,吸收到体内而浓缩的特性,叫做生物富集。人们就利用这些动植物把那些分散的稀贵金属或其他珍贵元素密集起来,提取出来,这就是新兴起的一种冶金技术——生物冶金。这种采炼金属的新技术,可能成为未来农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10.
冬雪 《百科知识》2014,(18):8-10
正把一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原来并不含这种基因的生物体内是基因的拼接和重组,也就是转基因,这种技术是基因工程的一种形式。目前的转基因主要分为对植物基因和对动物基因的转移两大类。本文描述的是植物转基因。转移植物基因的两种方法一种或多种外源性基因是如何转入另一种植物(作物)体内的呢?可以用一种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例如,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家庭成员,除了血缘的紧密纽带关系外,还有经济和其他的关系把家庭成员固定在一起,家庭成员不会轻易分离,同时一个家庭也不会让陌生人进入。一旦有另一  相似文献   

11.
<正>有数据显示,从公元1600年至今,生活在地球上的高等动物已灭绝了1090种。在今后的几年内,地球生物总量的1/4濒临灭绝。这些动物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进行人工繁殖?为弄清动物的秘密,研究人员需要一套理想的捕捉器材。为此,我想设计一种更实用、更先进的高科技捕捉装置。一、设计思路在装置的底板中央、红外线传感器前放一些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当动物靠近时,红外线传感器感应产生微弱的电  相似文献   

12.
肌肉的秘密     
正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在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伽伐尼认为,这种现象是因动物躯体内部有生物电而造成的。后来,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多次重复了这个实验,认为伽伐尼的解释是错误的,他发现,青蛙肌肉中的液体让金属产生了电流。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正>"电一下"能抑制瘙痒感到瘙痒人们都会忍不住抓挠,但经常抓挠会导致皮肤损伤,日本研究人员称,从外部向大脑施加微弱的电刺激,能抑制瘙痒感。此前有研究发现,大脑皮质的感觉运动区受到微弱电刺激能缓解疼痛。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个感觉运动区也能感知到瘙痒,于是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法(通过微弱电流来控制大脑皮质兴奋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最新证实,异性动物之间并非总是相互吸引,它们存在着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军备竞赛”。自然界中,生物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两性之间利益上的冲突。雄性生物总是趋向于和更多的雌性生物交配。这样雄性生物的基因就会更多的流传下去。而对于雌性生物,交配增加了生存的风险,例如可能染上由性传播的疾病,或者增加了被捕食者吃掉的可能性。因此,雌性更趋向于把与雄性的接触降到最低限度。于是,两性之间就产生了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了雄性和雌性各自进化出了不同的生理结构,借助于这种性别的…  相似文献   

15.
说到生态平衡,自然就会想到生物的繁殖能力。实际上,每一种生物的数量,除了它在自然界存在的天敌之外,还有一种制约因素,那就是其自身的生育能力。仔细观察一下生命世界,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即愈低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愈强,例如细菌,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分裂。而愈高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就会愈弱,例如人类,其繁殖能力比起细菌来,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还有,一般而言,植物繁殖能力强而动物繁殖能力弱,食草动物繁殖能力强而食肉动物繁殖能力弱。由此可见,自然界似乎也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即给每一种生物规定一种数量上的限额,不妨把这叫做“生命开关”。  相似文献   

16.
所有生物体都有生物电和生物磁,文章简要介绍了生物电磁性的来源和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在生命搜索中的应用和相应的超导量子干涉仪等检测设备。  相似文献   

17.
温冷血动物有何不同 几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按照动物调节体内温度的方式不同将生物分为"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两类,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属于"温血动物",除此之外的动物都归于"冷血动物".但这个分类方法不够全面和准确,例如有一种在大漠中的鬣蜥蜴,是冷血动物,可是它们的一般体温只比人类的体温低1-2℃,说它们是冷血动物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无有转化原理,人体微电现象受到激发,产生时变生物电磁场,敏化传感器和显示器即显示并记录,可以测定三元能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有机体生命活动的表現是:心臓和肌肉的收縮,大腦皮层的兴奋,經常伴随着电的現象生成,这就是所謂生物电流。这一点是这样解釋的:当任何一部分活的組識兴奋的时候,有机体內許多生物化学过程所組成的新陈代謝会發生变化。而在新陈代謝的同时,就伴随有热和电荷的生成。在处于安靜狀态的器官中,只产生很微弱的电流。当組識器官的安靜狀态受到破坏的时候,电流就显著地加强了。人类器官中發生的电流的电压,是以百分之几伏来測量的。而某些魚类竟能达到几百伏。例如电鰻所帶的电荷就可以使人死亡。  相似文献   

20.
未来探测器     
当一个物体放旋转时,它就可能带上了电荷,或者形成微弱的电流,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如我们的栖息地地球,由于它质量大和它的自转速度快,在它的经度线上就形成了一条自东向西的电流,形成了南北磁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北极。我想对于这样大的质量球体,在它旋转时,它外部和内部的速度很大,这样对于一些围绕原子运动的电子,就会由于不断的运动,逐渐偏移开原子核,而聚集在这个球体的表面。由于地球的不断旋转,形成一条自东向西的微弱电流,进而产生磁场。在这样一个球上,所有的经度线都可看成一条条电流,进而我们只有感觉到南北极,而在地面和天空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