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全球史"又称"新世界史",是一个有别于旧的世界史的史学流派。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不断关注用跨国的和全球的方法研究过去,形成了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全球史在普世价值观、历史观、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许多新观点,对传统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和启示。教育史学者应密切关注国际史学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并考虑如何加以应对,我们可以从全球史视野推进教育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题:什么是全球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成教授: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也叫“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20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一书是全  相似文献   

3.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国学界和教育界也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任何文明大国的教育都离不了史学,民主化的"全球史"学让我们看到史学也最容易败坏一个文明大国的教育品质,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以悉心研读历代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之人写下的作品为前提。历史本身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德性教育,必须经过灵魂高贵之人的咀嚼和反哺,历史(叙事)才会成为对生活有益的东西;否则,面对永远混乱的人世,一个人永远看不到"智慧以及一切称之为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史全球化运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竟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竞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开始由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化,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所说,在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基本上以彼此隔绝的方式散居世界各地,无全球联系而言。其间,有民族史,无世界史;有地区史,无全球史;有相对平行的历史,无相互关联的人类史。  相似文献   

8.
在备考复习中,学生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全球史是不是就是世界史?”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全球史和tU:界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不完全等同。一、全球史与世界史的区别钱乘旦先生认为:关于世界史的定义,向来有两种理解。  相似文献   

9.
环境史开创了世界史新的领域,搭建起一条由传统全球视野向更宏大叙事的生态环境视野的世界史编纂方法的演进路径.二十世纪下半叶,人类步入“生态学时代”,一方面全球史学家突破传统世界史体系,将生态史作为全球史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另一方面环境史家关注“跨越国界”的生物圈,以世界史作为研究范围,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使得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成为世界史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一、全球史视角的主张与倾向(一)全球史视角概念的锚定全球史的概念与全球史研究的发展理路密切相关,尽管它仍处在探索阶段,但其基本理念已初露端倪。全球史观念起始于批判"欧洲中心论""维多利亚史观",之后在倡导整体历史观及宏大叙事的世界史书写实践中逐步完善,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新的世界体系。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文明互动、跨文化交流、跨区域贸易、哥伦布交换等的解释体系。时至今日,全球史的研究建构了繁复多元的历史观察角度和层叠的历史论述。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古代希罗多德、奥罗修斯等人的作品可说是这种叠加的样板。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英国历史学家马丁·吉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史虽然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全球史观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法论,把它与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相提并论确实不很妥当。世界史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借鉴全球史学者的一些方法论,但全球史不能代替世界史。西方文明是一个既有惊人创造力又有惊人破坏力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灾难都是一些“牵动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世界史的编纂中,用科学发展观重点阐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绝不是“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有一种偏见,认为东方的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停滞的;他在《世纪历史的哲学》中指出:中国历史就是没有发展的历史。这是西方中心论在中国历史问题上诸多错误观点的理论根源之一。由于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隔绝的情况,搞中国史的不研究外国,搞世界史的不研究中国,长久以来,黑格尔在世界历史范畴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观点没有得到清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林志纯先生提出中西古代文明共同经历了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两阶段说;吴于廑先生提出世界史是由多而一(即从分散到一体)的过程,其中横向的联系推进了纵向的发展,纵向的发展又转而推进了横向的联系。这些观点说明中西古代历史具有共同规律,这对破除西方中心论有重要意义。不过,同中有没有异?怎样对世界史的统一性作出理论性说明?中国历史有没有变化和发展?刘家和先生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观点:比较研究不仅要察同,从异中见同,还要辨异,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是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大一"(世界史)的发展过程;中国文明具有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中国历史经历了发展和变化而表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因此而成为世界史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些观点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的挑战作出的最有理论意义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在对思想史材料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世界史观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进步的和乐观主义的,思辨多于分析,并通常带有目的论指向,可称为"哥德巴赫式猜想"式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一是分析性的批判,二是思辨性的重建,实质是对普遍史观念所作的反思,可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式的。20世纪下半叶以降为第三阶段,表现为全球史观,可称为"哥伦布式交流"式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张力的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进入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美国化的“全球史”学也适时进入我国走向开放的学术和教育空间。就史学视域而言,“全球史”与“世界史”并无不同,决定性的差异在于用怎样的政治观念看待整个人类的经历。“全球史”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世界大同主义”的产物,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一旦“全球史”成为我国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们的年轻人丧失“中国意识”就是迟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霍布斯鲍姆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他的《极端的年代》一书宏观地描述了 2 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这不仅是一部整体的世界史和全球史 ;而且对于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同处于一个有机的世界体系中进行了深刻和富有见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世界史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复杂交杂的一个世纪。结合二十一世纪世界史的教学,本人认为在世界现当代史的教学中应该与国际法相结合,让年轻一代更好融入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世界史学科在近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中,经历了在称谓上从"西洋史"到"世界史"的转变。这种转变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划分点,其背后更伴随着相关学科建制的变化,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西洋史"到"世界史"的称谓变化,及隐含其中的中国学者对世界史学科的不同认识,既反映了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近现代中国史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学术视野。考察从"西洋史"到"世界史"的转变过程,对理解世界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建设当今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了9所美国高校历史学系的"世界史"课程设置作为质性观察对象,以便更广泛了解美国高校历史学系"世界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总体看来,美国高校的"世界史"课程改革,其努力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趋势上: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向强调跨越时空、强调地区间联系的"全球史"转变;二是在解释体系上,向强调多样性、强调概念工具的"新史学"转变。这两方面既给"世界史"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改观,但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成果显著,但作为一门学科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适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目前学界从文献研究出发,秉承据证相佐的逻辑思维,但"据"占有不足,"证"视角单一,需要转换互动视角,实现据证统一;分析归纳方法的运用有多种思路,需深化问题为中心的反思性和评价性研究,提升侧重史料梳理"承"基础上的"鉴"即现实启示与思考;史论结合的方法要求史与论的均衡发展,目前理论研究明显不足,需要着力强化;纵横交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应避免横的截取与纵的分割中的片面化和孤立化现象,从整体和系统的视野拓深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