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美国很多学校有公民教育课程,教材一般是学者写的,各地学校的教师从中挑选。我随意挑了一本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写的《公民读本》,打开来读。前言里引了一个伟大哲学家的话“:了解你自己。”课本认为,你要做个好公民,先要了解你自己。这一部分共有四章。从第一章“你: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美国很多学校有公民教育课程,《公民读本》的教材很多,一般是学写的,各地学校的教师从中挑选。可是,他们的大原则在那里,课本也就大同小异。我随意挑了一本看看,是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写的。前言里引了一个伟大哲学家的话:“了解你自己。”课本认为,你要做个好公民,先要了解你自己。这一部分,一共有四章。从第一章“你:一个人”开始,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直到“做个好公民”。  相似文献   

3.
沈栖 《学习之友》2006,(8):54-55
一年前,著名学者李慎之临终前留下的“为青少年编一本《公民读本》”的遗愿,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实现了。作为一套“校本教材”,《新公民读本》小学卷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出版,初中卷和高中卷将于今年6、7月份推出。江苏、山东、湖南等省的几十所学校,将于今年9月选用《新公民读本》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现代化国家,公民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教育也开始受到国人的重视。开展公民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读本。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担任主编的《新公民读本》系列读本。有人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  相似文献   

5.
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行政服务人员在内的学校共同体,即"学校公民",此三者共同构成了公民教育的实施主体、目标主体以及服务主体。学校公民的主体特性是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校公民与学校自身的共同发展。学校要在明确公民教育主体以及学校公民主体特性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层面入手,促进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养成。  相似文献   

6.
《新教育(吉林)》2006,(3):63-64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人文读本》、《新科学读本》、《新公民读本》一套书,对打造素质教育新概念,对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极为有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潮流,很多教育专家对全球公民教育作出了探讨,这一研究课题逐渐成为近年来公民教育中的一大热点。“全球公民”是由“global citizen”翻译而来,也有学者翻译为“世界公民”。香港学者李荣安与上海学者古人伏在合作研究全球公民教育时指出,要从小教导学生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我国对公民教育的研究从上世纪就开始了,普陀区这两年推进现代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否谈谈您对现代公民教育的认识?范以纲:对于现代公民教育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2001年我国就出台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但很多人把公民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公德敦育,或者是一讲公民就认为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教育部重大课题"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也将"公民人格"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近两年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9.
提高每个人的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造就更多合格公民是现代社会努力的方向。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断搭建各种平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将公民教育向家庭延伸。2005年,根据学生意见,学校讨论并通过了《家庭行为规范准则》、《家长行为规范准则》(简称“双准则”)。这两项准则的颁布,促使学校的公民教育又上了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凸显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成熟公民社会建立的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在长期封建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公民受到“臣民”思想的惯性影响,也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体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学校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探索高校《基础》课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对促进全体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素质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尤其是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公民素质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学校教育要确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公民。  相似文献   

12.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量提出很高的要求,几乎所有高中学校在征订语文必修教材的同时,也征订了相应的《语文读本》。教育主管部门也做了相应的要求,规定《语文读本》要与必修教材配套使用。但是,在很多高中,《语文读本》的使用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还不高。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在中国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公民教育中应当倡导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学生从公民教育中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概念和技能体系,迄今认识比较笼统模糊。为建立公民教育所需的理论基础,研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英国学者T.H.马歇尔是公民理论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提出和论证了公民身份的三个组成部分: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社会的要素;阐释了三者各自的发展过程;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歇尔的理论不仅在西方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建设公民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民是现代国家构成的基础,现代国家的教育应该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核心追求。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做好公民意识教育。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率先在全市提出公民素养教育的理念,并系统地打造了学校公民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公民素养,也就是个体自动表现出来的公民所应  相似文献   

15.
听了《我们要做合格的小公民》这首歌,我觉得: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永远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奋斗目标,而良好习惯总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们要做合格的小公民》这首歌词写得非常有教育意义。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评价:背景、框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4年10月开始,澳大利亚每三年对公民教育进行一次全国评价。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评价依据《共同和一致的学校教育国家目标》监控和报告学生成绩。相关组织制定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详细范围,并提供针对评价的教师培训。公民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公民教育评价的整合性,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关系公民教育评价的成败,有效的公民教育评价会促进对公民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深化,这是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评价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公民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公民素质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却日益突出。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作为公民教育主战场的学校公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学校公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小学作为公民素质塑造的起始阶段,肩负着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姚霞 《华章》2013,(31)
公民教育指的是能够指导人们准确的把握公民属性和责任权利的那种教育,学生阶段进行公民教育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学生公民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淡薄的公民教育观念与相对狭窄的公民教育内容极大的制约了公民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要想根本改变当前公民素质和公民教育落后的局面,就应当在学校阶段给予公民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在科学的公民教育思路的指导下,及时的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并配合国民教育中的人格培养工作来完成公民精神人格的构建,以期通过健全的公民精神人格推动公民精神的健全发展。就构建公民精神人格来说,其主要涉及公民理性能力的培养;公民道德准则、理想与价值观的构建;公民意志情感的培养与公民知识视野的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以成有信教授先后发表的《基础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和《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为标志,教育学界开始对公民教育产生了研究兴趣。20多年来,公民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介绍国外或香港公民教育为主的阶段,到呼吁我国开展公民教育为主的阶段,再到研究公民教育的具体问题为主的阶段。上述阶段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区分。  相似文献   

20.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