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酋长SOS     
《少年电脑世界》2009,(6):48-49
即使没有让人期待的“六一”儿童节,6月也是让我们非常开心的一个月,因为这是离放假最近的一个月份。天气热了,心情也难免浮躁起来,虽然有些同学很想玩玩游戏,让这种浮躁平息下来,  相似文献   

2.
《师道》2008,(10):63-63
在现在这个疲于奔命的时代,人心难免浮躁,或许我们更需要享受一下“悲伤”。“悲伤的曲调,如我们熟悉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和《梁祝》等,它们的节奏更悠扬。”专家指出,大家熟悉的那些悲伤调子的流行歌曲也同样,就像潺潺流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浮躁的人应该多听悲伤的歌。太昂扬的歌曲韵律铿锵,节奏快,与浮躁的心相遇,就像锣撞上了鼓;  相似文献   

3.
“一切都好,只缺烦恼……”这是王菲《浮躁》的歌词。整首歌反复就这么几句:“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是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只缺烦恼。”,因为“一切都好”,所以就觉得“平淡无聊”了,所以“浮躁”了,所以……“只缺烦恼”!  相似文献   

4.
宁静是金     
姜超 《今日中学生》2015,(Z3):86-87
很多人都信奉那句四字箴言——“沉默是金”,其实由沉默带来的宁静也许更为珍贵。为什么说宁静非常珍贵?仔细想想你就不难发现,人有时做不好事情就是因为自己内心太过浮躁,或是周围太过吵闹。四周的聒噪安静不下,内心的浮躁平复不了,心思不在要做的事情上,事情又怎么能做好呢?所以说宁静是浮躁的天敌,它能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  相似文献   

5.
课题研究本是“科研立校”、“科研兴教”、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但不知什么原因,现在的中小学课题研究虚假、浮躁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必须“刹车”,静下来认真研究对策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6.
这篇作文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文题与内容不相符。就这篇作文的内容来说,较为合适的题目应是《我的老师》之类,而现在文章的标题却是《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因为其中有“那样”二字,就不单是写一个教师就能切合题目的了,因为“老师那样的人”,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师的那种人。须知,“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和“我最崇拜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十个问题“问计于民”,特别是在一些专家、学者掷地有声地断言“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在普通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之后。在普通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问题,迅速成为各种媒体、教育界人士、学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分还是不分。可行还是不可行,各种观点莫衷一是。透过这热闹和喧嚣,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近年来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一些人。甚至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轻率与浮躁。  相似文献   

8.
少些浮躁     
回顾近几年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个领域里似乎总有些社会转型期可能难以避免的“浮躁”,各有关方面(包括我们这些办刊物的)都显得有些心浮气躁。有专家指出,远程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和这种“浮躁”有关。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肯定还将继续付出代价,现在要做的是使必须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少些。提出这个问题自然并不等于否定远程教育取得的多方面进展,只是说无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各方面似乎都应该少些浮躁。所谓“浮躁”的表现形式很多,诸如赶时髦,炒概念,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一种动物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这种动物就是“龙”。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远非外国人能够揣摩得了。活生生的龙谁也没有见过。没见过的原因绝不是因为龙是珍稀动物,而是因为在这世上其实从没有生存过如今我们所见形象的龙。“中国龙”,其实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说到“中国龙”的历史与形象来历,那真是太久远了。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条龙,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那是一条长一米七八的白蚌砌成的龙,做云中飞腾之状,已经与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10.
宁静是金     
很多人都信奉那句四字箴言——“沉默是金”,其实由沉默带来的宁静也许更为珍贵. 为什么说宁静非常珍贵?仔细想想你就不难发现,人有时做不好事情就是因为自己内心太过浮躁,或是周围太过吵闹.四周的聒噪安静不下,内心的浮躁平复不了,心思不在要做的事情上,事情又怎么能做好呢?所以说宁静是浮躁的天敌,它能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心志更加专一,从而把事情做好.  相似文献   

11.
现在在不少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肤浅、浮躁和虚妄,这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让人感觉到“悟得真经颇不易,只学皮毛巧成拙”。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隐伏着“伪导”倾向。本文试对一些“伪导”现象作一透视,思考我们该如何改进“导”,以呵护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这真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连学生出书都蔚然成风。从几年前郁秀那本轰动一时的《花季雨季》到现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三重门》,作者年龄都在17岁左右。而这个韩寒更是不得了,继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立刻因七盏红灯而留级,更被评为思想品德不合格。“韩寒现象”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一个高考生因为一篇关于为韩寒“平反”的文章而被评为作文满分。据说,看完《三重门》这本书,你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早熟、早慧,一种明显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摘自《三重门》序)。可是我觉得与其说那是一种成熟,还不如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厌世。正因为这种一切都是丑陋的观点,加上一点点冷静,再运用一些痞子味的语言,造就了韩寒读来让人“顿感耳目一新”的文章。在人们读惯了幼稚可笑、风花雪月的“儿童文学”后,突然见到这样一片“新大陆”,自然不免欣喜若狂。媒体争相把它捧得极高,以争夺自己的眼球经济。殊不知这样做给韩寒造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十个问题“问计于民”,特别是在一些专家、学者掷地有声地断言‘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在普通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之后,在普通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问题,迅速成为各种媒体、教育界人士、学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分还是不分,可行还是不可行,各种观点莫衷一是。透过这热闹和喧嚣,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近年来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一些人,甚至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轻率与浮躁。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短章的荟萃,却有着统一的格调和韵味,气息浑然,贯通为一,可以看成是一篇连贯的完整之作来读。但我首先想说的是,这样的作品,现在能耐心地看下去,以至于看完后叫好的人,怕是不多的。因为什么?因为浮躁:人们的趣味变了,对于太优雅的减少了信任。浮躁是从读者这一面说的.如果从作品这一面来说呢?恐怕也有问题,实在说吧,这样的作品有点小众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迭出,人们因为压力而变得特别敏感,浮躁、焦虑、郁闷、倦怠、失落,成为一些人生命旅途的“常客”。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也常常受到各种复杂思想情绪的影响,把握不好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盘.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科技浮躁之风的盛行,导致中国科学界的原始创新成果数量的相对较少。本文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高校科技浮躁现象,分析了造成科技浮躁的几个主要原因,最后给出关于医治“浮躁瘟疫”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高教研究期刊来稿中存在的失范性“毛病”:“学究迂腐”病;“浮躁草率”病;“虚浮不实”病;“贴用标签”病;“古董旧货”病;“以偏概全”病;“功利自炫”病;“搬用拿来”病.这实际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毛病”.预防和消除这些失范性“毛病”,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陈丽 《现代教学》2010,(5):27-27
鲁迅先生有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文中写道“我作这一篇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在21世纪的今天,类似的课题摆在了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究竟“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去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世界很复杂,充满变数。”中文教授说,“包括那些看似简单的事物。” 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学生们心情浮躁,来上课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 “在大家信心十足、跃跃欲试的时候,我想给一点提醒。”教授敲了敲讲台。今天,他两手空空,没有带书和讲义。“因为,大家未必识庐山之真面目,所以,过于自信有时会导致自闭。”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有人公然鼓吹“玩文学”,他们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一切的一切”都玩没了。我们现在来讨论郭秋良散文的美学倾向是有意义的,因为他的散文有健康深厚的意蕴,有近些年来被人淡漠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