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活动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从领域一般性到领域特殊性的转向。具体表现为:在理论研究层面,由探究普适性的教学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学意义;在中观层面,由关注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转向关注分学科的教学设计;在实践应用层面,由关注一般教学法转向关注学科教学法。针对这一转向,需要舍弃非此即彼的单一线性思维方式,在强调领域特殊性取向的同时兼顾领域一般性。  相似文献   

2.
纵观教学活动研究的发展历程,其理论研究层面,中观层面及实践应用层面均呈现出从领域一般到领域特殊的转向,具体表现为:由探究普适性的教学规律到寻求情境化的教学意义;由关注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到关注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从关注一般教学法到关注学科教学法。针对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摈弃两极取向的线性思维方式.在强调二者的特殊性的同时加以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3.
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是认知心理学的争论焦点,其研究呈现从领域一般性到领域特殊性的转向,近些年来走向整合,即多数学者逐渐承认认知发展是领域一般性和认知特殊性的统一.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将领域一般思维能力和领域特殊思维能力截然对立,思维能力是一般思维和特殊思维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握具体知识和一般策略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领域知识是当前认知学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表明,领域知识在个体认知中能增强工作记忆能力,提高信息预测能力,帮助形成认知技能和增强元认知监控等。领域知识研究具有向学生学习和学科教学迁移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构造学科领域知识研究的理念。学科领域知识研究是领域知识研究的学科教学化,是领域知识的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范畴,体现如下:在学科内容组构方面,可以对学科单元知识改组形成由学理内容、认知过程和问题条件三类知识组成,具有完整性、交互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学科领域知识组块;在学科教学方面,通过组构式和补充式两种教学策略改进学科内容,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科研究方面,开展学科领域知识的知识表征研究和探讨学科领域学习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技术是一个领域还是一个学科,这是一个国际教育技术界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以汉纳芬、海涅克、伊利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一个连名字都不确定的学科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学科,因为教育技术还有许多别名-包括教学系统开发,教学设计,教育工程,所以,目前教育技术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伊利认为在以教学技术或教育技术具名的这一个领域内,关注重点的  相似文献   

6.
学习理论是近年学校教育和教学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它涉及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领域学习模型是西方近20年来学科学习研究的最新成就,它主要是对不同学科专业学习心理的理论探讨.本文着重论述了该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针对目前教学现状讨论了该模型对学科教学实践的启示,以期促进大学专业教学.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五大领域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模拟教学法能够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连接,有助于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领域课程陷入种种困境:归于学科课程却冠以"前学科"的名号,以知识综合为特征但难以实现真正的"整合",在学科知识逻辑与幼儿心理之间顾此失彼、难以抉择。领域课程走出困境需要"转身"为全面发展课程,其逻辑起点应由教师转向幼儿。作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个阶段,领域课程在未来必然会被更先进的课程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学科型大学的基本属性.学习领域课程是实现微观层面上工学结合的最好载体.本文从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构建和教学实施探析工学结合属性,深刻理解学习领域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科领域知识是指特定学科内具有一定相关性、逻辑性和操作性的知识组成的知识组块和认知操作图式,包含学理内容、认知过程和问题条件三类知识。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阐述学科领域知识教学内容的组织。由于当前采用“螺旋式”上升方式编排的初中数学教材高估了学生自主探究技能。忽视了基础知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采用组构式策略,提出将学科知识体系组构成由学理内容、认知过程和问题条件三个知识模块构成的学科领域知识教学单元进行学科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当前,造型表现领域已经成为中小教育阶段中美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绘画表现手法,还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绘画技巧。如何能够恰当精准的教学,已经成为眼下美术教师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对美术学科造型表现领域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在基础性探索层面上有三个主要方向 :教学设计研究、创新性技术研究和哲学文化研究 ;在应用性探索层面上有三个密切相关的主要领域 :IT整合于学校教育 ,绩效技术与企业培训 ,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最后 ,本文参照这一架构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数字布鲁姆、翻转布鲁姆与知识深度布鲁姆是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在信息化教学领域中的新应用。信息时代,分类学在教学层面上由一种分类框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法与评价手段,从重视测评到重视学与教,再到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哲学层面上,由价值中立转向价值关涉,重视高阶认知,强调深度学习,强调创造、评价、分析。认知层面上不再强调从识记、理解直到创造的累积性的层级关系。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领域中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的发展大致保留了原分类学的主要精髓。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依旧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回顾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向,这体现在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层面。具体表现为:从揭示教学的普适性规律到寻求教学的情境化意义;从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到主客合一的关系性思维;从重视科学性的实验研究到重视解释性的自然研究。客观认识这一转向,保持“领域一般”和“领域特殊”之间的张力,是教学研究的应有追求。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当代政治学、公共哲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是职业领域型的教育,而非学科领域型的教育,其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以职业领域专业的组织形态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属性、职业活动、专业结构分析为基本过程,以专业设计的过程形态为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各个设计层面的要素内涵和理路,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以适应职业领域中不同职业活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学科与领域之间-制度化的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是一对并列的概念,"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争论因其本身的特征而由来已久并将持续。根据对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学科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完成的是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还远未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但"领域"和"学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识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上建构相应的范式而已。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学者及其可能涉及范围的有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性、学科化的有限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学科化努力的方向主要是"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  相似文献   

18.
学科领域知识是由学理性知识、认知过程性知识和问题条件性知识这三部分组成,学生在某一具体学科领域中的学习,一般经历一个从新手到胜任再到专家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合适的数字化学习情境的设计以实现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和转变,需要进一步构建数字化学科领域知识表征体系以及明确基于学科领域知识表征的数字化学习的基本规律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它和下属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组成完整的教育技术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