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在于贯彻执行国家保护耕地政策和土地用途管制大政方针。文章就自治区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方面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全面落实。供本轮土地总体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统计分析法、案例剖析法、空间叠加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从2006年~2012年每个年度的规划指标实施情况、即耕地保有量目标、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方面的对比评估,分析了玉泉区第三轮规划实施发挥的积极作用及不足之处,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空间定位角度审视规划的实施效果是对传统评估方法的重要补充.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以评估期内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变化为导向,从规划执行力、规划控制力、规划引导性3个方面选取空间偏离度、耕地连片度、城镇重心偏移指数、土地利用布局分异指数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离散度作为规划实施定位评估指标,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评估期内新北区较好地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与规划空间布局的符合程度较高,用地的发展趋势基本符合规划的调控方向,规划实施效果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统筹土地管理和城乡各类、各业用地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实施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原则及评价方法入手,简单介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概念,为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有组织、有要求地开展规划实施评价,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完善现有规划制度,规范规划程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县域行政范围内土地利用的实施性规划,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国家实现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规划。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分析,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协调衔接各专业规划,落实各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划分土地利用区,确定用地空间布局及其空间管制规则,制定规划实施措施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国地域辽阔,但是人口基数大,所以人与地的矛盾在当今社会日益突出,节约用地,集中用地,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土地利用中土地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建设用地过于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可用资源过少,土地的后续成长空间不足,征用农业用地当作房屋用地等等一系列问题。经过有效的规划、调控,让闲置土地尽其所用,建设制度规范化,相关部门着力督促,落实用地责任,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深入人心,保持我买过拥有18亿亩耕地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婷婷  张凤荣  安萍莉  孟媛 《资源科学》2008,30(10):1517-1524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远郊化扩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利用1996年、2002年、2006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两个时段来研究北京市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及来源特征,分析得出城镇、农村居民点、交通及特殊用地扩展速度加快,独立工矿扩展速度趋缓;新增建设用地来源涉及所有其它地类,其中耕地贡献最高,达62.54%。为定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构建“建设用地扩展程度变化模型”,将按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的结果空间聚类,后以聚类结果和“扩展水平重要度”描述建设用地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从“平均分散”向着“多中心集聚”变化;由中低水平扩展为主向着高、低两个极端水平分化,形成了潮白河沿岸及其以西按中高水平扩展,而东部扩展缓慢的鲜明对比格局。出现三个建设用地高水平扩展、空间连续的集聚中心,分别是以西南部天竺、后沙峪、南法信为主的空港经济圈,西北部高丽营、赵全营为主正在迅速崛起的重点镇区域,以及潮白河上游北小营、南彩为中心的奥运商圈。顺义区西部、东部日趋显著的城乡二元发展的空间特征,映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同时,与土地利用规划比较,发达地区城乡交错带建设用地的扩展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均远远超出规划控制指标,未批先占及低效用地现象普遍,建设用地扩展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以规划、政策、行业标准等措施加以引导,科学控制,节约利用,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用途管制的外部性、内部性问题及制度改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刚  庞笑笑  宋玉祥 《软科学》2012,26(11):33-37,42
探讨了由于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管制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这种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导致土地利用中存在几个问题:管制弹性的缺乏与资源市场配置相左,导致土地配置效率受损;管制中的区域外部性造成土地利用收益分配失衡,加剧区域发展不协调;内部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寻租现象较为严重,并导致建设用地过量供给与农用地(或生态用地)低水平利用的共存。基于此,提出了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进行制度改进,建立市场增进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并简单探讨了一个制度改进的政策工具——区域间土地利用功能置换。  相似文献   

9.
土地管理之利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充分确立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定地位,完善规划体系,抓好横向、纵向规划,建立"规划-许可-计划"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土地指标控制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以及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方式方法等5个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着重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任务、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资源科学》2011,33(12):2285-2292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来源于耕地。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间的矛盾,是平谷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以保障平谷发展服务首都北京的功能,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白根川  夏建国  王昌全  陈文宽  杨娟 《资源科学》2009,31(10):1793-1799
利用眉山市东坡区1996年和2005年各种地类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信息,借助GIS空间叠置分析和FRAGsTATS的统计功能,分别获得地类转移概率矩阵和地类空间相邻矩阵,通过将二者结合的地类空间转化趋势模型,对东坡区1996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转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有的地类都有保持稳定的趋势,尤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两种地类的稳定性最强;②城市和其它建设用地具有超强的抗可逆性,与它们相邻的其它各种地类都有向它们强烈转化的趋势,它们自己能保持极强的稳定性,这充分说明1996年~2005年期间东坡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历着强势推进的过程;③未利用地一方面单向的朝着其它建设用地和水域强烈转化,另一方面其还是东坡区最为重要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来源地类;④耕地和林草地较强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而建设用地向耕地和林草地转化的趋势相当小.最后不仅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价,还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3.
李靖  廖和平  蔡进 《资源科学》2018,40(5):967-979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是缓解用地压力、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须在适宜性前提下进行以规避潜在风险。将有序加权平均方法(OWA)和GIS平台相结合,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实例,从景观风险、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3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构建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模拟出5种政策情景下的开发建设适宜性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决策风险系数α增大,全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等级总体更高;不同政策情景下,研究区西部片区的适宜性情况总体优于东部片区,建成区周边区域的适宜性高于偏远区域,在非极端政策情景下,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分区相对破碎;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巴南区新增城镇用地布局主要分布在非低丘缓坡区域,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布局的规划决策总体表现出较为谨慎和保守的态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可为类似区域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方法借鉴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4.
要素替代、技术进步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建设用地大量投入,然而在耕地红线和用地规划的约束下,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此,本文针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内在原因进行研究,采用要素边际利用量和技术进步率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要素替代、技术进步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①资本边际利用量对建设用地边际利用量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②技术进步与建设用地边际利用量减少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升是由要素之间的替代作用所致,它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驱动力,技术进步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结论对我国政府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借助LANDSCAPE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为基期,模拟2020年土地利用布局时,优化情景下比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3亿元和49亿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②两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配置向经济发展较快、生态效益较低的区域聚集。其中,优化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荥阳市、新密市及登封市;规划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金水区、惠济区、中牟县。优化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布局更符合目前郑州市经济发展走向,对区域生态保护更为有利。③LANDSCAPE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传统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考虑不够等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都市地价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都市出让地价,按用途可分为住宅、商业、综合和工业用地出让地价,具有较强的空间特征。对其进行空间分析,有助于了解各类土地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都市地价空间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趋势面法、不规则三角网法、距离倒数法和克里格法。本文采用克里格法分析了北京市商业、住宅、综合和工业出让地价的空间分布格局:住宅出让地价水平存在内高外低、北高南低的趋势,且郊区化现象较为明显;综合地价高价位地价主要集中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中等级地价主要分布在王府井和东单、金融街一带;商业地价总趋势是北城大于南城,地价重心略偏北东方向,高等级商业地价以旧城区为主,呈"凸"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中等级地价受北京市新的市级商业中心的影响,呈组团式分布;高等级的工业地价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中等级的工业地价呈多个次中心分布。发现地价空间变异受随机因子影响较小,但四种出让地价具有较强的空间毗邻效应,且毗邻效应有效半径在7.79km--47.03km之间。这一发现对于引导地产投资及开发项目布局,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该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实验研究区,以1995年、1997年的广州市海珠区土地利用图和1999年海珠区遥感影像图作为信息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博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15,37(1):175-183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研究对构建低碳蔬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命周期法和多目标灰靶决策模型,利用2013年实地调查数据对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总碳排放中以间接碳排放为主,来自工业的投入品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原因;2总体上看,设施蔬菜生产系统光合作用碳汇大于总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3大棚优于温室,但两者的总碳排放均小于光合作用碳汇,对生态环境均具有正外部性;4各地区碳足迹的优劣顺序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平谷区、延庆县、密云县和怀柔区,且前四个地区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低碳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京郊不同城市功能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顺义区和平谷区三个处于不同城市功能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区县,采用单因素目标比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用地强度、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三个方面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测算,然后比较分析了研究区之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为加快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存在着区域差异,在综合集约度上,海淀区>顺义区>平谷区,这与区域宏观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但差异性表现不显著;在分项集约度上,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差异显著,但具体表现有所不同,由宏观区位条件和小尺度微观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与布局调整、加快企业用地向工业园区转移和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容积率应是今后北京市不同城市功能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