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和谐文化观。其中和谐思想始终贯彻在各个发展阶段,和谐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2.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观胡明“五四”以来的七十年间,有关西洋近代文明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的论题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争论时起时伏,绵延不息,有时还酿成严重的社会冲突,争论与冲突反过来又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自身的发展衍化发生着深切的影响。“五四”新文化的运...  相似文献   

3.
"复仇"主题是中西文化共有的文学命题。它深植于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之中,其内在特征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均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中西对比,揭示复仇文学主题的内在价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蔡尚思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史、文化史学家,但是从文化角度对其思想关注的人并不多。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蔡尚思的思想文化观的产生发展追根溯源,并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蔡尚思对中西文化的世纪回眸三个方面解读蔡尚思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理论形态,具有理论视域的世界历史性和思想维度的民族主体性、传统文化认知的历史性和价值评价的辩证性、价值实现的实践性和实践路径的开拓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看他的民族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学界誉为“博通四部、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895—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是一位以研治中国文化而蜚声于世的著名学者。他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文化研究,自觉以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为职志,展现了一位富有高度文化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学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注和深刻思考。钱先生毕生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而他对中国文化的抉发、研讨,他的文化思想、文化主张,又是建立在他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基础之上的。他力图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以观同察异,并在此基础上去探寻和揭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和基本精神。换言之,他研究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同异,其着眼点仍落在阐扬中国文化上,旨在张扬文化的民族个性,揭橥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0,(5):88-88
秦德君在《学术界》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对于中国国民品性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分析,辜鸿铭注重从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中国文明价值的结合点上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对应、相鉴中展开,这使他的分析具有突出的特点。辜鸡铭指出:要估价一个文明。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  相似文献   

8.
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有着对文化问题的独特体会和深切感悟。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本文立足于30年代“中西文化”问题论战的时代背景下,对张岱年“综合创造”文化哲学思想做一个浅显的梳理,以明晰张岱年先生早期的文化观脉络,突出其理论贡献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勤  王前 《文化学刊》2009,(4):67-71
由于传统的实证主义政策文化观带来了事实与价值、科学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的分离,科学政策研究有必要在政策分析中通过引入人文学科的视角,将价值分析包含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以形成一种“人文政策”。入文政策的实践是科学政策文化从实证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目的在于回归拉斯韦尔等人所倡导的科学政策的理想目标: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李锡明 《文化学刊》2023,(2):120-123
张岱年大师,是国内当代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理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系统,卓然自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思维讲坛,迄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在文化思想方面,张大师力主以新唯物论为根基,综合应用唯心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借鉴解析学派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综合,并以此为思想依据,从而创立了新发展的“整体创新”的新文化观。本文以文化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角度,分析了张岱年哲学观和文化观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乃是二者的有机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在"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上,既强调文化的内涵,又把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与共享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指称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价值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这就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将在强调共同体身份认同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其文化及道德意义。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又重视红色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义实践观,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考察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与发展过程,将马克思实践观的思想内涵阐述为实践是对象性的物质活动、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中检验思维的真理性,并结合社会历史环境,简要分析论述马克思实践观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詹莉芳 《文化学刊》2010,(3):115-118
本文从哲学文化的角度,指出媒介技术文化思想大致形成了彼此区别又相互逐渐渗透的三种观念,即工具理性媒介技术观,以美国经验学派为代表;价值理性媒介技术观,以批判学派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自主性媒介技术观,以媒介环境学派为代表。他们体现了媒介技术文化思想相互独立又不断相互影响和不断演变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08,(4):158-158
庞晓光在《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是复杂的,在这一关系下面,承载着科学观、文化观的变迁等丰富的内容。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做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紧张以及逆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加深,中国国际传播研究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中国传统“和”文化观为国际传播研究牵出了一条希望之线。“和”文化思想是对中国本土传播中关于人际、群体、国家、天下、宇宙之间的关系展演,其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交流相处之道,闪耀着等待世人挖掘的价值宝藏,是寻找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思想元力,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当前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 《文化学刊》2014,(1):129-135
王梵志诗歌中反映的社会内容可谓形形色色,而他的诗主要反映的是与传统文人士大夫截然对立的底层世界,真实道出了底层社会大众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情绪,并完整地描绘出底层民众的精神信仰状态。如对底层民众心中阴森恐怖的地域观、驳杂不纯的宗教信仰及消极的人生观与拜金思想等方面均有描述。因此,我们应该从他的作品中去体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感情、信仰及情绪等,这样才能深入发掘王梵志诗的思想与文化价值,而不是将其仅看作狭隘浅显的白话宣教诗。  相似文献   

17.
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中西文化的互相对话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面临的基本语境,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本源性差异,文化中一些核心词汇的翻译成为客观、原汁原味地重现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环节。翻译不仅是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传递,更是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由于民族生活和文化之间本源性的差异,决定了翻译是文化呈现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是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语言翻译,其目的在于输出文化,在中西文化对话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廉洁文化的特殊性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廉洁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思想道德意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反映。是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形成的社会对廉洁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它是由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廉洁文化、一种廉洁观念和廉洁行为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伟 《职业圈》2007,(4S):222-223
信息时代,网络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更强大,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高等学校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信息化浪潮的感应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更易接受新事物。那么,如何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和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2,(6):180-180
房泽庆在《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我们发现,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则体现了个人主义。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系统地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