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为新时代学习型乡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学习型乡村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学习需求精准供给难度大、乡村居民建设主体地位不彰、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以及信息化基础薄弱等问题,这增加了学习型乡村建设的难度。为此,必须从构建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激励相容机制、完善学习组织和场所建设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机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重塑学习型乡村建设生态、构建契合乡村样态的学习型乡村建设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着手,以更好地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银行作为终身教育"立交桥",在国内最早出现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中,它能够促进广大乡村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学分银行与学习型乡村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推进器和催化剂,学分银行能够促进乡村培训规范化,助力乡村教育精准帮扶,搭建高校与乡村的桥梁,并激励乡村居民学习。可以通过建设具有乡村特点的服务体系、终身学习档案库、标准体系和网上服务大厅引导和激励乡村居民学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3.
乡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民,途径在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科技、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在于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于激发农民学会追求,学会创新,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变迁所引发的乡村少年,特别是乡村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习共同体是乡村少年获得学习的快乐,实现共同成长的理想境域,文章试从重构乡村社会文化、组建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体活动的条件等三个层面论述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件策略。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变迁所引发的乡村少年,特别是乡村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习共同体是乡村少年获得学习的快乐,实现共同成长的理想境域,文章试从重构乡村社会文化、组建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体活动的条件等三个层面论述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件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省学习化乡村建设需要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学习化乡村建设,学习化乡村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与规范可循,要充分意识到农村所特有的人文、经济背景。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必须从保证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入手,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易平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13-114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教育是关键。推进乡村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生命教育,服务乡村建设;让乡村人民享受优质的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爱乡村,为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支撑,专业学习是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根本生长点.自媒体具有传播快速、内容新颖、学习灵活、互动便捷等特征,为乡村教师专业学习提供更加自主、更加开放、更加协作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涵育乡村教师专业学习自主意识、促进专业实践智慧创生并提升专业学习协作成效.乡村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把握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批判性地借助自媒体进行专业学习,担当起高质量教育的建设者、学习型社会的引领者、教育现代化的助推者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赋予了村民生活以意义、乡村社会以秩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信阳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一是形成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合力,共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推进信阳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实现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连通;三是挖掘信阳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四是推动信阳乡村文化现代转型,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的乡村政治发生巨大变革,国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乡村社会被纳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共党组织在广大乡村地区的推进和乡村基层行政网络体系的构建是导致乡村政治变革的两个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以政党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组织和动员,通过基层行政体系网络对乡村社会加以管理,从而得以将分散的乡村社会成员整合进国家权力体系,实现了对广大乡村社会全面而卓有成效的领导,国家意志被贯彻和执行。这也是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赖于学习型家庭的构建。以家庭读书会的形式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家校合作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乡村班主任可以此为载体,促进乡村学生与家长的发展,更新当下家庭的学习生态。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是从乡村建设的立场来看待社会教育的。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梁漱溟逐渐认识到,乡村建设离不开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以社会为对象的教育,是乡村建设的基本途径,乡村建设是社会教育的实施目标。他主张乡村建设与社会教育合流并提出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通过设置村学乡学来实现其社会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教师身份的国家楚构与乡土生活产生诸多冲突与矛盾。与此相应,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与乡村生活的心理距高逐渐琉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因而,必须重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和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16.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17.
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其核心是以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以纠正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的脱节。今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某些思想对于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乡村是自然人文构成的综合生态系统,其发展是全面完整的.新时代乡村治理要注重乡村发展的"四重性均衡",以经济与文化"共兴"来引领乡村美好生活的构建,让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协调统一;以人才与教育"共谐"来增进乡村主体素养的升华,在学习型社会中促成乡村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自觉;以社会与自然"共依"来反思乡村科学技术的运用,促使乡村社会与时俱进中有着洁净优美的生存环境;以道德与法治"共促"来推动乡村文明规范自觉,确保社会成员在乡情浓厚、乡风文明、乡治有序的新时代乡村社会中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仁人志士抱着教育救国的教育理想,期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陶行知通过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知行合一的推动乡村社会变革的领袖教师。陶行知的乡村师范之主旨是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陶行知开展乡村师范教育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寄希望于通过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乡村教师,从活的乡村教师产生活的乡村学生和未来活的国民,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与思想对当今乡村师范教育乃至乡村社会改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包括国家在制定师范教育宏观政策方面应加强对乡村师范教育的支持;师范院校需要推动师范教育课程变革,为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培育师范生浓厚的教育忠诚。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克服法治乡村建设中系统化体系化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为了有效回应这些问题,实现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云南省景东县构建了“六八四”治理模式,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的有益探索。该模式的生成机理是制度构建需要适应乡村结构性变化、基层治权下沉的客观现实,注重治理资源的资源整合、多元治理主体法治价值观的融合;该模式的制度架构是围绕法治队伍建设、改进法治宣传方式、构建“梯级”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以嵌入“法治动力超市”为激励平台,实现了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