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是中韩两国三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二者都是描写为摆脱生活贫困及丈夫授意的前提下"妻子"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的短篇小说。这两部作品中的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被商品化及成为封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矛盾进行乡土反思挖掘这两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及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张爱玲四十年代初创作的《金锁记》与王蒙八十年代末创作的《活动变人形》中,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塑造了曹七巧与静珍两个“魔鬼”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使她们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而且作家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层意识的深刻而细腻的挖掘,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及深邃的人性力度成为他们各自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 1《金锁记》中的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她健壮、开朗、要强,对爱情做过许多彩色的梦。但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描述一个令人窒息恐怖、毛骨悚然的极权主义社会,揭示了极权制度下个人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泯灭。本文将讨论个人自由与极权控制的冲突在小说中的体现,试图探讨极权主义如何限制个人自由,如思想自由、新闻自由和情感自由。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作家吴宝星《如果梦太远》中的主人公光蒙具有"反英雄"的特性。他的形象具有多重性,他是一个颠覆文化、背离社会的反传统形象,他具有行为荒谬、内心分裂的矛盾形象,同时也是一个保持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独立形象。这种特性的形成与战后新加坡社会的巨变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将美国当代小说名家安·比蒂的小说《刻画维尔》置于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现实语境下进行解读,认为其核心主题之一是揭示当代社会中家庭、婚姻、事业、亲子等种种相互交错的关系。具体从三方面来探讨,与维尔毫无血缘关系的养父麦尔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父/母亲;合格的父/母亲需要尽力维护家庭中的理解与交流,理解并满足孩子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后现代社会中,抚育孩子的天然母性与追求个人成功的事业心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一主题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典型体现了以安.比蒂为代表的美国简约派新现实车义小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万心,是新世纪文学中难得的聚焦了特定历史矛盾和复杂社会意涵的人物,是《蛙》中最富政治解读空间和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形象。姑姑的一生,始终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变迁中,她始终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一步步在当代政治的牵引与宰制下走向自我的"异化"。本文就从姑姑不同阶段的"异化"出发,细致分析姑姑由"神"入"魔"再到荒诞救赎还原为"人"的戏剧化过程,从而反思个人在当代中国政治机制变迁下难以与自我人性本质相统一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充斥着无处不在的焦虑。本文借助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剖析《无声告白》中的人物的种种精神焦虑,揭示出焦虑的内在根源在于人物自我价值遭到威胁、自我存在感的丧失,它与社会、文化、政治密切相关。小说展现了华裔跨族家庭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米歇尔·布托尔,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其作品《变》获得勒诺多奖。笔者从该小说对传统小说沿袭与革新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欣赏二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小说一发表就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母女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以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为主线,一方面讨论了中美文化差异在母女冲突中所产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分析了文化冲突对于移民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文献法、逻辑演绎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瑜伽这一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比了印度瑜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身心观念;分析了中印身心观二者之间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渊源,提炼了"梵我一如"、"天人合一"及"身心一统"等基于相似思想理念的身心文化认同;进一步阐述了"固守本土文化"的印度身心观价值与"后工业化时期身心观的返朴归真"以及"新时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等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身心观价值,强调了中印不同身心观所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政治背景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好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常常面临诸如自我与他者的取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等问题的纠结。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理性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上的困惑和症结,并寻求破解的良方。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得知利用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释疑、解惑。研究结论认为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为多角度认识和思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帮助,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4.
投壶作为我国古代体育项目之一,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受到的文化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体育项目投壶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探究蕴含于其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涵,这对于丰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对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倚持于大唐盛世中华民族外放的生命创造力以及李白超越传统文化内向的主导性格,传统文化中少有的自由外放的创造精神被李白极大张扬。他那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的政治理想;“功成拂衣去,意轻千金赠”的独立人格;“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的侠义风范;超越痛苦、恋时进取的入世精神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品格,可谓之“太白精神”。“太白精神”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在国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需要以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种手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经过各个时期的曲折发展后,又重新找回了自己本位,在当今国家积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形式下,教育、旅游、民俗节日、竞技比赛等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18.
顾随是文论家、诗人,同时也是在禅学、书学、课堂讲授艺术等多方面具有杰出造诣的文化大家.我们只有对顾随的文化立场、文化特性有整体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入具体的顾随研究.从顾随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顾随的思想、学术所反映出的文化立场等方面,对顾随的文化立场加以考察,认为顾随是开放的新文化的立场,他更关注文化的永恒价值,因而能超越保守与激进,具有平和高远的文化心态,这在20世纪知识分子中显得颇为难得.  相似文献   

19.
农村体育对于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和农民身心素质提高意义非同小可,发展农村体育非常必要;奥林匹克思想是以西方文明为基础的先进文化,随着我国加入奥运大家庭而广为传播,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奥林匹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整合,农村文化环境的改变,广大农民对奥林匹克思想的逐渐认同,奥林匹克思想在我国农村体育中的文化功能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废名早期小说钟情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他喜欢把儿童设置为故事的主角,并且使用具有过去时间形态的生活经验做小说的题材。这一做法导致了他早期的小说写作多选择回顾性叙事视角讲述故事,这种选择既凸显出一个作家童年心灵体验作为重要资源被开发、被利用的状况,同时也表征了其对于作家文学审美追求并及诗化小说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