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根据食物链原理和动物与生境密切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动物的影响.认为松果采摘后,一方面松籽没有动物帮助搬运,使红松不能正常天然更新,影响了红松林生态系统正常演替而破坏了动物生境;另一方面使得保护区内以松籽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发生数量变化,致使食物链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红松林中动物分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红松是名贵而又稀有的树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开展了"栽针保阔"工程,现在天然林冠下引进的人工红松生长良好,但是受"天然林保护工程"影响很多冠下红松得不到解放,严重制约红松生长。红松大苗移植是利用冠下红松幼树资源,进行人工移栽,缩短红松果材兼用林的培育周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动物的拟态     
李洋 《今日科苑》2006,(12):39-40
在动物界猎食其他种动物的称为“捕食者”,被吃的则称为“被食者”。在动物界中,像这样的关系经常横跨几个阶层而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所以,成为猎物的弱势动物必须采取各种生存战术,想出各式各样的保身方法以求尽可  相似文献   

4.
涨渡湖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对水禽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湖北省政府在涨渡湖开展的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示范项目,本研究在时涨渡湖区湿地恢复生境改造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该区域越冬水禽生境为标准,分析了涨渡湖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所导致的水禽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生境改造、湿地恢复措施后,原来遭到人类活动干扰破坏,基本退化消失的核心生境、适宜生境等高等级生境适宜性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废弃、重新调整生境敏感区域的道路和部分居民点等生境管理措施,能有效地减轻生境破碎化的影响,改善生境质量;对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虽然湿地恢复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通过生境改造和管理措施,模拟、重建湿地生境,减轻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影响,同样可以相当程度上提高有效核心生境面积,改善湿地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红松是寒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的主要树种,是一种珍贵的木材。近年来,红松树体害虫一直是畜牧业的害虫,严重影响了红松产业的发展和森林的生长。近些年,随着红松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红松果梢斑螟病干扰,红松球果和嫩枝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红松球果和嫩枝损伤率可达40%左右,种子损失率可达25%,对森林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对红松树体和嫩枝害虫的种类和区系进行了研究,综述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为该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东北特产以松籽为原料 仙果萃取营养价值更高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现在可以说出现了第四宝,那就是经过红松宝集团多年研发,以百年红松子油为原料推出的米伴侣。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城市扩张对农田生态健康的影响,在划定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城市边缘区基础上,依次对在城市、城市边缘区及乡村范围内农田的耕地、草地和林地三类生境的大中型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通过计量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农田中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土壤线虫,常见类群为隐翅甲科、象甲科、蜘蛛目等11类。无论在农田尺度还是生境尺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均由城市、城市边缘区至乡村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物种量均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其原因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均高于城市和乡村,农田受人为干扰最为强烈,造成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减少最多。而物种量无明显变化或因沈北新区城市扩张时间较短尚未对物种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陆丽利 《科学大众》2013,(2):81+170
《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共同的家园》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研究了植物生存与环境,动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后,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拓展,又是下一课《生态平衡》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酶制剂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受到了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欢迎。由于作用于食物的酶谱并不是静态的,许多酶的活性随提供给它们的基质浓度的变化而增强或减弱。所以,酶制剂在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时,效果不很稳定。但按照动物消化系统的特性和饲料的成分,进行各种酶的合理配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有好的效果。在以往报道中,酶制剂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描述了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选择4种不同典型生境对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具有相关性.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土壤环境的相关程度不如密度明显;土壤pH值对土壤动物的密度影响较显著;土壤含水量只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有显著影响而对大型土壤动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东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是我国重要的木材资源培育基地,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由于过度采伐利用,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结构和功能遭受严重影响,显著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以揭示我国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过程为核心,开展长期综合监测和试验研究,发现了老龄林仍然具有持续碳汇能力,揭示了植被数量、大树数量以及树木水分传导率、抗栓塞能力对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控制实验,阐明了CO_2浓度增加和氮(N)添加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和碳固持能力;发现了种子结实机制和尺度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揭示了环境过滤、扩散限制和随机稀释是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探索了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上—地下以及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成果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及其形成与维持机制,促进温带受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以及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等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长白山站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开展合作研究;与周边林业局合作,研制和示范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长白山站是我国温带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国内产学研相结合的业务科技支撑平台和生态学、林学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250m2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70以上,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100m2-500m2之间(70%左右),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300m2-900m2之间,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500m2-900m2之间。40%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2.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50cm-60cm和60cm-70cm两个径级内,占总数量的50%以上,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95%以上,其中紫椴(40%)所占比例最大,红松(34.5%)次之。林隙内的树种更新密度比林冠下提高了30%左右。根据树种对林隙的反应可分为4类:鱼鳞云杉、水曲柳、青楷、白扭、红松、臭冷杉、胡桃楸和色木对林隙反应中等;紫椴、裂叶榆和春榆对林隙有强烈反应;白桦、山杨、蒙古栎和落叶松需要强烈林隙干扰才能引起树种更新。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植被蒸腾量空间变化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该研究运用以建立的EPPML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对长白山各类植被年蒸腾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模拟值平均为0.638m/a,与实测值比较吻合。年蒸腾量在空间上随海拔升高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其中阔叶红松林最高(0.885m/a),高山流砾滩草类最低(0.0994m/a)。此外,还对影响该格局的植被因子(叶面积指数LAI)和环境因子(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蒸腾量与LAI高度正相关(R=0.77),但两者并不呈简单的正比关系,当LAI大于2m2/m2时,大多数植物的蒸腾量达到饱和;蒸腾量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其它依次为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风度和总辐射。  相似文献   

14.
陈力  尹云鹤  潘韬  吴绍洪  王辉 《资源科学》2012,34(11):2139-2145
利用吉林省长白山北坡三个样点(CBS1、CBS2和CBS3)的红松(Pinuskoraiensis)树轮宽度资料,通过材积经验公式获得1958年-2007年生长量序列。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生长量数据和气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气温要素与生长量的关系,及生长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红松生长量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与季节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生长季平均气温在15~16.5°C时,红松生长量最大;CBS2样点红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最高,气温每升高1°C生长量增加9.18dm3/棵;CBS1样点红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最低,气温每升高1°C生长量增加3.06dm3/棵。  相似文献   

15.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典型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并已形成不同的优势群落,各优势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探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进行排序,分析了该区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应用植物群落的排序值与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给出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生态梯度的定量环境解释。对各个群落样地进行排序后可划分为不同的群系:甜槠(Form.Castanopsis eyrei)与木荷(Form.Schima superba)群系;南岭栲(Form.Castanopsis fordii)、丝栗栲(Form.Castanopsis fargesii)、米槠(Form.Castanopsis carlesii)、罗浮栲(Form.Castanopsis fabric)等栲属群系;深山含笑(Form.Michelia maudiae与猴欢喜(Form.Sloanea sinensis)群系;南方红豆杉(Form.Taxus chinensis)与银杏(Form.Ginkgo biloba)群系;观光木(Form.Tsoongiodendron odorum)群系,枫香(Form.Liquidambar formosana)群系,猴头杜鹃(Form.Rhododendron simiarum)群系等。通过与环境参数的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分布特性主要取决于海拔(温度)梯度和土壤有机质成分等。  相似文献   

16.
1981年以来赵光仪等以营养器官形态解剖特征,结合生态地理分析,连续报道了西伯利亚红松 Pinus sibirica在大兴安岭的存在,引起争议。1989年秋,我们于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采到了争议松树的球果,经同主产区的西伯利亚红松及红松P.koraiensis标本对照研究,再次认定大兴安岭争议松树确属西伯利亚红松。从而最终证实了吴中伦先生25年前关于西伯利亚红松存在于大兴安岭的预见,纠正了所谓“漠河红松”30余年的误称。根据10年来调查研究结果绘出了大兴安岭及其毗邻地区红松、西伯利亚红松分布略图,显示了两种松树生态地理学特征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动态及经营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以ZELLG模型的框架为基础,结合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特点,建立了模拟长白山阔叶林届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造雪是滑雪场经营者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假定人工造雪适宜温度由现有的-5℃提升到-2℃,基于气象站点观测数据(1981—2010年)和IPCC AR5的RCPs未来情景数据,通过改进的SkiSim 2.0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造雪技术提升对中国滑雪季节长度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造雪技术提升将使得中国平均滑雪季节长度增加3%~12%,即使在2080s时期最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 8.5),78%的滑雪场能拥有超过100 d的滑雪季节长度;②受气候变化影响越大的滑雪场(如华北、华东、华中),人工造雪技术提升使其滑雪季节长度增加越多;而人工造雪技术提升对受气候变化影响小的滑雪场(如东北、西北)作用有限;③地理环境条件是影响滑雪季节长度的根本因素,无论人工造雪技术是否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100 d滑雪季节长度的地理分界线均为长白山—阴山—祁连山—天山。为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相关部门应致力于提升人工造雪技术,从供给侧保证中国滑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潜在蒸散(PET)是计算实际蒸散、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1998—2017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两种方法计算各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PET_PMPET_PT),分析近20年潜在蒸散年总量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量化了基于邻近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计算的PET_CMA偏差。两种方法均表明,近20年来7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风速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鹤山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潜在蒸散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净辐射主导了其他9个森林的潜在蒸散变化。PET_CMA年总量较PET_PM偏高,主要是由于国家气象站下垫面的气温、风速和净辐射均高于森林定位研究站,而相对湿度偏低。北部和东部森林邻近气象站的风速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高,导致PET_CMA变化趋势偏高,而其他森林邻近气象站PET_CMA变化趋势偏低主要源自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偏高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低。研究可为认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