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激情海明威     
上个世纪20年代末,被称为美国的“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司各脱·菲兹杰拉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海明威每写一部小说都要换一位太太。”当时他说这话只不过是打趣,可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句玩笑话后来竟然成了预言。世人公认海明威有四大小说,即《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在时间上对应这四部小说,他的一生的确先后娶过四位太太。一、《太阳照常升起》——第一位太太哈德莱·理查逊1920年在芝加哥认识哈德莱时,海明威正陷于困境。在这前一年,他身负200多处弹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回国,既…  相似文献   

2.
“在写作《查尔特勒修道院》的时候,”斯丹达尔说,“我每天早晨都先看两三页《民法》,好使作品的语气对头。”维拉·凯瑟动笔之前必得阅读一段《圣经》。海明威必须削好十几枝铅笔,才站起身来写作(他曾因飞机失事,腰部受伤,痊愈后总是站着写作;他也用打字机,但只打对话部分)。刘易斯·卡罗尔和维吉尼亚·吴尔夫也喜欢站着写作。爱伦·坡常常将他的暹罗猫置于肩头,然后才挥笔作诗。托马斯·沃尔夫往往先散步多时才着手写作;巴尔扎克总是先喝杯清咖啡;许多作家晨起必先喝点较烈性的酒,以清醒神志。吉卜林没有黑墨水就动不了笔,他曾写道:“我用的墨水必须是最最黑的。假如我后来还象从前那  相似文献   

3.
赵强 《世界文化》2001,(2):31-32
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被赞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和“一个奇迹”,1978年曾荣获“爱佛瑞·费歇”大奖。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马孝骏曾任教授,是一位小提琴家,早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母亲玛丽娜以前是位歌唱家。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四岁时,他就能够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人进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艾萨克·斯特恩。“第一次听他演奏时,他才六岁,大提琴都比他高。”斯特恩回忆道。马友友一家移民到美国时…  相似文献   

4.
“我希望能创造奇迹。”他在年轻的时候曾写出这样的心愿。在整个一生中,这个无与伦比的人在艺术、科技、认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秘密方面都创造出了奇迹,到晚年时,他仍痛惜道,他一生的时光都给“虚度”掉了。历史笑了。“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如此多才多艺的天才。”法国历史学家泰恩写道,“从没有出现过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渴望永存不朽,在他在世的一百年中以及以后的几百年中被人广泛传诵的天才。”人们从不认为这样的赞扬言过其实,相反认为这样的赞扬还嫌不够,但又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赞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伦纳德·达·芬奇是一…  相似文献   

5.
晓莉 《世界文化》2003,(5):24-25
6月12日,87岁的老人格利高里·派克悄然离去,他潇洒的身影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来说是无法磨灭的。美国媒体以“一生都值得爱”的男人来赞誉,以对他表示哀悼。北京时间6月17日凌晨,格利高里·派克追思弥撒在洛杉矶郊外刚修好的天主教大教堂举行,教堂内外摆满了影迷送来的鲜花与点亮的白色蜡烛。他,成就绅士典范第一,他在银幕上告诉我们做一个绅士,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性,知道什么是正义,知道黑白是非。在美国电影学院授予格利高里·派克终身成就奖时,他在领奖台上公开反对媒体垄断。他警告道:“赚钱不是惟一,艺术的尊严胜于一切。”他坚决支…  相似文献   

6.
探访海明威在马德里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心目中,1937年的马德里是世界的首府。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对与法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作战的西班牙共和国忠心耿耿,他作为一名外国记者,以马德里为他的总部。马德里市和为保卫这座城池而战的士兵们深深地吸引着他。 1923年以来,海明威曾多次访问马德里,斗牛的壮观场面和勇敢的斗牛士令他神往。他观赏斗牛,接着又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记取了他周围发生的这些戏剧性事件,日后便成为他一系列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死在午后》、《第  相似文献   

7.
回忆毛姆     
威利——从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起,我就这么称呼我的叔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无疑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或许,可以说是最可悲的作家。这位瘦小、弱不禁风的老人有一张干瘪、布满皱纹的面孔,活象一位中国的圣人,总是拖着脚在法国南部弗拉角的豪华住宅——他那莫雷斯克别墅宽敞而空荡荡的房间里踱来踱去,象个迷了路的幽灵。他追索过去的安逸,对现实感到迷惑,对未来又充满恐惧。 1965年,当我陪他一起住在这栋里维埃拉赫赫有名的别墅那阵子,几个月来,我是他的第一个客人。“你知道,”他口吃得厉害,对我说,“我活  相似文献   

8.
当海明威初出茅庐,还是个不成熟的青年时,曾在加拿大侨居了8个月。他既不喜欢多伦多,也不喜欢加拿大;他的小说中没有一篇是以多伦多或加拿大为背景的。但是,一些加拿大人士认为,不管海明威喜欢与否,由于他于1920年和1923至1924年曾两次侨居多伦多,这座城市对他还是有影响的。加拿大诗人戴维·唐奈在最近的一本书中断言,“正是在位于安大略湖畔的多伦多,海明威在为一家编辑部大量撰稿过程中,找到了使用各种不同短句子的创作方法。”其他人却对此提出质疑。最近在一次午宴上,  相似文献   

9.
苏联《星火》杂志记者与布哈林的遗孀安娜·拉林娜谈斯大林时代被镇压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宠儿”——尼古拉·布哈林“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同志:谨向您提出为我的丈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身后在党内恢复名誉的问题……这个申请不只是以我个人的名义提出的,也是遵照布哈林的委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最后一次去参加1937年2-3月举行的全体会议(会议开了数天)的时候,已经预感他再也回不来了。考虑到我当时还年轻,他请求我为他身后平反而斗争……‘你发誓,一定要做到!’我发了誓。违背这个诺言,就是违背我的良心……”  相似文献   

10.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11.
84岁的罗伯特·佩恩·华伦在睡眠中悄然长逝。他是1986年美国正式授予的第一位桂冠诗人。他曾幽默地宣称,如果是由于写了那些用于礼仪上的诗歌,他宁愿不接受这个称号。“天啊,不,”当时他说道,“我不期望人们将会听到我作诗赞美罗纳德·里根夫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华伦几乎赢得过每一项文学奖。最突出的是,他是唯一的一位普利策小说(《国王供奉的人们》,1947年获奖)奖与诗歌(1958和1979年两次获奖)奖的双奖得主。这位人们称之为“红色的”肯塔基州人,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评论家兼教师,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关于诗的理解》和《关于小说的理解》深受几代学生的推崇。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绘画的“丑角大王”萨尔瓦多·达利实际上不是一个丑角……也许是?他一年中有七个月不分昼夜地作画,其余的时间就参加巡回游艺团做各种惊人的演出。在罗马,他从一个巨大的鸡蛋里走了出来,喊道:“我又出生了!”在巴黎,一辆满载菜花的黑黄色罗尔斯·罗伊斯牌轿车把他送到巴黎大学文学院。他在演讲时对听众说:“一切艺术都从这种不起眼的蔬菜开始。”达利对一位向他采访的记者提议:“咱们爬到那棵树上去吧,那儿舒服些。”在树枝间吊着两把软椅。  相似文献   

13.
1924年的一天,阿伦·科普兰急匆匆穿过车水马龙的纽约市中心,奔向埃俄罗斯大厅。在那里,纽约交响乐团指挥沃尔特·达姆罗施正在排练这位初出茅庐的作曲家的第一部交响曲。由于地铁误点,在科普兰从时报广场赶往三两条横马路外的埃俄罗斯大厅时,排练已经开始。“我当时很匆忙,没有绕过楼房从舞台进口入场,而猛然拉开了大厅的正门,”科普兰后来回忆道,“突然,我听到了我创  相似文献   

14.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国民族音乐“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的成员之一,他对推动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844年3月18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出生在俄国诺夫哥罗德的一个小镇,即现今列宁格勒东南180公里处。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的政府官员,应父亲的要求,1865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进了圣彼得堡海军专科学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学习音乐。起初他随乌科希学习钢琴,1859年又随卡米尔学习作曲。经卡米尔介绍,1861年6月8日他认识了“五人团”的首领巴拉基列夫,这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一生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作曲生涯,并在创…  相似文献   

15.
1978年1月的一个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早晨,有1000多人聚集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外,等候着售票处开门售票。其中有些人已在那里等了好几个小时,有些人带着睡袋和露营取暖炉头天晚上就来排队了。一位从布鲁克林来的妇女说:“我这辈子真是一直盼着能听一次他的演奏。”如此引人注目的人物是一位74岁的钢琴演奏家,一个备受推崇又颇有争议的人,甚至连他本人都曾这样说:“我都有点害怕我自己了。”当86岁高龄的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于去年11月逝世时,世人都觉得这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历时200年的音乐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技艺是19世纪的集中体现,而他的钢琴演奏雄踞20世纪乐坛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世界畅销书小说家欧文·华莱士因患胰腺癌于199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74岁。华莱士去世前住在美国的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守候在他的身边。“他的朋友和书迷们将沉痛哀悼他,”华莱士的老朋友、有“畅销书先生”之称的小说家悉尼·谢尔顿说,“我过去就认为他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和敏锐的探求者。而且,与众不同的是,他是自己独力以求。”“我认为他的作品将具有长久的生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古巴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和世界知识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博士在蒙卡达审判上的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一书的中文版新版首发式2003年10月30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陈列馆举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古巴驻华大使及夫人、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王成家及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首发式。1953年7月26日,26岁的青年律师菲德尔·卡斯特罗率135名热血青年出其不意地突袭驻有1400名士兵的蒙卡达兵营,打响了古巴革命的第一枪。因敌我悬殊,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了。卡斯特罗在法庭上发表了闻…  相似文献   

18.
(一)1906年4月,高尔基抵达美国的第二天早晨一开始,又涌来了几十名来访者。“高尔基先生正准备参加今天将举行的宴会……”布列宁向大家宣布说。“他今天无论如何不能会见你们了。他要和马克·吐温交谈……”马克·吐温的名字对最热心、最坚决的来访者都产生了魔力般的作用。这大概是布列宁连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但是,在那个时候的纽约,甚至在当时的整个美国,这确实象他如果宣布高尔基将与复活了的乔治·华盛顿本人共进早餐一样轰动!纽约是个车声隆隆、人声嘈杂、交通繁忙、生意经十足的城市,就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里,马克·吐温的笔和语言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很多美国人的心目中,70岁高龄的马克·吐温在掌握人类的智慧和心灵上甚至胜过一些国家首脑。难怪人们曾多次向他本人提议争取当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9.
1985年1月29日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诞生一百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众所周知,契诃夫188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随后便当上了私人开业的医生。他认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治病救人。他在一封信中,表面上是开玩笑,而实际上却是十分严肃地写道:“医学是我的发妻,而文学则是我的情妇。”契诃夫的医学活动是在莫斯科附近的奇金和兹维尼戈罗德开始的。他在莫斯科也开过业。在他租来的住房门上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安·帕·契诃夫医生”。在他的办公桌上,墨水瓶和钢笔旁边总放着听诊器和医生叩诊用的小槌子。  相似文献   

20.
在田纳西州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谷的深处,约翰·赖斯·欧文收集并保留了美国拓荒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很久以前,在田纳西州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深处,住着一位文静的男孩-约翰·赖斯·欧文,他那一双灰限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比同龄的孩子们更喜欢听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