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意识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对形式美的大张其帜之后,达到了形意融合、一片天然化机的“神”的层位,而到了宋代,超越甚至否定形似,重在表现主体脱略凡庸、高远淡泊之情怀的“逸”则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及至元人则将高扬主体情志之“逸”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本文揭示了唐宋之际由“神”到“逸”的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阐释学资源,在面对阐释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上,同西方阐释学一样也一直存在着分野。或是"断章取义"、"诗无达诂",将阐释的主体因素发挥到极致,以致以比附或政治教化来曲解作品;或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作者本义角度去考证文本的意义,文本没有获得独立于作者之地位。相比之下,"出入说"提供了阐释者与文本关系的有益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宋元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宋元画奠定了中国画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常借山水的平淡、清洁、自然以寄托心灵的寂静、沉思。沈从文和中国传统画关系密切,宋元画更是对沈从文小说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沈从文受道家思想和屈原的影响,既有老庄的豁达,又有屈原的幽怨,这种气度让他与宋元文人画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由重“神”到尚“逸”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从唐代的“神品”为上到宋元时期的“逸品”追求,“神”“逸”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从重视描绘“客观物象”到抒写“个人性情”。它们反映出各自时代的绘画的审美标准。“神品”强调的是对客体的观照,“逸格”则重在主体情感的抒发,不管是“神品”还是“逸格”,都不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终极表现。艺术创作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物象之“真”与画家之情达到一种水乳交融、和谐一体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5.
发展性评价是近年来比较推崇的一种创新式教学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全面发展,能够将教学评价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本文主要结合发展性评价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唐素珍 《湖南教育》2010,(11):61-61
"自我实现"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表现为对某一事业的忘我投入,将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到极致,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高度满足。  相似文献   

7.
"则个"是宋代新兴的一个祈使语气词。宋元时代是祈使语气词"则个"运用的黄金期,但到了明代,"则个"的运用已呈现衰落之势,尤其是到了清代前期,"则个"的用例更是凤毛麟角,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叶梦得词或将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或以健笔写柔情,词风独特。其词主体张扬,喜用“笑”字“狂”字,表现其感情的强烈与外化。他写词时兴致勃勃,逸情满怀,将高扬的主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则个"是宋代新兴的一个祈使语气词。宋元时代是祈使语气词"则个"运用的黄金期,但到了明代,"则个"的运用已呈现衰落之势,尤其是到了清代前期,"则个"的用例更是凤毛麟角,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主体教育"、"个性教育"、"个体教育"、"自主学习"、"自学"等教育模式被突出高扬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层面,之后产生的问题是这些教育模式无论是塑造"主体"还是养成"个性",都没有在学生身上鲜活地找到一个准确、具体的心理载体,而显得笼统、抽象。实质上,无论是"主体教育"还是"个性教育"都是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由此,塑造、养成某种"自我"应该是这些教育模式追求的核心,这样以主动、自觉塑造自我的自我教育就必然成为了"主体教育"等教育模式的枢轴,从而就在自我教育与这些教育模式之间生出了层次不一、复杂多样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叶梦得词或将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或以健笔写柔情,词风独特.其词主体张扬,喜用“笑”字“狂”字,表现其感情的强烈与外化.他写词时兴致勃勃,逸情满怀,将高扬的主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逸格"早在唐代被提出,到了宋代,不拘常法的"逸品"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经黄休复对"四格"的重新解释与位置排序,"逸格"在北宋渐渐得到了社会上的响应。"逸格"在美术批评中的初步定位,成了宋代绘画迈向一个新阶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笛卡儿推崇一个反传统和反权威的抽象的、孤立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全部特征就是我思。这样的主体后来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尼采将身体提高到一个显著的地位以对抗之,弗洛伊德用一个散乱的并通常对自己的意识一无所知的心灵取而代之,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将这样的主体重新放到世界中来考察,以此来消解它的孤立性。各家批判使流行一时的主体哲学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5.
受福柯、德里达等人学说的影响,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克服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弊端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其推崇的权利—话语观、反二元对立,并对男女差异的新的阐释,深层挖掘了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女性主体建构拓展了新的空间。《女勇士》塑造的新的"花木兰"形象虽然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但它在建构女性话语权、颠覆男/女二元对立范式及以女性自身体验来建构女性主体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要旨。  相似文献   

16.
王茵 《文教资料》2012,(32):15-17
本文试图以"主体"、"自我"为关键词,将之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关系为索引线延展,将拉康文论中的"镜像说"、"三界说"、欲望理论间建立联系,并结合文学理论中对主体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指出拉康将语言学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并将之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拉康开启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以主体无意识为内核的哲学本位。  相似文献   

17.
"逸品"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黄休复在前人基础上总结了逸品内涵;两宋期间,受文人画论影响,逸品论更强调文人意蕴;元代的逸笔说、逸墨说有了更鲜明的涵义,重视表现主体价值的写意;明清的逸品论则更推崇简淡清雅。神和逸皆能达到化工肖物的自然之境,然相对于神品,逸品有着更丰富的精神性涵义。  相似文献   

18.
张皞 《宁夏教育》2014,(10):36-37
高效课堂新模式——"导学案",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发挥到极致。它旨在挖掘所有学生的学习潜力,最大化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全体学生以"鲜活的生命个体"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导学案"的运用是否灵活务实才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导学案"实施中的几个关键点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主义是对自然科学的推崇极致和顶礼膜拜,是一种绝对化的世界观。科学主义的语言观注重语言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却忽视或排斥了语言的主观性。科学主义的翻译研究注重语言转换规律的探究,却忽视或排斥了翻译活动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记得入职后一次新教师座谈上,白校长突然笑着问我对京源文化的印象是什么?我拼命在脑海里搜索,想找些华丽的词语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但脑海里只有"踏实"两个字,反复萦绕。因为词穷?不,是因为京源把"踏实"做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