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晓东  严飞 《中国德育》2006,1(12):11-1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可以比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心理现象,它在青少年心理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简明阐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如年龄特征,现阶段偶像崇拜表现等,并从心理学角度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产生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从众心理等心理因素有关。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激励、调整、充实等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沉醉于“追星”、盲目追随仿效等消极效应。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引导:由以人物为核心向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改变;从表层的感性崇拜向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从仰望、着迷的心态向缩小差距的实际行动转化。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本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等四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菁 《江苏教育》2023,(12):51-52
<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网络媒介崛起、娱乐产业盛行的时代语境中,偶像崇拜逐渐成为青少年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偶像崇拜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情景案例中的偶像崇拜是狭义上的偶像崇拜,即这里的偶像指一种职业或者身份,这种偶像崇拜具有情绪化、非理性、冲动性等特点。情景案例中的小云对所崇拜偶像的情感化色彩特别强。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成因有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理归属的需要、从众行为的需要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表现为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冲动性和多样性,崇拜偶像的类型和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本文借鉴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偶像崇拜的成因及其负面作用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将偶像崇拜引向正确轨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北容  宋鸽  张敏 《教育导刊》2011,(12):58-60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普遍现象,引发了家长的担忧和心理学人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情感依恋、自我认同以及社会归属感等方面心理需要的表现,但如果过于沉溺则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心理症状,需要适当的辅导与干预。父母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接纳的态度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进而有效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理念】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的未来"等问题,渴望发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这些问题常常在父母和老师那边得不到答案,而公众人物、明星的形象往往符合他们的期待和追求。偶像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实现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偶像崇拜,青少年可以弥补自己现实中的缺陷。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同伴的压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偶像崇拜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和小龄化、多元性和功利化、娱乐性和世俗化、独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梳理偶像崇拜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挖掘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建构偶像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被李泽厚称之为"思想家凸显"的80年代,青年人在经历了"偶像坍塌"的短暂迷茫后,开始自我设计未来的人生之路,并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担当国家改革和建设的重任,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当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寻求理论支持时,适逢萨特存在主义"自我选择和设计"理论的"西学东渐",由此引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萨特热"。文章探讨了萨特与八十年代知识青年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着重分析"萨特热"的起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2.
鬼神崇拜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三侠五义》大量描写鬼神崇拜提供了素材和文化支持。根据来源和职能,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鬼神描写大致可分为天神、人鬼、地祗和灵物崇拜四大类。《三侠五义》所表现的鬼神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鬼神文化的复杂内涵,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并非简单的“鬼神果报”所能完全概括。  相似文献   

13.
王惠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3):130-133
以白马人生活中对火的崇拜现象为契机,通过对白马人生活中的敬火现象、白马人的火葬习惯以及白马人围绕着火所进行的系列祭祀活动的研究、探讨,以期发掘白马人的火神崇拜这种原始崇拜现象自身所具有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生殖崇拜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关注,生殖崇拜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佤族是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之一,生殖崇拜对于佤族先民不仅是一种繁衍的需要,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佤族地区,源远流长的生殖崇拜信仰观念及其物化形式,至今仍然可以找到明显可见的遗迹,在佤族的原始宗教、原始神话、原始美术、原始舞蹈及至今日的民族习惯中随处可见生殖崇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宗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传统宗祠的产生和发展,是原始血缘崇拜和祖先崇拜、宋以后儒家宗法思想的进一步普及、庶族地位兴起以及小农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建设中国现代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对于宗祠所代表的传统宗族观念要批判性地继承。  相似文献   

16.
玄天上帝由物象神格崇拜到道教神格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尤以武当道教崇拜为甚。而玄天上帝崇拜在历代武当山志中的宗教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它是特殊地缘道教文化现象在武当文化中的一个反映,并且在山志各条目中贯一始终,成为本山宗教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7.
生殖崇拜是人类对男女生殖器官执以宗教的崇拜与祭祀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也是最具特色的信仰。生殖崇拜首先体现在女性崇拜中,女性崇拜体现在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葫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殖符号是人类原始母性崇拜的重要遗存和祭奠,体现了人类对于葫芦与自身关系的探求和信仰,在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从洪水神话中的葫芦形象出发,揭示以葫芦为象征的母性生殖崇拜,对于重新审视和挖掘女性崇拜的文化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在形成民系的同时形成了共同的独特的民系心理素质———生殖崇拜。赣南客家礼俗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客家人生殖崇拜现象及成因,也利于理解赣南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9.
数字崇拜与禁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文章主要对大同方言单数的崇拜与禁忌进行了解读,最后得出大同方言中对数字的崇拜与禁忌不仅仅是语言特征、宗教迷信、民族文化心理等特征的体现,更是大同乃至整个山西地区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