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人才与奴才     
二次大战时,美国驻菲律宾的总统军事顾问麦克阿瑟,手下有个叫艾森豪尔的将官要求调走,麦克阿瑟开始舍不得,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了。麦克阿瑟的妻子问丈夫为什么不以军人的命令留住他。麦克阿瑟袒露了他的用人观:艾克是个人才,却不是奴才——我既要人才,也要奴才。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最好是人才兼奴才。  相似文献   

2.
1899年,19岁的麦克阿瑟进入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在军校举行的第一次越野比赛中,麦克阿瑟跟其他上百名学员展开徒步快走竞赛,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到达终点。不巧的是,比赛当天麦克阿瑟正发烧,浑身无力,下肢像灌铅一样。由于体力跟不上,麦克阿瑟渐渐开始落后,到一半路程时,他已经成为最后一名,被其他学员远远抛在后面。20分钟后,孤军作战的麦克阿瑟走到一个岔路口,看到两条并行的路,一条路标着"士兵专用",另一条标着"军官专用"。麦克阿瑟一看,士兵专用的路曲曲折折,非常坎坷;而军官专用的路则平坦很多,他心中有些不服气,觉得军官不应该有特权走跟士兵不一样的路。  相似文献   

3.
“将门虎子”与“平民之后” 麦克阿瑟的父亲是参加过美国内战的著名将领。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成为职业军人,后来成为西点军校的校长。1930年11月,麦克阿瑟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少将军衔,已然升至军人生涯巅峰。而艾森豪威尔出身贫寒,兄弟7人只有他接受了高等教育。1915年他从西点军校毕业,没有战功,  相似文献   

4.
军刀     
邓羽 《中学生天地》2005,(11):48-49
从有热兵器开始,枪口的刺刀就是步兵的标准装备之一.最早的刺刀是装在软木塞上,近距离作战时插在枪口上的,由法国人在1640年装备部队.可想而知,这种刺刀非常不牢靠--而武器最忌讳的就是"不牢靠".1688年,法国人研制成了使用卡榫和滑动槽固定的刺刀,很快这种刺刀就流行起来.由于没有刀柄,它只能装在枪口上.而后来的多数军用刺刀都将刀柄和滑动槽结合起来,使得它既是匕首,又是刺刀,所以我们在谈现代军刀时,往往也是在谈现代刺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三棱军刺,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不拆下来使用.它没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称为"刺"而不是"刀".大家军训时可能会接触到56式半自动步枪,所以请特别注意:三棱刺是一种沙场利器,它造成的伤口很难处理和愈合,伤者往往会迅速失血而死,所以千万不要用它来开玩笑.  相似文献   

5.
于英 《教书育人》2008,(4):29-29
阅读<名人成长史>,美国陆军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走进视野.这位为美国建立卓越功勋、深受人民爱戴的传奇将领的确令人敬仰.他聪明过人,军校四年级获得学员中最高军衔--第一上尉;他屡建奇功,太平洋战争中,罗斯福总统采纳了其建议,成就了他的军事辉煌.  相似文献   

6.
艾森豪威尔是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手下的一位上校,他工作扎实,思维敏捷,善说会写,能力超群。然而他生性倔强,且爱“独立思考”.在上司面前常常“不听话”.被人讥为“不好用的上校”。麦克阿瑟夫人见他不止一次地和老公顶牛,心中不快,便吹枕边风:“那个艾森豪威尔  相似文献   

7.
1951年4月11日凌晨,杜鲁门总统召开记者招待会,突然宣布解除麦克阿瑟一切职务的决定。一夜间,一个拥有四个统帅头衔的五星上将被解除一切职务,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为什么麦克阿瑟会突然被赶下台?有人认为他无视文职人员领导军人的传统,公开  相似文献   

8.
青春     
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时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名为<青春>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于是<青春>开始在日本流传.  相似文献   

9.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上午9时,占领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出现在甲板上,这是一个令全世界为之瞩目和激动的场面。面对数百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师,麦克阿瑟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举动,有记者回忆那一历史时刻:"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代表盟军在投降书上  相似文献   

10.
摒弃自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人物——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其70岁以前可谓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他在1930年,便是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二次大战期间,他以极小的代价一举拿下了多罗岛。在攻占了吕宁岛后,他没有得到上级授权,又攻取了其他岛屿。战后,他以“盟军最高司令官”名义执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任务。他又超越军事长官的权限,插手日本的社会和经济改革。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对他的自行其是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1950年麦克阿瑟又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侵朝战争。仁川登陆战,他暂时扭转了美军初期的败局,将朝…  相似文献   

11.
五支签字笔     
点评:战场袅雄麦克阿瑟一向干练勇猛,高傲自大,是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子。然而谁能想到驰骋于战火纷飞的疆场上的他,心中却有一个温柔的处所。他用五支笔签署了日本的投降书,让人惊讶;他把第五支笔献给自己的妻子,让人大感意外。文章先具体叙述麦克阿瑟的签字过程,前四支笔的来龙去脉一一呈现。  相似文献   

12.
大嘴播报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优美动听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讲述的是一个壮烈的故事:在山坡上放牛的王二小,把日军带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敌人发现上当后,疯狂地把刺刀刺向他的胸膛……很残酷,不是吗?这只是我们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史中一个血淋淋的画面。在这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  相似文献   

14.
闭门羹     
哥德尔的举止以“新颖”和“古怪”著称.爱因斯坦是他要好的朋友.他们当时都在普林斯顿.他们经常存一起吃饭,聊着非数学话题.常常是政治方面的.麦克阿瑟将军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在麦迪逊大街举行隆重的庆祝游行.第二天哥德尔吃饭时煞有介事地对爱因斯坦说,《纽约时报》封面上的人物不是麦克阿瑟,  相似文献   

15.
摒弃自大     
《小学教学参考》2004,(5):36-3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人物--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其70岁以前可谓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他在1930年,便是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二次大战期间,他以极小的代价一举拿下了多罗岛。在攻占了吕宁岛后,他没有得到上级授权,又攻取  相似文献   

16.
读过今年第1期“读者沙龙”中张素梅的文章后,有些想法,愿在这里交流。虽然我的儿子已经在北京大学上3年级,但多年前为他复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领麦克阿瑟写的《为子祈祷文》,却至今仍压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下面。在这篇仅仅400来字的短文中,麦克阿瑟将军不惜...  相似文献   

17.
蒋正明 《高中生》2008,(11):24-24
在盟军中,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好大喜功、爱出风头,已是众人皆知。但因此对他颇有微词的同僚,也不得不佩服他擅长表演。与他宿怨很深的马歇尔将军便这样说过:"如果脱下军装换上戏服,麦克阿瑟会成为一代名优。"  相似文献   

18.
天刚蒙蒙亮,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在滇缅公路 一侧的山岗上打响了;枪声大作,浓烟滚滚,只见黄乎乎的一大片日军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向我军阵地扑来,我军战士纷纷跳出战壕同日寇展开了撕杀。倾刻,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方知今头戴钢盔,怒目圆睁,他见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去,大喝一声,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哒哒哒哒”,一排日军象刀削般地倒下去。突然,轰的一声,一发炮弹在方知今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冯婉贞》)一句,一般译为“用枪上的刺刀搏斗”。这样理解不合文意。上文写冯婉贞率队埋伏,敌兵抬着炮走来,冯婉贞“率众袭之”。由于是袭击,因此,“敌出不意,大惊忧”。敌人一心凭借炮火的优势,妄图轰毁谢庄。他们出乎意外地遭遇伏击,自然仓皇失措,“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如果说他们是“用枪上的刺刀”来搏斗,那么他们是早有准备了,早就把刺刀上于枪尖了,但是上下文都交代敌人没有肉搏准备。  相似文献   

20.
[阅读材料] 青春杨向明(1)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来,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名为《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春》便开始在日本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