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学生应该爱问、多问、常问。不应该不提问题。问号的形状像把小钥匙,靠它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就懂了一个道理。拉直的问号越多,获得的知识就地越多。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总要先能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这就可以不断地长知识。不懂就问.才会有长进。学问,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勤学好问.学离不开问。要想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应该多问。好问,可以变成知识富翁:不好问。可要落为知识的赤贫者。爱问看起来好像不懂的地方很多,其实是有学问的人:不提问题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懂的,其实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
张萍 《教师》2008,(24):111-111
有人打过这样—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精神的萌芽。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相似文献   

3.
问号是聪明人的拐杖,是聪明人取得成功的好帮手。老师经常说:“如果想成功,就要学会对自己提问题。问得越多,你懂得的也就越多;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那么到最后会一无所获。”人总会有缺陷的,离开拐杖,走起路来就会感到困难,而问号就是我们的拐杖。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要把“为什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你才会学得主动,才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王水丽 《考试周刊》2011,(64):37+33-37,33
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回句号。”犀利的观点道出了语文课的困境——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关于“句号”与“问号”,张梅玲教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阐述:“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把书中的句号改为问号,又要把头脑中的问号改为句号。”“问号”与“句号”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问题一解决新问题一………过程。李政道教授对“学问”也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求学问,先学问;求学答,非学问。”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创新的“敲门砖”不知道“问号”这个符号是谁创造的,从象形文字的角度来看,“问号”酷似一把钥匙。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建立者爱因斯坦极其精辟地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大圆与小圆     
知道得越多就越无知——知识幛论索斯迫不及待地说:“我在半年前得到的问题是: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会越无知。”原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非常博学的人.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所以大家如果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来请教他。可是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却发现他独自唉声叹气,不知为何事发愁,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不高兴。  相似文献   

8.
一、开设数学问题课的意义学生年级越高,所学的知识自然就越多,照理就会有更多的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年级越高,问题越少.有人形象地说: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满脑子都是问号,大学生满脑子只有句号.而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就数学教学来说,由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便没有了心脏.而一个没有心脏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相似文献   

9.
问号,既有可能是前面学习的补充,也可以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创新的开端。将学生的错误认知与正确认知之间的矛盾公开化、激化,这正是学生内部知识重建过程中的问题、障碍所在,要把一节课的结尾由“句号”变“问号”,延伸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新的生长点。文章旨在针对目前学生的薄弱问题意识,进行剖析和思考,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相似文献   

10.
“风在吼,楼在摇,男生在咆哮,女生在嚎叫……”这便是高考前夕紧张气息的真实写照!离高考只有270天了,我作为新中国未来的栋梁应该怎么办呢?是知难而退,还是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呢?我迷惘并沉默。翻开大堆大堆的伟人巨著,试图寻找答案,却只看到颇为严肃的六个字:“这是一个问题!”然而人的一生便是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所以既然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何不拉直了问号那耳朵,将它变成一个惊叹号呢?!于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在班主任老师的亲自顾问下,《我的考前计划书》出炉了。  相似文献   

11.
一、鼓励学生做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小问号”意味着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观念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许多教师都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其实,现代教育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为学生解答问题。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在质疑时教师要切入知识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提出“聪明的问题”,再通过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是…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得到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并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研究.各持其见。各有其法。有人认为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我认为这是把提高效率带进误区的一个错误观念和做法,其原因是曲解了课堂效率这一概念。“效率”应该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有效工作量。“课堂效率”也应该是指一节课中学生从教师那里所获得的并会加以运用从而形成能力的知识信息量,而绝不是都是所传授的知识信息量。计算课堂效率应该是这样一个公式:课堂效率等于学生汲取量除以40分钟,可见学生汲取的知识信息量是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朱琦 《物理教师》2010,31(4):55-56
新课程标准把“问题教学”提到了议事日程,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作为课程标准写进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形势下高中新课程改革赋予了高中物理新的内容,也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  相似文献   

14.
何谓课堂     
课堂是展示问题的广场。当学生怀揣着问题走进课堂,问号无疑是知识广场上最为亲切的向导:当教师准备着问题展开教学,问号可能是探究行程中最具魅力的交会。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课堂也只是一方阵地,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一个”的形象“站立”起来。课堂是暴露问题的广场,课堂也是呈现个性和多元智能的现场。  相似文献   

15.
在平面几何的推理论证中,有时需要把具有一个公共端点,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拉直”成一条线段,以达到证明的目的,我们不妨称这种方法为“拉直法”.用这种方法添辅助线,思路比较清晰.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爱迪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科学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刨设问题情景.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生疑.把学生带进精彩的广问题空间.让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并积极主动去探究创新。  相似文献   

17.
“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化、简单的问题.下面就我们在多年教学中的感受,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转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所说的几何“渐开线”渗透型试题是与解析几何知识有关的问题.一般可以这样描述“渐开线”的定义:把一根绳子缠卷在另一条曲线(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圆等)上,然后逐渐把卷曲的绳子拉直从曲线上展开,其端点会描出一条曲线,它便是该曲线的“渐开线”.由于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又能考查学生适应新问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笔认为,对这类渗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创新题,应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就以2003年和2002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题为例,分类说明.  相似文献   

19.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角、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说:“问号。”“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可见,教学提问艺术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新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问题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奋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