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提出 布朗运动是建立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实验基础,它对于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理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该实验并不能直接观察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用显微镜观察花粉微粒在液体中的无规则运动,从花粉微粒无规则运动现象着手,分析其运动的原因,从而得出液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该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到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大学张家春教授最近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金属晶体三定理及其在电子衍射分析中的应用,经专家鉴定,该成果属国际首创。 长期以来对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困绕材料科学家们的一大难题,由于物质的内部在各种环境下所反映的形态不同,因此研究工作十分复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家们需要对物质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采用电子显微镜分析材料,能看到比人眼所能看到的最小的物质小一百万倍,但由于不同的物质晶体结构的不同,给研究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面对这一高难度的课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和应用化学系张家春教授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找出了常见金属晶体内部结构规律分析的新方法。他通过电子显微镜在金属晶体样品上长期观察研究发现,金属晶体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垂直的晶面。运用这一发现,总结出了立方系单晶体垂直晶面定理、  相似文献   

3.
当物质分散成胶体的微粒时,一方面胶体微粒倾向于聚结成较大的颗粒,发生凝聚作用而从分散剂里沉淀析出;另一方面胶体微粒的表面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从溶液中吸附某种离子,使胶体微粒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由于同一种胶体微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微粒间相互排斥而不容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能稳定存在。胶体微粒的这两种倾向性是由其本身的结构决定的。利用X射线、电子显微镜对胶体进行微观结构的研究,发现胶体微粒内部是由许多分散质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胶核。胶核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若溶液中有少量电解质,它就会吸附离子。至于吸附什么离子,这与胶  相似文献   

4.
“与我校原有的网络环境相比,采用锐捷技术规划和改造后的校园网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GSN(全局安全网络)使我们看到了网络安全的希望!我校布好GSN没有几天,正好赶上‘熊猫烧香’病毒大规模爆发,当其他学校警报频传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师生却还不知道‘熊猫烧香’是什么,原因是在GSN的庇护下病毒已经被有效的查、除,从根本上斩断了来自互联网的病毒黑手!”集关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李斌奇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发现病毒是蛋白质的斯坦利.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的形状各式各样.如一种引起感冒的病毒,看起来像足球,它的表面上还覆盖着凹凸不平的小三角形平面;而流感病毒看起来却像古罗马权杖的头,还带有伸向各个方向的刺突;疱疹病毒是球形的等等.然而,尽管病毒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是最简单的生命体,仅由遗传物质核心--DNA或RNA分子--和保护性蛋白质包膜所组成.科学家们认为,病毒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结构,在它里面没有废物,每种成分都不可缺少,都有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对应用侧孔针减少输液中橡胶塞微粒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给药方式。而在向输液瓶中添加药物时,常因溶药注射器针头多次穿刺瓶塞致橡胶塞脱落产生不溶性微粒,这是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减少加药过程中注射器针头穿刺橡胶塞而产生的微粒对液体的污染,我们于2004年开始使用侧孔针注射器进行溶药、加药。为探讨其可行性,本研究对使用侧孔针注射器加药分别在同等条件下与使用传统斜面针注射器加药所产生的微粒进行观察对比。  相似文献   

7.
地球外有很多运动着的固体微粒,人们管它们为宇宙尘。粒径大的宇宙尘闯入地球大气层,象猝然擦亮的火柴,划破夜空,成为炽热的流星。粒径小到不能被人肉眼直接看到的宇宙尘,在太阳辐射压作用下,每天以400吨的数量飘落地球。以前,人们偏重于对流星的研究,因为每颗流星都随身携带着大量与地球、太阳系以及整个银河系遥远的过去有关的信息。最近,我国科学家却对飘落的宇宙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奔赴太平洋海域去打捞它们,把获得的样品放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被放大数万  相似文献   

8.
吉成元 《物理教师》2004,25(12):44-45
1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展概述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中,如何观察、测量、分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的物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自从1933年德国Ruska和Knoll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以来,许多用于表面结构分析的现代仪器相继问世,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相似文献   

9.
我们之所以看到镜子中的物体,是因为当镜子被称为光子的光的微粒击中后将光子反射回来,一部分光子则到达并进入我们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医学金字塔     
右图是一只放大了50倍的雌性工蚁。17世纪,荷兰亚麻商人安东尼*范*雷文虎克听说透过一种纯净玻璃打磨成的镜片,人们看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大,便先用这种透镜来观察蜜蜂的蜇针、虱子的大腿和苍蝇的脑部。很快他又人附近眼镜制造厂的地板上收集金刚石微粒,用来磨制倍数更大的凸透镜。有了这些镜片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看见细菌和精子的人。  相似文献   

11.
编者:从这里开始就初三物理第二章《分子运动论内能》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探讨.有学习方法重、难点概念辨析、问题讨论等等.最后还配有思考测试题,便于理解及解题指导.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是分子运动论的核心用这些理论能解释热现象的本质,也是学习高中热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由于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微观世界,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用电子显微镜只能观察到较大的分子,如蛋白质的分子.因此给我们学习带…  相似文献   

12.
经典热力学规律是以质心参考系的建立为前提的。在相对论情况下,在质心参考系观察,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仍在运动,是系统满足相对论质点力学规律呢还是内部微粒满足相对论质点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3.
晶体结构是高中化学中经常研究的内容,教师教学中经常要借助一些直观教具来模拟物质内部微粒间的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用各种软件制作出大量的三维图片或动画。典型的工具是3dsmax。但通常我们制作的动画还只能按一定顺序播放,缺乏交互性。当然,多数读者可能并不知道,用3dsmax制作的文件,如果导出为VRML文件,再用专门的播放  相似文献   

14.
细菌、病毒和真菌是三类不同的生物,多数个体很微小,通常称为微生物。这三类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该如何认识它们呢? 从大小看,病毒最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出。细菌其次,在光学显微镜下即可看到。真菌个体比细菌大,有些甚至用肉眼就可以看见。  相似文献   

15.
1.观察中的转换 在学生演示实验中,那些微小的、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实验设计时,可以通过转换的思想进行处理,以达到观察的目的。比如,对微观世界物理现象的观察,除了用能放大几百万倍的离子显微镜进行直接观察外,还可以通过转换进行间接观察,如在“布朗运动”的实验中,液体分子的运动是通过悬浮微粒的运动来反映的,分子与微粒的关系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运动,但可以通过微粒的能观  相似文献   

16.
在液相中依靠超声粉碎和剪切搅拌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Sn-Cd合金纳米微粒,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分析(TG-DTA)等手段对合金纳米微粒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合金纳米微粒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薛国祥  张道霞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45-146,150
Harm.Bursted病毒是利用AutoCAD的内嵌脚本语言Autolisp写成,使AutoCAD的内部命令-EX-PLODE,XREF和XBIND失效,依据此法还可以更多的AutoCAD的内部命令失效,因此解析病毒的特征、提高免疫功能是AutoCAD用户所需的。机房管理以Harm.Bursted病毒的处理为例,采用逆向思维,力求教学与管理融合,引导学生处理使用计算机中常见的问题,了解AutoCAD二次开发的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布朗运动实验对花粉微粒大小和观测设备的要求较高,演示实验很难在课堂中完成。另外,即使学生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实验现象,微粒大小的数量级是多少?不同水温时、微粒大小不同时微粒运动剧烈程度的差别等问题也很难反映出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经过多次尝试,找到了一种演示布朗运动现象、验证相关实验规律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9.
DDP表面修饰ZnS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SEM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球摩擦磨损实验机考察了粒径约为3nm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DDP)修饰ZnS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行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散射谱(EDS)等现代分析手段对其摩擦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DP修饰ZnS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够明显提高基础油的抗磨能力,SEM及EDS的分析结果表明摩擦过程中在摩擦表面形成了一层富含Zn、S、P元素的反应膜,正是这层膜的存在使得DDP修饰ZnS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化学研究中 ,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 :模型法、实验法和逻辑法。1 模型法我们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微观的微粒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但是要研究化学的规律必须了解微观粒子的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可视模型 ,让学生通过宏观的模型去想象微观粒子的真实结构 ,了解组成物质的各微观粒子的相对大小比例 ,在空间的相对位置等。例如 ,学习CH4分子的结构时 ,在展示模型之前学生可能想象它是平面正方形结构 ,通过模型可以清楚看到CH4的正四面体结构 ,掌握了这一点为我们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