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学生的创新素养是基于不同领域的,高中阶段对于不同领域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评价也应有所不同,这需要学校不断进行新的思考与突破。上海市上海中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以来,在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评价系统上进行了长达7年多的探索,确立了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评价所关注的四个导向。  相似文献   

2.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尝试探索以科技创新教育为载体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在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积极尝试探索,针对高中阶段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存问题和挑战,从理念转型、师资发展、课堂变革、课程开发、平台建设和制度保障六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可以为高中阶段的科创教育提供借鉴,推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基础。研究与探索培养机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经验,北京市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进行了组织调控机制、"协作体"运行机制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机制的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在政策保障机制、专业机构引导与支持机制、教师培养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继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能限于少数资源优势学校的自发行为,它需要进行整体系统的政策框架设计、运行机制保障和法律规范,需要有特殊培育计划和相应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综合,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将政府、学校、社会纳入系统化管理,成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即政府负责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和基础建设;学校是系统运转的主体,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通过二者的无缝衔接,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社会的需求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也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场地、经验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系统化的观点,可有效提高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指导作用和协同能力,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从而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何洪安 《小学生》2013,(4):29-30
创新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的主题,时代发展需要学校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既是教育发展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选择。高中阶段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须营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环境和文化,开发和实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打造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做好与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就成为今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理论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探讨与研究,不能为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分析,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各大高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纷纷开办大学里的实验班,集中优势资源,为其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力求为中国培养各行业的领军人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应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讨论了依靠英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批判性思维的总体思路,主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与讨论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肩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伟大使命.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应针对目前旅游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学与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重智育轻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在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优秀的导游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是教育永恒不变的重要主题,也是21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之一。创新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且需长期坚持的系统性人才培育工程,其始发阶段与关键阶段在于学前时期,该时期下儿童的创新思维及创造力处于萌芽阶段,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引导下,儿童的这一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与拓展。为此,培养创新思维及创造力应当从学前阶段开始抓起。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是人才创新思维及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解放儿童思维与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当将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与幼儿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达到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与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改革。在理清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应该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认同、行为选择"的新理念,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实际,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偏差,过于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素质而忽视人文素质;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教育的价值性,导致我们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因此,从创新人才培养本身来看,要培养杰出人才,就必须一方面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另一方面逐步消解学习的工具性、功利性。  相似文献   

13.
职教集团作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应在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同时积极探索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途径。高职教育有着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是职教集团建设的内在属性。职教集团应当围绕专业发展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结合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博雅教育,在耶鲁大学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由蔡元培先生在改革旧北大期间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本科通识教育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普遍践行的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在课程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内涵。分析国外一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我国有关高校的探索性做法,可以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无疑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十四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要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对于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多样化卓越创新人才,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树立引才引智机制创新的新思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高校是培养优秀国际组织人才的主阵地,肩负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任,应力争在培养和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而且可以起到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磨练创新精神等作用。为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要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创新育人导向,优化劳动教育载体的创新育人功能,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创新育人本领,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创新育人生态,合力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有利格局。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培养既有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又有时代和民族要求的紧迫性。创新教育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教育改革要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而展开。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探讨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助力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文章就培养创新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校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匮乏,基于市场需求,指出高等教育的电子技术培养方向应逐步向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转化,并在市场需求机制的作用下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积极有力地参与市场竞争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