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论信念是学生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的获得所持有的观念。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认识论信念的纬度、认识论信念与认知和学习的关系、认识论信念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干预转变学生的认识论信念等。这些研究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概念的扩展性、被试的广泛性等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探讨儿童认识论信念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加强认识论信念对学习和认知影响的深层机制的探讨;进行认识论信念各纬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开展对教师认识论信念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信念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教学信念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相关因素所持的信以为真的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国外对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比较深入,对于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和范畴、影响因素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未来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教学信念研究、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成效的研究、教师教学信念的养成方式以及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拓展个案研究法,以两位学前教育专业人为研究对象,从亲身经历的维度对其教育信念的层次结构进行剖析。研究发现,研究对象亲历性教育信念和实践行为的立论根基都是围绕着儿童中心论展开,且倾向于理论融于实践的实施取向。从非亲历性教育信念的理想化,走向"亲历",实质是理解的双方视域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认识到教师信念会影响甚至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基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George Kelly的个人构建理论本文确立了信念的渊源及含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外语教师信念研究,尤其是国外对外语教师阅读理解的信念研究,而国内对教师信念的实证研究急需加强,最后作者为国内英语教师信念研究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较为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观念层次的教师信念,而国内学者多强调以理想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层次的教师信念。在国外大学教师信念研究中,多数研究者以教师教学时所接触的人、事、物作为研究的主轴。教师信念有不同的取向,一般而言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师信念注重知识技能的习得与传承;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师信念强调学习者的独特性、自主性,注重各项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相似文献   

6.
教师信念影响和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信念。国外有证据表明,如果教师的信念没有改变,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往往会遭遇失败。Posner提出了概念转变的4个条件: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可理解、新概念可信和新概念是多产的。据此,建议教师信念转变遵循4个步骤:首先让教师产生新旧信念的冲突,然后让教师充分理解新信念,认识到新信念是可信的,最后,让教师看到新信念在教学实践中是有效的,以期让教师将原有信念转变为与新课程改革相一致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7.
已有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真实持有的教师教育信念了解的深度与清晰程度不够;对教师教育信念形成与转变的个人及社会文化渊源的分析不够全面以及教师应该建构信念体系的途径研究不深入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教师教育都很重视教师伦理教育,我国2011年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把教师专业信念和责任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维度。职前教师教育应重在信念伦理的教育,即培育对教育的情意,追求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理解教学是主体间的生命交流。职前教师教育信念伦理的教育,一是反思内化,导正教师信念,二是体验学习,外化伦理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学生数学认识信念是理解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关键成分之一.学生认识信念的研究属于个体认识论研究范畴.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即学生所持有的信念对促进学习是无效的.目前,对影响学生认识信念形成的因素研究主要发生在数学教育领域,而关于学生认识信念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界.关于数学认识信念对学习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数学认识信念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动机、行为参与、认知过程和数学学业成就的影响.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既深受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影响,又深刻影响了自身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58名3~5岁藏族在园幼儿为实验对象,试图探究藏族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藏族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年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结论有着跨文化的一致性,但也存在重要差异。藏族儿童在5.5岁时才基本形成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较国内外其他儿童晚一到半岁;3岁以后能理解外表与事实的区别;4岁以后能同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信念;5.5岁掌握他人行为预测任务。藏族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是教师研究的重要之维,对推动教师发展乃至教育变革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CNKI中有关"教师教育信念"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教师教育信念研究涉及到教师教育信念的结构、影响因素、教育信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教师教育信念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信念的转变等内容,我国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趋于丰富和细化,其中,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教育信念关注和研究方法的选择是主要的方面。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在研究内容上,需要在不同类型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教育信念转变及其路径等方面加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积极融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并借鉴"隐喻"、视频分析等新兴的研究方法,增加研究深度;在研究导向上,加强教师教育信念的本土化研究,充分重视行动对教师教育信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师信念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改革成败,目前国际上对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的重视正日益凸显。加强中外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一方面能够拓展高等教育中的教学问题,尤其是促进大学教师信念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进不同文明之间大学教育的交流与对话。其实践价值表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改革者和教师共同关注教师信念;全球化时代的教与学需要大学教师理解他国的教师信念。我国教育研究界应加强对大学教师信念研究的重视,并创造机会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为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构建教师的教育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在其人生信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其在教育教学交互作用中的行为的反思批判、建构并被始终坚信、敬奉和践行的个性化的实践知识体系。以人为本,构建教师的教育信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教师信念的概念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当前就教师信念所做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教学观念详细阐述教师信念这一概念。并在探讨研究教师信念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教师信念的相关研究应帮助促进当前教师教育和教师评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师信念研究是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始于对教师思维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产生了关于教师信念的大量术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对教师信念发展的研究不足,纵向深入研究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师信念和教师科研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两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这种专门化的职业,要求教师具备教师信念与教师科研两方面的素质。教师信念是教师科研的基础和内在依据,它直接影响教师科研的层次和水平:教育科研是对教育信念的反映,它有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理解、内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西方科学主义的盛行、"教育均衡"内涵的理解偏差以及对"实证研究"、"量化研究"概念的混淆等因素造成当前教育均衡研究中量化研究取向占主导地位。随着西方对"公平"、"正义"含义的新理解与量化研究缺点的暴露,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研究开始从量化研究转向质性研究,而质性研究能够观照弱势群体及其文化的特性,与当今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研究的本质相吻合,这对于深化教育公平研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445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的师范类大学生教育信念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等方式对量表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师范类大学生教育信念问卷由学生管理信念、课程信念、学生认知信念、教师职业认识信念、教学信念这五个因素构成,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师范类大学生教育信念调查的测评工具。在正式问卷调查中,研究发现性别在总体信念、教师职业认识信念和学生管理信念上有显著差异;专业在教学信念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生源地在教育信念各维度及总体信念上没有明显差异。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年级在总体信念和学生认识信念上有差异,而在学生管理信念、课程信念、教师职业认识信念、教学信念上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念是优质教育的基石,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透过"绿领巾事件"反映出教师的教育信念出现单一化、抽象化等缺失表现。教师教育信念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教师的教育情感较为淡化;外在原因是社会主流的教育价值观对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影响。塑造与当前教育价值观相一致的教育理想,涵养与教师个人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情感,积淀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形成多元的教育价值观与学校文化,以此形成教师教育信念建立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信念伦理一直占据着教育伦理的核心位置,以"好心主义"为典型表征,但是"好心主义"在现代教育中已经丧失了其有效指导教育行为的功能。现代教育行为的伦理依据需要以"责任伦理"来补充和更新。责任伦理综合了主体对行动的责任感及对行为过程和后果的责任承担,同时责任伦理是行为者理智与情感的结合,是教育者超越单纯信念而结合教育实际,采取更加成熟行为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