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的乌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人类的鸟类崇拜及其相应的文化意象中,乌鸦在人心目中的印象与原始人类的生括和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神话、传说和原始典籍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乌鸦的记载.在中国神话中,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太阳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之情,而在原始人类的朴素的意识里,往往把乌鸦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乌鸦在先民意识中所占的地位.古代神话中有太阳内有"神乌"的记载.<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日中有金鸟,月中有玉兔.这金鸟,又称乌鸟、阳鸟、三足鸟或玄鸟,其实都是指乌鸦.<诗经·邺风·北风>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意思是说:"穿红衣的都是狐啊,穿黑衣的是乌鸦."古代成语中有"爱屋及乌"一说,可见乌鸦在古代文化中应有其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课时,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我把学生分成“新解方”和“质疑方”两组(每组5人),以学术讨论商榷方式来呈现三个各自对立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创设、营造教学情境,形成极具张力的语文阅读教学。下面仅实录其中—个观点(关于“月落乌啼”的“乌啼”是一座桥的新解)的论辩片断:“新解方”(生1):根据最新考证,我们认为《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乌啼”其实不是乌鸦叫,而是指“乌啼”桥,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质疑方”(生1):你说“乌啼”是一座桥,这倒真新鲜,那你有何…  相似文献   

3.
释乌鸦     
本文从"乌、鸦"二字的上古读音入手,论证"乌鸦"一词的两个词素不仅是同义词素,而且是同源词素,是同一语源发生不同音变的结果.这项研究提醒人们在分析"乌鸦"的结构时不能把"乌"释为修饰成分、"鸦"释为中心成分.  相似文献   

4.
乌鸦作为文学意象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经过楚辞的发展应用,发展至唐宋,涌现出大量的咏乌诗作,乌鸦作为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宋词中经过词人的演绎,这一意象很好的反映了采人的精神状态及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不仅以它的词句清秀隽永,意境深幽,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佳作,而且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看到“月落”是以地球或大地、高山、地面上的建筑物等作为参照物:“乌啼”是由于乌鸦的声带振动产生的;看到的“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气凝华形成的。诗人能观察到“江枫”与“渔火”,这既是由于  相似文献   

6.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人都会被文章中体现的至孝之情所深深打动。宋代学者赵与时就曾在《宾退录》中说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尽孝的心愿。那么,“乌鸟私情”当作何理解呢?这其实是李密以小乌鸦反哺老乌鸦的故事形象地来表达自己尽孝祖母的真挚之情。其实,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乌:孝鸟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而南…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课文中的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可"、"石"、"办"三个独体字。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心情变化过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和探究实验,加  相似文献   

8.
枫桥夜泊     
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改写】这时候,那弯浅浅的月跌进了河对面的山坳。一只乌鸦凄凉的鸣叫声穿过夜空,溅落了满天的寒意。薄薄白白的霜铺满了船舷。一位诗人独立船头,他长长的胡须已被秋风染白。岸边一丛红红的枫叶,被船上的渔火隐隐地映出,在微风中悄悄摇曳,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好深好深  相似文献   

9.
<正>《乌鸦喝水》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问题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乌""鸦"两个字。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相似文献   

10.
乌鸦对骂     
两只乌鸦在树上对骂。它们越骂越凶,越吵越激烈,最后,一只乌鸦随手捡起一样东西,向另一只乌鸦打去。那东西击中对方后碎裂开来,这时,丢东西的乌鸦才发现,自己打出去的东西,原来是一只尚未孵化的蛋。遇到问题和矛盾时,要保持理智,不可冲动。冲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  相似文献   

11.
乌鸦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禽乌意象。从民俗文化及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考察,喜乌意象生成是我国早期民俗审美中实用、功利色彩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2.
观察与汉字     
古人对事物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这一点从汉字的形体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鸟”和“乌”都是象形字,形体非常接近,只不过鸟字比乌字多一点罢了。先民在造字之初,曾经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将乌和其他鸟区分开来呢?经过详细的观察,他们发现,乌鸦的眼睛是黑色的,羽毛也是黑色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白色的乌鸦,也没有其他颜色的乌鸦,黑眼睛在黑羽毛的衬托下很难让人看得见,就好像没有眼睛一样。所以,造字时,“乌”就没有表示眼睛的一点。而其他乌的羽毛是浅色或彩色的,眼睛非常容易让人发现,所以,鸟字比乌字  相似文献   

13.
改掉坏习惯     
王勤 《高中生》2008,(6):1-1
一只受了伤的乌鸦一拐一拐地在地上行走。鸭子生了恻隐之心,背起了重重的乌鸦。没走几步,鸭子觉得自己的头像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回头一看,原来是乌鸦正在用嘴尖啄它。鸭子急忙说:"乌鸦兄弟,你这是干什么呀?""这是我的习惯。"乌鸦说。于是鸭子强忍着疼  相似文献   

14.
人们讨厌乌鸦,没有什么十分正当的理由,往往是因为主观的偏见造成的。乌鸦的叫声粗劣刺耳,加上它一身乌黑,相貌丑陋,迷信的人以为听到乌鸦叫是不吉利的,常会啐口唾沫,说这样就可以解凶,其实却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小学老师在分析寓言<乌鸦和狐狸>课文之后,布置了两道"说话"练习题:一、请你对上当受骗后的乌鸦说一句话;二、如果乌鸦和狐狸再次见面,它们之间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同学们对乌鸦所说的话大都是:"乌鸦,你可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再上当受骗了."  相似文献   

16.
《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全诗围绕着"愁"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通过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愁绪。这首诗使张继名垂青史,寒山寺也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可见这首诗具有的深远影响。但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  相似文献   

17.
乌鸦兄弟     
在一棵老树上,住着乌鸦家族——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一天,乌鸦妈妈对两只小乌鸦说:“你们都长大了,也该自己独立生活了,以后,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就像妈妈一样,靠着自己的本领、技巧找吃的、喝的……”在两个孩子临走前,乌  相似文献   

18.
在墓地设置凶门柏历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丧仪,又称"凶门柏装"或简称"凶门"。这种丧俗在隋朝就消失了,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对于这种丧仪,相关史料语焉不详,当今学者也鲜于论及。通过考察凶门柏历,我们能够了解东晋南北朝时期丧礼的特点、礼俗与礼制的转变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刘吉顺 《初中生》2009,(7):60-61
乌鸦因其通体羽毛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而得名。乌鸦在国人心目中的印象并不好。“乌鸦叫,祸来到。”我国绝大部分人视其为不祥之物,长期以来对它形成了很深的误解。其实,乌鸦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最近看了《〈枫桥夜泊〉诗句新解》,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新解说:早年间,古运河支流由西北至东南,流经寒山寺前。河上有两座拱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寺西面300米处,还有座“乌啼桥”。据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个方向落下去了。“愁眠”也另有解释。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船停泊在枫、江两桥下过夜,正好遥望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有着落了。这个新解虽然也能解释得通,但却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