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源记》一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各段皆有省略,但省略成分最多的是第三自然段,共十七处。现将此段所有的省略成分用现代汉语补出,再略作说明。 (桃花源内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内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他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他们)具言所闻。(他们)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款待渔人)。(渔人)停数日,辞(他们)去。此中人语(渔人)云:“(这  相似文献   

2.
对于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中的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省略部分的阐述,现行的多套教科书、教参书、辅导材料都比较一致地作如此补充:(村人)问今是何世,(村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笔者对前个部分的补释,即“问今是何世”到底是谁问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现阐述如下,请教大家。一、村人为何而问?搞清楚问“问今是何世”的目的,有助于解决到底谁是真正的发问者。如果理解成村人向渔人发问“何世”,那么村人发问的目的无非是出于与世隔绝的茫然和急于知世的渴望。但在村人的精神世界里,他们是厌恶世俗、热爱…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第三段中有这么一句话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对此 ,教参的翻译是这样的 :(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了。这是一个省略句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中“不知”的主语无疑为桃源中人。但“问今是何世”中“问”的主语是谁 ,我看未必是教参所说的“桃源中人” ,而应是渔人。首先 ,从本文的省略情形看 ,《桃花源记》多为主语的承前省略 ,所举文句的主语也属此类。但前文的主语有两个 :村中人和渔人 ,此处究竟承接前文哪一词语并非一目了然。类似的句子有 :楚人为食 ,吴人及…  相似文献   

4.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6.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句子,笔者认为其中“问今是何世”有这样两种理解。其一,可以理解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许多教参和资料资料都是这样理解的。)笔者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频频发生的战乱才进入桃花源,  相似文献   

7.
“今是何世”释义商榷汪秋明《桃花源记》有“问今是何世”一语,人教社《教参》译为“向现在是什么朝代了”。其他注本亦大抵如此。笔者以为,此处释“何世”为“什么朝代一值得商榷。我们知道,桃花源人于秦虽乱而又未亡之际“人源”,至晋太元年间确实已有近600年的...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一文中,先后两次出现了“世”字。但所包含的意义各不相同。句一:“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先世”意为已去世的祖辈,用以说明来此时间久远的缘由。各地译文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无可挑剔。句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世”二字目前语文课本中无注释,吉林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和上海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中,都将“世”解释为“朝代”,“何世”即什么朝代,用以表明这些与时代隔绝的人,不知外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每次讲到“问今是何世”句时,总有疑云浮上脑海.“何世”一词如何理解呢?翻阅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等资料,都译为“什么朝代”之意,其他文言文解释注本也作此解。笔者在与学生研讨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那就是“何世”之“世”应为“秦几世”之意.而并非“什么朝代”。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11.
对于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中的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省略部分的阐述,现行的多套教科书、教参书、辅导材料都比较一致地作如此补充:(村人)问今是何世,(村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笔者对前个部分的补释,即"问今是何世"到底是谁问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现阐述如下,请教大家.……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世”历来都翻译为“朝代”,笔者认为不妥。一、“世”有七个义项,但没有“朝代”的意思。将其译成“朝代”显然没有根据且显得牵强。如果译作“朝代”,那么,原文中就应该是“问  相似文献   

14.
有≠有     
人教社新编初中《语文》第2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与此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一句。其中的“何世”,《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什么朝代”,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有悖于历史事实和文章的上下句之意。要探究“何世”的真正含义,先从历史来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希  相似文献   

16.
mean还是means?     
问:“你对我意味着一切”英文应该怎样翻译?是"you means every-thing to me"还是"youmean everything to me"呢?虽然说“你”后应该跟复数,但这句话的主语其实是“你这个人”,是你整个人作为一个物体对我意味着一切。对吗?答:引句中的主语,"you"是第二人称,动词是"mean"。即使是暗指“你这个人”,重点还是"you",所以应该用"mean"。如,Youthis person, you mean ev-erything to me.mean还是means?…  相似文献   

1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译作:“(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种译法颇可商榷。按:在唐朝以前,“朝代”是由“代”表示的,“世”与“代”有所区别。《周礼·秋官·大行人》中有“世相朝也”一句,郑玄注曰:“父死子立曰‘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政三世”,也是“祖孙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中有一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译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译为“男男女女的装束完全和外边一样。”近年来出版的其它有关著作都作了相同或类似的解释。我认为,上述种种解释,仅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非常正确的,但深入一步,就感到完全不合情理。因为桃花源里的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将桃花源作如此的描绘:与世隔绝的美好,青山绿水的环抱,远离硝烟的平静……诚然,桃花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去探访。面对一次次探访失败的现实,他们不得不把“桃花源”视作虚无缥缈之地,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只将它视为心中美好的一景。然而,细品其文,你是否又会对文中提出的“与世隔绝”产生疑惑呢?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文还提到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交往,连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也不知,至于魏晋…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 “外人”一词,教材注曰:“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且“下同”。教学至此,总觉有疑,投书于师,乃知自古及今考证者纷纭。然再翻新印课文,注释亦然,我觉有再议之必要。 “悉如外人”之“外人”,是渔人站在现世(晋太元年间)角度观察桃花源中人,两相比较,视其衣着,觉得与现世人穿着打扮不一样,因而产生第一印象——像世外人,赫然一种有别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