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窥视"是指人偷偷地看,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10个词项来表达此义位,彼此之间的区别很明显."窥视"语义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所谓"餐食"是指"把固体食物吞咽下去"。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12个词项来表达此义位。餐食语义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名词“拐”从本义到“拐杖”义、“跛行,瘸”义的语义演变,考察了这两个语义场中“拐”与其他成员的替换消长情况两种语义演变分别涉及泛化、隐喻、转喻等机制,“拐杖”义语义场的演变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跛行,瘸”义语义场成员的差异体现了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汉语词汇语义场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关于抽象动词的研究相对欠缺。拟对先秦两汉时期"思考"类语义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选取这一时期内典型的文献来统计各成员的使用频率,对"思、图、虑、念、惟"五个词的发展情况进行详实的调查与描写,进一步分析这一语义场在上古时期呈现出的演变迹象及原因,为梳理"思考"类语义场在整个历史中的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汉语下肢语义场是词汇系统中典型的语义场之一 ,这一语义场的“能指”从古到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本文拟对古汉语下肢语义场内各义位的使用及其历史演变情况作较为详尽地描写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语义子场内多元体存在的价值 ,探讨下肢语义场的演变特点及规律 ,探求下肢语义场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远看"是指人们"把目光投向远方".在先秦-唐诗歌中,"远看"概念场成员共20个.这些成员在语义属性、组合属性、使用属性三个方面既存在共同属性,又存在区别属性.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各成员存在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同志”称谓由19世纪20年代在一定范围内兴起,到50年代全社会普遍使用,现今又回到了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使用状况,这一嬗变过程体现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同志”、“老师”、“先生”都是社交称谓语义场的主要成员,它们在语义场中的地位是由相互间的关系确定的,不同的时期,这几个主要成员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则会导致整个称谓语义场面貌的改变,“同志”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和称谓语义场中其他主要成员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同志”称谓鲜明地体现了等差原则中“平等”的内涵和情感原则中强调亲和、感情浓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进行语义场历时比较研究,必须首先对最早阶段形成的语义场状况及基本特征进行清晰考察。先秦时期,“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主要成员有“言”、“日”、“谓”、“语”四个。从使用频率、组合能力上和独立性看,“言”都应该是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中的核心成员,并将这一核心成员地位一直保持至两汉以后。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思考"义动词语义场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宋代这一语义场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详实地调查与描写各成员的具体情况,分析这一语义场呈现出的演变迹象及原因,为探究"思考"类语义场在整个历史中的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一腔C”格式中,临时量词“腔”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腔”对中心语的选择过程实际就是“腔”范畴化的过程。临时量词“腔”有“容纳、中空、发声”三个语义基础,其范畴化过程即“一腔C”中中心语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的过程。以语义扩展的距离为标准可以划分出“腔”范畴的典型成员、次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距离语义基础越远其语义抽象化程度就越高。进一步从历时角度推求“一腔C”格式中中心语的演变过程,则可以佐证“腔”对于中心语的选择过程的合理性,进而证明本文所论述的临时量词“腔”范畴化过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先秦"傍晚"语义场的成员数量较多。各个成员在语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别,记录时间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先秦"傍晚"义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义场的成员有较大的变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变革是形成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的重要因素。对唐宋两代的社会变革,学界的认识纷纷,或主"唐中叶变革",或主"唐宋变革"。唐宋社会变革形成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导致了唐宋文化之差异,也造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下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最早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所谓"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中国国家的起源"探讨的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与现在的中国有渊源关系的"文明社会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所谓"最初的中国"探讨的是"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指的是什么,它如何出现的,它是如何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等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概念最初的出现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说文解字》所说的"夏,中国之人也",就是把中国一词与夏王朝国家的出现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在复合制国家结构中,王朝与"天下"才具有了同一性;王朝的政治中心即国都,与所谓"土中"和"国中"具有同一性。由此,我们说,"中国"一词的概念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位于洛邑的国中—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5.
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是由“永明体”向“宫体”文学嬗变的阶段,是诗文律化、骈化、文采相结合的关键时期,而宋初所编《文苑英华》在梁代文学作品的选取中既具有一种兼收并取的态度,同时对宫体文学选取持有一种谨慎接受的态度。反映出宋初文臣,既从前代文学成就中借鉴、吸取营养,又要去其糟粕的文学观,这也是赵宋王朝统治者的文学观念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元曲的口语化程度非常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绝好语料。本文考释元曲中"得命无毛"、"填注"、"细车儿"、"冲渎"、"干盐"、"共话"、"自跌自推"、"杀取"、"生发"、"交别"、"料敌"等11个词语,可补《汉语大词典》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阐述已释的西周金文颜色形容词,探讨它们字形义和词汇义,判定一些有争议的颜色形容词,确定西周金文颜色形容词的个数及各词出现的次数,分析它们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乐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延续的时间从汉至唐,此后,这一名称虽成为音乐文学的通称,也沿用于词曲,但从乐府研究的角度而言,并不被认同。即使是唐代的乐府,学界在研究中仍然有着不同的认识,叙录过程中并不仅以汉魏乐府为观照点,更留心于唐代乐府在乐府中的地位与存续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词在明代的地位非常尴尬,不仅不能与旧体文学领域的诗文分庭抗礼,甚至也不如通俗文学形式的小说戏曲被当时人看重,以探讨其中的原因为线索,论述了词体在明代的演进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诗词异同之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