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细节描写是《鸿门宴》最成功处,它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呼之欲出。其中刘邦个性最为复杂,文章对他的描写也最为生动。深入细节内部,我们就能对他产生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著名片段。学习本文就要对刘项两阵营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四组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欣赏到太史公精妙的构思技巧。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4.
猝然临之以观其变□青海李怀清《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节,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自不必说,单就人物的性格塑造来说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无论是楚方的项羽、范增,还是汉方的刘邦、樊哙、张良,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中都有各自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非常经典的场景描写,亦是司马迁文学技巧体现比较充分的重要篇章。在整个描写中每个人物都是出彩的,刘邦的“退”项羽的“默”、范增的“急”、张良的“智”都是为人所常乐道的。然而还有一个人物塑造得也非常精彩,那就是樊哙。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7.
波波提问 1.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长安附近对峙,项羽听了别人的建议,打算请刘邦来吃饭,然后在席间杀掉刘邦,从而夺取天下。刘邦应邀而来,于是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摆开了鸿门宴。宴席上当然是要有坐次之分的,参加宴会的有项羽、项羽的干爹范增、刘邦以及张良。那么,出于尊敬长辈的礼节,范增的座位应朝什么方向呢?( )  相似文献   

8.
读《鸿门宴》,会发现项羽身上有许多疑问:为什么他会在刘邦的一番甜言蜜语后立刻供出曹无伤?为什么他没有按军法处置闯帐的樊哙,反而称之为壮士?为什么范增将刘邦奉献的玉斗撞破而他却泰然接受了白璧?这些疑问的产生主要缘于我们受一些"常识"的局限。如我们在分析鸿门宴时,总会想":如果项羽杀死了刘邦,就不会有人和他争天下了,  相似文献   

9.
读《鸿门宴》,项羽身上有许多疑问:为什么他会在刘邦的一阵甜言蜜语后立刻供出曹无伤;为什么他没有按军法处置闯帐的樊哙,倒称之为壮士;为什么范增将刘邦奉献的玉斗撞破而他却泰然接受了白璧。这些疑问的产生在于我们  相似文献   

10.
十三 (一)课题矛盾冲突中的人物描写片断 (二)题目街头见闻引语:读了《鸿门宴》《智取生辰纲》你会深深被作品中鲜明的人物性格所吸引,如项羽的自恃强大,好胜喜功,刘邦的机敏狡诈、能言善辩,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粗犷豪勇、范增的深算远虑,以及杨志表现的邀功心切,媚上欺下等等,形象栩栩,特征各异。这些人物都是放在特定环境里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其中的传主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分析《项羽本纪》时认为,鸿门宴上的项羽"头脑区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范增对他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扒外,他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词严的申斥,张良事后的巧妙反应,他都一一容得下,他完全被人家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教参的编写者对项羽在鸿门宴的表现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头脑区钝,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被人家争取、利用、愚弄,简直是个只知使用武力,头脑简单的鲁莽武夫.然而,笔者在反复阅读《史记》《汉书》等资料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笔者以为项羽可能真的有"妇人之仁"、轻视刘邦等心理,但放走刘邦的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些.  相似文献   

12.
<正>在谈到"鸿门宴"双方的得失成败时,人们总是习惯地从当事双方的主角项羽、刘邦身上缘据析理,而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当事双方的谋士张良、范增身上索因求果。读《鸿门宴》,总不免唏嘘感叹。范增谋远虑深,计高天下,胸有逐鹿之策,又能洞察细微、随机应变,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形下,眼睁睁地看着最危险的敌人脱身而去。相反,张良虽身处劣势,却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博弈中巧施手段,既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在项羽内  相似文献   

13.
亚父智疲     
高中教材选编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各种版本的教学用书都极力赞誉亚父范增的足智多谋、远见果断,但掩卷深思,却又不得不为亚父在鸿门宴中所隐透出来的谋乏智疲而叹惋。身为项羽军中第一谋臣、又独具“亚父”这一特殊身份的范增,论势尚可,而知人却不够。他多年跟随项羽征战,出谋划策,理当深知项羽为人处事的优柔寡断,却在谋诛刘邦的鸿门宴中将全部的机会寄押在他的身上。项伯在项羽军中是一个特殊人物,他与张良交往的历史、宴前“私见张良”的行踪,范增应该知晓却丝毫不知,更说不上防范。无论怎么讲,都很难与足智多谋挂钩。其二,在事态的发…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们学习《鸿门宴》,共同探讨文中项羽与刘邦、樊哙与项庄、张良与范增等人物的形象。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用几个词语对人物“贴标签”。即分析要立足文本,做到言出有据。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发言踊跃,他们分别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角色,通过对课文言语的咀嚼推敲,谈出了自己的见解。当时,课堂氛围十分良好。  相似文献   

15.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名篇,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更是家喻户晓的绝唱。长期以来,《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对象。从文学角度来说,《鸿门宴》这部经典,所呈现出的内容,代表着各个人物之间的性格碰撞。项羽的勇敢无畏、豪放果断;刘邦的机智冷静、狡猾多变;张良、范增的足智多谋、赤胆忠心;樊哙、项伯的侠肝义胆、忠诚护主。性格决定命运的信条下,每一个人物因性格差异,走向不同的结果。作者对《鸿门宴》的构思,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每一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各个人物性格,体现在文章一言一句中。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18.
二千多年来,鸿门宴一直被当作加害客人的宴会,也就是设宴者带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赴宴者是被动地等待宰割。其实,如果认真分析思考这场宴会,就会发现,把鸿门宴玩弄于掌股之上的并不是项羽或者范增团队,而恰恰是处于面临灭顶之灾的刘邦团队的大谋士张良。在这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较量中,张良善于化被动为主动,置之死地而后生,为刘邦赢...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课本里节选的《鸿门宴》一文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在传记人物塑造上较有代表性的一节。文中清楚地描绘了刘邦的圆滑柔韧 ,张良的机智沉着 ,项羽的坦直粗率 ,樊哙的忠诚勇猛 ,项伯的老实迂腐 ,范增的果断急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焦点上 ,各种人物依据各自的利益立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各显本色 ,彼此对照 ,特色表现得格外鲜明。《史记》的这种人物描写特色不仅表现在《鸿门宴》一文中 ,在荆轲刺秦、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等文中均有体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 ,与司马迁对各种人的深刻观察和对…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是一部大戏,演员众多,且楚汉角色一一配对成对称状:主角自然是刘邦和项羽;配角中谋士为张良和范增,武将樊哙和项庄,间谍项伯和曹无伤。情节精彩,高潮迭起,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以上演员时,很难注意到文中一笔带过的几个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