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由强调教材这一单独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仿真和现实生活背景)四因素的整合。所有这些,都包含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  相似文献   

3.
纪玉进 《吉林教育》2005,(10):32-3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4.
王娅 《辅导员》2011,(24):70-7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 现学生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学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加强整合.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肖莉 《教学月刊》2002,(2):54-56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1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1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Ⅲ语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在语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注重:“应拓宽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国务委员陈至立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信息技术与谍程整合"在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理解要求中所提到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等概念,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4.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王巍 《河南教育》2009,(8):30-30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作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6.
1 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合格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基础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这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相似文献   

20.
汤明娟 《考试周刊》2009,(22):195-196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