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笛卡尔的空间观念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空间观。他把空间(内部场所)等同于物体(有形实体)的广延,提出了"一般空间"与"特殊空间",否定了原子论的"虚空"和"原子"。文章依据笛卡尔的文献,对他的上述观点进行了仔细分析和解读,并讨论了笛卡尔的观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是否存在真空,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古希腊以来的一些原子论者认为:自然界存在着粒子和虚空。他们是承认真空存在的。但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一直到十六世纪,在欧洲起着支配地位的却认为,真空是不可能存在。亚里斯多德认为,在虚空中是不能辨别方向的,因此不可能存在上下的“自然运动”(注)。在媒质中,物体因受媒质的阻力使运动受到阻碍。若在真空中,物体因不受阻力作用,在力连续作用下,物体速度不断增加,速度最终是无限大。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速度不可能是无限大,所以真空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后来,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一种运动论,认为一个受到某种连续不断的力推动的物体,会随周围介质密度渐渐变小而运动得越来越快,在真空中这个物体将以无穷大的速度运动.他不承认存在无穷大速度的可能性,因而断定真空不可能存在.在长达2000年之久的时间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奉若神明,哲学家们一直认为:“自然厌恶真空”.这种厌恶的本性阻碍形成真空,任何真空一经获得,附近东西就立即将它填满,因此,水银和酒就应当填满倒立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4.
在空间的本性问题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否存在虚空的争论。这种争论在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等人那里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康德把空间看作是人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实现了空间概念的"先验论"转向,同时也使"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虚空"的问题成为一个无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位置、远近等空间概念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开启出来的,实现了空间概念的生存论转向,同时也取消了脱离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孤立存在的"绝对真空"及"自在空间"概念的合法性。福柯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既贯彻了海德格尔倡导的生存论原则,又分别从空间与权力或生产的关系的角度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完成了空间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5.
将视觉心理学界定为基于视觉知觉基础上的思维组织,形成对空间、形态、光线、色彩等的理性与感性感知。以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为例,从视觉心理角度感知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光在知觉建筑空间的实体和虚空间的媒介作用,探讨不同形状的建筑空间的导向性。结果表明光可以选择性地引导知觉从感知实体过渡到感知虚空,矩形建筑空间具有最强的视觉导向性。结合赖特的《流水别墅》,感知建筑实体形状的平衡和水平方向,发现打破建筑实体的常规构图,更可引起知觉注意。  相似文献   

6.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十个范畴的中心,他的哲学体系是以实体为中心进行建构的。亚里士多德一生对于实体是什么的界定几经变化,最后没有定论,问题的症结在于他是根据自己对实体的定义去寻找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与实体相对应的存在物,但客观世界没有任何存在物可以满足他的定义。尼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实体概念进行批判,认为实体是由于语言中的主谓结果过于发达而导致的,真正满足实体要求的只能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是语言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实体问题的出现,从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消解了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人们遵循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肯定的波浪式前进运动的规律,逐步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揭示客观规律,逼近真理。而假说是这一规律中的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 1.以太概念的诞生及其历史背景。以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天体间一定充满有某种媒质。雷内·笛卡尔1644年发表的《哲学原理》中引用了以太的概念,首先提出了“以太”的假说,他认为“虚空”是不可能存在的,真空不空,宇宙中充满了一种稀薄的看不见的物质。他在书中这样描述:“以太是充满整个空间的一种物  相似文献   

8.
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自然观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对其成就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由于不同时代人们对时空的不同理解,因而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自然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时空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一处所,并且运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他肯定了空间的存在,并且认为空间与运动、物质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曾深刻论述了时间、空间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运动是时间、空间的本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进行,运动是永恒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可分的.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在两千多年的时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萃》2001,(11):165-166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如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个月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一年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而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或延展性.如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范围,以及同他物的位置关系.一切运动着的物质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也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素描具象形态空间重构造型 空间重构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理解、认识对象,从不同的空间角度重新建立起画面的主次关系和画面秩序的过程.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空间物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很好的把握和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正>空间观念是新课标十大核心词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等。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存在的表现;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因素,没有空间观念,就谈不上任何  相似文献   

12.
以虚空与运动关系为线索,从虚空中不能运动、虚空中运动成为可能和虚空与运动关系的终结梳理了二者关系的演变进程。认为虚空与运动关系在认识上的突破与对运动原因的深入理解密切相关,而这又是惯性定律建立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空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丰富多彩的空间观,从有限和无限、从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等角度认识空间,而这些认识直接与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及元气论有关。  相似文献   

14.
质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范畴,弄清它的含义,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首要任务。本文从质料范畴的形成、从生成角度、从实体论角度三方面对亚里士多德质料范畴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开始思考身心问题以来,心灵是否实体便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实体范畴及其两种属性,笛卡儿认为身心是并存的,洛克和休谟认为实体存在但不可知,贝克莱主张心灵是唯一实体,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心灵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当代心灵计算理论认为,心灵仅仅是大脑的生物化学活动,其中的细节远远超出了哲学探讨的范围。然而,心灵是否像物质那样也是实在的问题,依然是哲学家继续质疑和争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陆建茹 《文教资料》2011,(18):37-38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但两者在人类认知和语言表达中的地位却是:乔平衡的。时间的表示主要是通过空间的隐喻来实现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比探讨了汉民族通过空间概念认知和建构时间的途径和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8.
空间拓扑关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木雅语不仅以词汇语义体现物体的空间关系比如方位词、机构名称等,还用动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通过以木雅语石棉方言为例对木雅语空间拓扑关系的探讨,认为木雅语空间关系与时间概念等存在明显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孔凡哲 《新教师》2019,(10):38-40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人们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或是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在面对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相关问题时,存在着一些困惑以及认知上的不足。本期话题围绕“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路径”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中的本体论思想在学术界已开始得到了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形而上学》一书中所包含的认识论思想作一简要的评述,进而揭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的经验和教训,借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