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朦胧美是优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宁静、和谐、洒脱是它的价值体现。本文从朦胧美的角度对《荷塘月色》作了初浅的赏析,概述了朦胧美在文中的特征,进一步探求了这种审美趣味与作者的思想联系,并用类比和分析的方法试图找出朦胧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朦胧美就是具有朦胧意境的事物所产生的美感。李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朦胧美的表现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他善于隐没意旨,并在遣词造句,比喻、通感、典故神话等手法的运用和虚实结合这些方面来表现诗歌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3.
朦胧美是《聊斋志异》的美学特征之一。它写的人物变化,不是有客观条件为依据,而是虚幻的、想像的,因之也是模糊的、朦胧的;其艺术世界的情景和人物,使人产生心理距离,距离感产生模糊体验紫朦胧美;《聊斋志异》的人物塑造,千姿百态,作者主要用“虚”笔,笔端变化,用多种自然形态的类比以传其神,具有很大程度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评点家对小说的朦胧美是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5.
朦胧美是客体事物在模糊状态下的呈象与主体心态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异审美情致。客体事物具有自足整体性 ,人们在进行审美反映时可能将整体形象加以简化 ,造成一定“空域” ,于是产生朦胧美。朦胧状态在人的视知觉中的模糊呈象蕴藏着不够确定的丰富内涵 ,通过形象转换和情景对应来表现 ,往往“见仁见智” ,触类多通。从朦胧美的角度看类似审美体验传达出来的是可能有而不是必然有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朦胧美是客体事物在模糊状态下的呈象与主体心态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异审美情致。客体事物具有自足整体性,人们在进行审美反映时可能将整体形象加以简化,造成一定“空域”,于是产生朦胧美。朦胧状态在人的视知觉中的模糊呈象蕴藏着不够确定的丰富内涵,通过形象转换和情景对应来表现,往往“见仁见智”,触类多通。从朦胧美的角度看类似审美体验传达出来的是可能有而不是必然有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作之一 ,这首诗不管是主人公的内在精神还是艺术表现手法 ,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前人说这首诗“以气为主 ,以自然为宗 ,以俊逸高畅为贵 ,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吸引人 ,除了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卓然不群的诗人形象外 ,还在于它给人的朦胧美感。《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的朦胧美。这首诗以写梦为主体 ,以月为引子。月是自然的朦胧美 ,梦是人世的朦胧美。梦是跳跃的 ,所以诗人一梦之间 ,时间由晚上到清晨 ,又忽…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语文中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作品所描绘的月下荷塘具有一种梦幻般漂渺的朦胧美,置身于这种艺术境界里,不由得令人产生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于自然美的慨叹。这种朦胧美给欣赏者带来的是一种具有水中月,镜中花的美感。《荷塘月色》是怎样表现这种朦胧美的呢!我们可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在景物描绘上,给人以朦胧美的感受。从整体上看,作品中的景,是月下之景,并且是在淡淡的月光下。若是白昼,绝对不能产生这种朦朦胧胧的效果,即使黑夜,若是无月,也不会有感受的朦胧。月光作为整个景致的底色,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对月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上,不仅有描写朦胧美的佳句,而且有体现朦胧美的诗篇。如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无题诗,突出了用典、埋没意绪、旨冥句中、婉转曲达等表现技法,从中也能让人赏析到它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创作审美观念的分歧,以及相互影响与融合的结果——现代中国画"写意精神"审美观的产生,从而揭示中西绘画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怀的方式,更表现生命意识、宇宙意识、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象之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写意是中国水墨画的特色,水墨画中的山水画尤其体现写意的精髓,意境优美广博而深邃,又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通过山水画的"笔墨"展开论述是因为"笔墨"是山水画写意性的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人性的表现,是中国艺术的深入精微之处,驾驭山水画的写意性也是当代山水画重现写意精神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特征及其深藏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传统绘画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三方面内容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的阐述,说明了中国文化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和肥沃土壤,同时又着重通过对中国画语言特质的理解,进一步阐明要正确把握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必须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中国绘画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创新中国画材料必须走出固步自封的以宣纸墨汁为绘画材料的传统理念。文章着重阐述了传统语境下中国画材料着眼于画面特殊肌理的制造和重彩画材料的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目前中国画创新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和使用传统重彩画材料上。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文章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探讨了中国画蕴含的独特"思政元素"和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不足,并提出中国画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以期鼓励更多的老师积极参与中国画课程教学中"教书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绘画在线条运用上存在着异同,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两种绘画线条呈现出融合与互补的趋势。从中国画中线条运用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美,西方绘画中线条运用注重表现理性、强调实体美,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线条运用的融合与互补三个方面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进行了考辨和分析,探讨绘画线条的运用技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中的笔、墨、色三方保持着相互成就却又相互抗衡的矛盾关系。在笔墨、墨色、笔色三对矛盾关系中,笔墨矛盾最为核心,是创作中的动力因素。墨色矛盾从属于笔墨矛盾,是笔墨抒情性的重要体现,水墨黑白二色的情感分类使得墨法具有了更为直观的感情色彩。笔色矛盾是中国画线性特质与西方画学的区别表现,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绘画历程,使其只能选择笔而弱化色,笔墨的重要性一定要主导色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绘画是一门独特的人文学科,它的发展有一整套完善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学理念影响并指导着中西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而中西传统绘画美学由于中西方在思想源流、文化内涵、技巧方法上的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美学客观的比较分析,对加强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绘画美学比较体系的建构也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西方民族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20.
虚实关系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课题,虚实对此显示中国画的意境美。中国画特别强调“布白”,“计白当黑”,其实就是绘画中虚映实的处理手法。书法中也特别强调虚实关系,就是研究点画之间的空白处理。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书画中,“无”比“有”重要,即“虚”比“实”更重要。中国书画中运用空白和虚境创造了一个观众可“坐忘”、“可悟”、可“静观”的幽远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