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国术”一词的原因、内涵、价值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国术”的产生是近代尚武精神演变的结果,传统的“正名”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既是对传统武术的总结,又结合当时环境对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武术的技击特点与民族主义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术”新的思想要求下,促使武术向健身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各种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到功能及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民国时期重要的国术期刊之一<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传播的武术文化内容、期刊特色及其社会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术强国的思想、武术科学化理念、武术基础知识、拳种技术理论、崇尚武德思想和武林传奇故事.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高扬武德旗帜,为各地区、各拳种流派建立了多彩的交流平台.它是近代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份重要的专业期刊,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抗战“陪都”时期的峨嵋武术,为直辖后的重庆武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八年战时首都,在汇聚各方贤人志士的同时,武林高手、专家、学者和武术组织也纷纷云集山城,促使巴渝武术迅猛发展。本土武术与峨嵋武术等外来武术在民族存亡之际成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国术”,习武救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抗战“陪都”时期的巴渝武术铸就了重庆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比赛进行分析,主要结论:竞技化是民国时期武术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时期的武术比赛主要有三类: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和国术擂台赛.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除第5届全国运动会外都属于武术表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属于实战比赛.这三类比赛性质不同,各形成了不同的裁判规则.第二次国考后,实战的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销声匿迹,只剩下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表演赛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学"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又称“国术”、“功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等功能,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武术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教学教法及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武术发展总体走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促进武术21世纪更好地发展,有必要研究武术20世纪的发展。从宏观上讲,20世纪武术发展的总体走势是三次跌落,三次崛起。1.20世纪初清廷,废除武举制,又禁止民间习武,武术发展第一次跌入低谷;2.民国时期,政治上对武术军国民教育价值的重视促使武术再度崛起,国术馆系统的建立及民间武术社团的发展将武术发展推向20世纪第一个发展高潮;3.日寇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武术发展再次跌入低谷;4.新中国成立,武术发展再度崛起,被正式归属于现代体育范畴,并发展到建国后第一个高潮;5.“文化大革命”前半期,武术运动再次跌入低谷;6.文革后半期,竞技武术开始崛起,改革开放后,武术逐渐发展到20世纪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武术及其相关概念——功夫、国术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认为当前对武术的概念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对功夫的概念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对国术的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弊端诸多。在武术走向世界的今天,武术应该成为国际统一的术语,结束与功夫、国术概念的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9.
探究中央国术馆武术普及教育课程设置,目的是提炼和汲取历史经验,为我国当代武术普及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在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基础上,研究发现,中央国术馆的武术普及教育课程经历了南京时期分级培训模式下的武术课程设置和国民政府迁移时期短期培训模式下的武术课程设置,在全面抗战前对编订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做出了贡献。中央国术馆武术普及教育课程遵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体现了传承体用兼备的价值追求。主要启示在于,应重视“刚健有为”的武术普及教育观念,以及重视拳种意识以开发中华武术对抗类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浙江武术发展成果显著。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对民国期刊中关于浙江的武术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民国期刊中的浙江武术文献内容丰富、非常清晰,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浙江武术的发展状况,体现了较高的历史文化、学术资料价值和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民国期刊关于浙江武术的文献记录了民国时期浙江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丰富了民国体育史研究的内容;对今天武术的推广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基础,结合近年有关张之江研究的新成果,分析张之江先生的体育理念,即武化思想、救国思想、国术思想与国术建设,还原了民国时期国术艰危之际,张之江为发扬国术、强种救国而不懈努力的景状,为民国时期的国术(武术)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对墨家思想有一定的继承。墨家的组织成员结构特点使武术技艺主要流传于民间;墨家严密的组织纪律促使民间武术牡团大多具有严密的组织和严厉的行规;墨学“无务为主”的思想使后世武术技艺多以口传身授的形式流传;墨家“尚力”的观念对武术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墨家“贵义”的思想为后来的一些民间武术社团所继承与割裂。  相似文献   

13.
姜寿海 《武当》2011,(10):30-32
(接上期)(五)中华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应称之为"国术"。武术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二是在道学理论和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4.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自1916年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至今,已有100多年学校武术发展史,从最初的“强国强种”“尚武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强身健体”“活跃身心”再到新世纪力图走出国门的“奥运武术”,几经风雨,走到现在实属不易。越是优秀的东西越能走的更远,武术代表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理应传承下去,但是,武术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越来越令人担忧。学校武术“操化”“泛竞技化”严重制约武术的个性发展,教学内容、模式的单一枯燥和武术教育的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学校武术教育“渐行渐远”,以至“名存实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学校武术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来考察近代提出“尚武精神”的历史背景,以及“尚武精神”在当时产生的社会效应;透过现象可以反映出几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武术观;今天我们所倡导“尚武精神”,更赋予了当代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武术的“珍贵”体现在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一一武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厚实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以武术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国民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索当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救国强种、克己复礼、塑造完人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尚武精神和民族血性,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武德、武礼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德治”社会的需要;增强“文化坚守”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近代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国术,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给当今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武术体制改革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的转型与演变、竞技武术初步萌芽、武术社团组织规模扩大、武术初步步入学校,认为武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受中西方思想、文化思潮交融的影响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武术活动,人们对武术价值功能认识的提高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