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现代阅读追求综合效果,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进行语言训练,都力求统摄全文,驾驭整体.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段落阅读教学初探崔成这里所说的段落阅读教学是指以结构段为单位的阅读分析教学,而非前些年有人提过的以段为分析基础进而分析全文,甚至指导写作的“段落教学”。阅读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阅读训练如果以篇为单位,...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法中“导的功能,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去感受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我们认为,要发挥“导”的功能,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选准奖章的“突破口”,抓往统摄全文的要素,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现以“九义”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为例,浅谈我们在导读方面的几点做法。一、抓课题导读课文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以人作题,有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坚持教学与教材实际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学与基础知识相结合、教学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能很好地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学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1.教材方便教师教,方便学生自学。由于课文前设计的学习要求包括语文知识、能力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为教和学提出了目标,为教与学提出了目标调控。自学程序与方法根据阅读规律和本课学习要求设计科学,体现了“全文阅读→分段阅读→全文阅读”和“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精读课文程序…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语文教学中阅读敦学是基础,语文教学一旦把阅读教学抓好了,它就有个坚实的基础”。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当然也离不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一种感知、吸收、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从阅读的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以上四种能力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掌握有效的快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研究表明,全篇生词量不超过3%的文章就可以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指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积极有效地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读全文,理解程度不低于70%。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是如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1扩大视幅训练视幅窄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快速阅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就要向学生传授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语文要素”是语文学习和训练的基本要素。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对语文要素认识模糊表现在类似“穿新鞋走老路”的虚化现象。匡正语文要素虚化现象的教学,应从接受美学的视域观照语文要素的落实,探究接受理论与语文要素教学的内在关联;建立师、生同为“读者”的阅读主体定位,认识语文要素的学习属性,从而真正落实语文要素教学,提升学生高质量的语文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8.
江小琴 《江西教育》2023,(38):14-18
<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相对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将语文要素这一主线中的知识、方法及能力训练点分配至各册、各单元中,建构起语文学科训练体系。各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点主要通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语文园地”板块体现和落实。基于语文要素的教学和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理解、运用与迁移,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近几年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三段法,即通过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各有所侧重地进行“读”、“析”、“仿”训练的教学模式。1.“读”的过程“读”的过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通过“读”疏通文中阅读疑难和语言障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有关写作方法与技巧。对于文中的有关作者和文章的背景知识,某些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人名、地名和文化生活习俗等阅读疑难,进行及时疏导;对于一些新词、新语法现象,新句型等语言障碍,则指导学生运用上下文猜…  相似文献   

10.
测试研究在阅读领域中提出了阅读模式原理,以此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对阅读题型进行划分,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训练中,注重宏题、“不匹配图式”题和“高层次”题的设计与训练,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化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说,阅读训练就是一元的.同质的“思想教育”的训练。语教学界两个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情感教学派”和“法治语派”都不同程度地在语教学过程中将阅读训练变成了这样的思想教育训练。显然,这种训练不能完成语教学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重视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在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如何结合识字、阅读等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使之达到“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呢?一、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低年级阶段汉语拼音的复习巩固不能脱离识字、阅读等项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孤立进行。小学语文第一册新教材所有课文全文注音,这是义务教材区别于传…  相似文献   

13.
王椰林 《培训与研究》2002,19(3):98-100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速度、理解和词汇是阅读技能的三个基本要素。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使这三种基本要素联系得越紧密,教学的综合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段”的训练的起步阶段。基于本文在阅读训练重点方面所处的位置,“学习读懂自然段的读书方法”便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如何扎实起步,使学生获得方法,搞好段的训练呢?当学生经过全文初探,初步了解了内容,弄清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后,出示问题:“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以第3自然段“夏季的景色”教学为例,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读懂自然段意思的方法”的学习过程。1.品词析句,是…  相似文献   

15.
“球感”训练在篮球教学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球感”的生理机制、训练要素、训练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在培养学生“球感”过程中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简称“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逐步培养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依据“标准”指导思想,笔者在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构建,变求新”的教学思想,即引导读者“带着一种创造新维的目的去从事阅读,从读物中发现新答案”。现《可爱的草塘》(六年制第五册)为例,谈谈自己的识。《可爱的草塘》是一篇借叙事和写景进行抒情散文,全文情景交融,语言流畅,描写了北大荒景的优美,物产…  相似文献   

17.
在以思维和文化的深层建构为基础的“深度阅读”中设置“上位问题”贯穿和统摄课堂,辅以群文关涉,真性而深刻地梳理文化脉络,还原作者的文化心理,从而突破新课程教学的教学困境。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才能健康发展,教学目标才可有效落地。教材从阅读与表达两方面安排了众多训练点,这些点螺旋式散落在12册教材的角角落落,形成了语文要素、人文主题两条主线。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要与阅读相互渗透,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一个个微点实践中训练能力,积攒经验。因此,为了弥补这种缺乏训练的情况,特别是在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变革思维,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开辟习作教学的新路径,那就是随课微写。  相似文献   

19.
公莹 《黑龙江教育》2001,(10):31-32
在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阶段。也就是说,阅读是一个高度感知、提取、概括、评价的过程,思维活动就贯穿于这三个阶段的始终。“需要是最好的老师。”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思维的状态就越积极活跃。基于此,根据阅读的三个心理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20.
快速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并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我们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训练步骤(一)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二)时间安排:实验班每周上1次速读课,每两周去1次阅览室阅读,并适当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速读训练。(三)初次阅读能力测试。阅读速度与速读理解率是衡量速读能力的两个要素。训练中既要记录速度,也要测定理解率。(四)阅读习惯调查。我们用问卷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速读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