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刚迈进新闻单位的同志。不知内参怎么写,甚至有些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也未写过篇内参。究其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内参列入记者编辑工作任务;二是有些人不愿写或不会写内参。下面结合工作体会谈谈内参采写问题。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是新闻媒体实现宣传任务的重要一环,是新闻媒体内外劳动的集大成者.然而,由于编辑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总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人对编辑工作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在一些媒体,"重采轻编",愿当记者不愿当编辑、当编辑也不愿在编辑业务上多下工夫等现象早已有之,也并非个别情况.  相似文献   

3.
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会议新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讲话和程序性的会议报道。这不仅是受众对会议新闻刻板的印象,也是部分编辑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常有的惯性思维。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群众对会议新闻不愿看、不愿听.也让部分记者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意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4.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谁不愿成为名记者?而名记者,主要是因为他采写了大量好新闻,逐渐得到了人民的认可。范长江如果不是写了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魏巍若不是写了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年的人民和后来者决不会把“名记者”和他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所以,  相似文献   

6.
翻开报纸,充斥版面的会议新闻多数是一副生硬的面孔,不是某某领导强调,就是某某领导要求,让读者望而远之。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读者既不愿看,也不愿听,这让部分记者和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7.
千篇一律的模式、单调乏味的语言、连篇累牍的套话、居高临下的语气……充斥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各种会议报道.早已让人们心生厌烦。不仅群众不愿看.记者不愿写,即使是各级领导也不满意。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没有不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人重视的。但我们新闻界,一直存在一种怪现象: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了小小豆腐干,登在一个角角上,往往就脸红心跳;黑压压登上一大块,就自我安慰终于写了篇“大”文章。这样,尽管一些报纸编辑部时不时号召记者写短稿,可短风吹进编辑部总是一阵子。究其根源,根子在记者本身——未真正尝到写“短”消息的甜头。 若是有谁写出了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那样的传世短消息,我不相信他会不愿为之。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对消息写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是报纸实现宣传任务的重要一环.是编辑部内外劳动的集大成者。然而,报纸编辑又向来与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裳等观念相连,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编辑工作的正确认识和衡量评价。而在一些报社,“重采轻编”,愿当记者不愿当编辑,当编辑也不愿在编辑业务上多下功夫等现象,是早已有之,也并非个别的了。因此,进一步明确编辑工作的特点,强调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完善编辑工作的评价标准,无疑是  相似文献   

10.
他爱写新闻     
罗茂城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分配到西藏日报当记者,1978年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作研究生,学习三年后,分配到人民日报记者部工作,踏上了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这行自有乐趣 大学入学的时候,北大学界"泰斗"给新生训话,大意是说,假如你考进中文系是想当作家的话,那你就是走对了路、进错了门!这里是培养学者的,不是培养作家的! 一年一年地学过去,眼看一届届系友毕业时大多很明确自己的志向:77级的梁左才华横溢要写相声、78级的刘震云激扬文字要当作家、79级的胡春华胸怀大志要去西藏、80级的张颐武义无反顾要做大师……而我,则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写相声缺才、当作家少能、去边疆欠志、做大师无心. 听凭分配,就这样当了记者.事后同学们互相攀比,公认我"最没追求","分配最差"理所应当.  相似文献   

12.
我在少年时代,就向往新闻工作,并经常给报社写稿,反映一些农村青年和周围同学们的生活情景。写了几次之后,上海的青年报社居然给我寄来了一份通讯员登记表。这件事,使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当通讯员是有任务的,于是与报社的联系增多了。所以,我对朋友们说:“我与新闻结缘是在少年时代。”但真正闯进新闻的大门,真正尝到从事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却是在当上记者之后。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不愿报流水帐,因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记者队伍中有不少人虽然拿着记者证,但还不是“正式”的、正规的新闻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新闻信仰和良好的新闻素养;培育职业精神,积累职业实力,用好记者的业务优势,多干一些一般通讯员不愿写、不能写、写不了的稿件;多一些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多去常人难去的地方,多写常人难以写出的文章,以此凸显记者的职业身份。塑造记者的业务形象。  相似文献   

15.
春节过后,驻站记者纷纷登程。中央新闻单位及省级报台每年都有一批同志驻站,有中老年同志,更多的是年轻同志。陕西日报已形成了一个制度,凡新来报社的年轻人,先要下记者站。这实在是一个好制度,是培养锻炼新闻队伍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当记者谁不想写出有影响的新闻,但有的人恋守着编辑部不愿往下走,久之编辑部成了象牙塔,总也写不出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加强省级电台驻站记者队伍建设,使其发挥独特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悉心考察选拔,配齐备足力量。省级广播电台驻站记者是整个广播记者队伍,乃至新闻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骨干力量。驻站记者,远离编辑部,独挡一面,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求较高,选拔渠道单一必然导致人才匮乏,人员构成不理想。目前,有三种现象:一是不太注重从通讯员中选拔;二是一些地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留恋大城市生活,不愿到地方当驻站记者;三是有些电台受财力等因素限制,出现了一站一人现象。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反思。驻站记者是电台…  相似文献   

17.
随手翻翻几本新闻杂志,有关“总编辑要当首席记者”方面的文章不少,其意思大多为总编辑要多采写新闻,写好新闻,当好报纸的第一支笔,也就是首席记者。对此,我们做一般编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为什么连总编辑都不愿当报纸的首席编辑呢? 总编辑不当“新闻官”,深入下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采写稿件,并从中体会记者写稿的艰辛,本意是不错的,也值得提倡。时下的问题是,一些新闻单位本来对编辑工作就重视不够,总编辑又都忙着采写,哪还有精力顾及编辑工作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容易给人连总编都不愿从事编辑工作的感觉,编辑工作更难以引起重视了。其中有些人这样认为,编辑不就是剪刀加浆糊、涂涂抹抹嘛,不需多大的学问,坐得住就行。事实证明,办好一张报纸,应把编辑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考虑,编辑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一个优秀的编辑就是一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英国报业大王诺思克利夫勋爵说过,“记者为报纸写文章,但创造报纸的却是编辑。”我国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强调:“报纸工作应该以编辑部为中心。”在选拔编辑时应考虑到从优秀的记者中挑选,一般来说,编辑应该是记者中的佼佼者,只不过编辑不易比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突破老框框,多写评述性新闻是个好办法。应该说,目前评述性新闻太少了。有人说,一个记者只有写好报告文学,逐步向作家靠拢,才有出息。这是片面的。记者就是记者,记者的工作不是作家所能代替的,记者也不一定当“候补”作家。记者有自己广阔的道路,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低于作家。但是,好的记者也确实不能满足于写一般新闻,而应该成为时事评论家。我国和世界许多名记者都是评论家,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写评述性新闻。  相似文献   

19.
批评报道要写,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批评报道写好,这是记者的写作艺术。但批评报道不仅采访难而且写稿难,弄不好还会“吃官司”。因此,许多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大都不愿涉足这个方面的报道。今年4月,《湖北日报》特意推出了两组批评报道,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被报社内外称之为“成功的舆论监督”。现在回想起来深深体会到,舆论监督的成功在于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界,大多愿意当记者,不愿当编辑;而我却对编辑工作情有独钟。在编辑工作中,不少人认为当编辑容易;而我认为,当一般编辑容易,当一名好编辑难。 我在光明日报理论部从事编辑工作已经21年。体会最深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静如处子,动如英豪;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