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荣富,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聊城市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中日、中美科技合作和世界大一超大型矿床成因图及全球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15日,在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简称国际图联)公布的新的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Govering Board)选举结果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教授以818票当选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在全部10名当选的委员中得票数名列第四。与此同时.张晓林还当选为IFLA“亚洲与大洋州”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与他同时入选专业委员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孙坦、业务处处长刘细文、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初景利、信息技术部副主任张智雄,他们分别当选为“采访与藏书发展”、“科技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研究”和“信息技术”4个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相似文献   

3.
“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矿产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也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在新世纪批准设立的首个矿产资源编图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裴荣富任首席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D.V.荣奎斯特任国际联合协调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梅燕雄任执行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裴荣富院士、梅燕雄研究员等完成,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5):F0004-F0004
裴荣富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55年,提出了“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在国内外主持5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最高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沈祖炎,同济大学教授、博导,钢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66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建交委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Fellow)等。  相似文献   

7.
赵鹏大,辽宁清原人,满族。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2004年先后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及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我国数学地质界的先驱之一。在矿床普查勘探及矿产资源总预测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建立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经及方法体系,包括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地质变量构置、取值、变换和筛选,矿体空间定位,成矿远景区圈定及资源量估计靶区筛选及预测精度评价等模型的建立,优经和应用;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  相似文献   

8.
正[人物小传]戎嘉余,地层古生物学家。1941年12月生,浙江鄞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学专业,1966年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主席。长期从事早-中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9.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陈毓川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赴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1959年归国,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兼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地质大学召开的“成矿多样性及其定量预测与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质大学赵鹏大院士提出的“三联式”找矿理论和方法,被来自美、俄、日、加和国内100多位地质专家、教授认为属国际领先. 赵鹏大院士认为,地质异常是矿床形成的前提条件.地质异常的强度、广度各异,组合方式多样,决定了成矿的多样性.而成矿多样性的某种规律性序列就是矿床谱系,其最基本的表现是成矿时间和空间的“有序性”和“成套性”.赵鹏大院士创新性地提出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是三个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地质现实,是矿床预测的依据和指南.他把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的联合分析研究作为成矿预测和找矿的新的“切入点”,并把这种预测途径称之为“三联式”成矿预测.能否识别和充分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质异常,是决定成矿预测和找矿成败的关键;成矿多样性分析是明确区域勘察对象,选择勘察目标,保证综合勘察效果所必须,同时也是分析和评价区域成矿环境有利度和差异度的重要依据;矿床谱系的建立是从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分析区域成矿规律的结果.这三者的实现将会提高成矿预测和找矿的成功率和效果. 曹南燕  相似文献   

11.
倪维斗,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50年入清华大学,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包曼高工获工程师学位,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高工学院获涡轮机械专业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1年被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62年至今就职于清华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煤燃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攀登B”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能源战略与技术工作组中方组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9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12.
《资源科学》2006,28(1):F0003-F0003
石玉林,著名的土地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土地资源室副主任、主任、综考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石玉林院士长期从事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制”、“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宜农荒地资源研究”等国家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13.
40多年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将一篇外国论文介绍给他的儿子,不知当时他是否意识到,这一举动使新中国诞生了一门新学科,也使他的儿子——谢学锦成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创始人。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年逾古稀的谢学锦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他还是国家科委“攀登”项目找寻大型、特大型隐伏矿床新战略、新方法的首席科学家。他曾  相似文献   

14.
陈毓川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专家,他系统、深入研究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矿带地质,为指导找矿及总结成矿规律作出了贡献;深入研究宁芜、庐枞、南岭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提出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在国内开拓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领域,系统总结华南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促进了全国火山岩区及花岗岩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与程裕淇等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概念,发展区域成矿理论,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六五”以来至1998年负责地矿部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七五”期间负责全国金矿找矿工作,“八五”期间组织地矿系统第二轮区域成矿规划工作;1999~2004年负责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系统研究总结全国区域成矿规律。陈毓川院士为我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专家简介: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作为中国数学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的学科带头人,他开辟了"矿床统计预测"新的学科方向,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副院长为项目负责人、李廷栋院士为总技术负责、耿树方研究员具体组织编制的1:250万“北-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合作项目“东中亚深部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1212011120181。以编制1:250万“北-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为主要手段,开展编图区内的基础地质及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通过编制1:250万地理图、地质图、大地构造图、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成矿规律图和非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成矿规律图(共五种图,简称“图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全面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揭示编图区内的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及其成矿响应。  相似文献   

17.
连俊 《金秋科苑》2011,(24):23-26
刘嘉麒,辽宁北镇人。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层古生物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地质科学》主编。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兴源金矿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体特征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总结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9.
崔文元现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宝石鉴定中心法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因矿物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考试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宝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20.
崔文元,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满族,出生于河北滦平。195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后分配到北大地质系任教。至今已近40个春秋。在他身上溶聚了多个重要头衔:北大宝石签定中心法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因矿物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签定师考试委员会主任,同时他也是中国地质学会宝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