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玉生 《中华武术》2004,(12):43-43
太极拳名家门惠丰教授在传授东岳太极拳时,要求学员应有“阴阳鱼”的概念,即一招一势要尽量把“鱼头”“鱼尾”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杨志英 《精武》2004,(7):26-27
当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然而,多数研习者对太极拳的称谓不一,甚是迷惑。某“式”、某“氏”,众说纷纭,究竟哪一个最贴切呢?让我们沿着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一脉络去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3.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4.
贾澎 《中华武术》2004,(4):26-27
在攀登武术真谛这一高峰的征程中,修炼者都希望寻觅一条坦途、捷径。《太极拳论》讲:“由着熟渐悟懂劲,懂劲渐阶及神明”。“着熟”“懂劲”“神明”就像横亘在修炼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一座险似一座,一座难似一座。自古而今修炼者又何止千万?“着熟”者已是不易,“懂劲”者更为难能可贵,达到“神明”者凤毛麟角、屈指可数,那么什  相似文献   

5.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6.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包含了老子的思想和理论,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精华,从太极拳的原理依据上来看,两者颇有渊源。太极拳中的“柔”与“慢”的原理与《道德经》中的“守柔”与“道法自然”的紧密联系即是渊源的印证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连保 《武当》2006,(8):20-21
“中”在词典里的字义主要是指四周距离相等,即中心、中央。但在太极拳推手时,习惯用语“中”字,一般指重心。所以有“守中”即守住自己的重心,“失中”即失去重心,“得中”即控制住了对方的重心等说法。本文想从“无过不及”和“重心”两个角度来论述太极拳的“中”。首先是“  相似文献   

10.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12.
魏坤梁 《精武》2009,(9):47-52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  相似文献   

13.
梅应生 《武当》2004,(11):19-21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王宗岳原序《原文》八十三页有云:“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中“运劲如抽丝”句,近二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太极拳专刊曾发表众多作者对此句的诠释:①从蚕茧向外抽丝,要连绵不断;②如像蚕子吐丝结茧自缚那样均匀不断此两种诠释都围绕蚕茧之“丝”而论,笔者则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李建祯  李仲良 《武当》2004,(7):16-17
太极拳运动,是“天理运人生,人生适合天理”的运动。天人相应.悟道养生。太极拳与哲学之祖——《易经》之五行八卦相照应,由八五十三势组成,分别代表运行之八门方位,与顺逆生克之五行转换:以阴阳鱼之玄机为标志的太极图象征着天地阴阳之无穷变化.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所传授的“拳诀歌”日:  相似文献   

15.
阐述太极拳推手过程劲力作用,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和应用的角度探究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原理,剖析“开合劲”,“螺旋劲”,“串劲”,“抖劲”4种劲力在推手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翟维传 《武当》2003,(11):20-21
武式太极拳在修炼要求上特别注重“内外相合”。内是充盈于身体内的内功,外是指身体的四肢躯干,运动时以内动带动外形,达到内外合一,才符合武式太极拳“内外相合”之要求,达到“周身一家”之境界。要达到“内外相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探讨。 第一,要认识内与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禹  姜娟 《中华武术》2005,(10):40-43
本文研究的是太极拳的“健康文化”。我们认为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包含了“健身”“健心”“养生”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对课题的把握,一是抓住“健康”,二是紧扣“文化”,三是建立“系统”。目前没有人以“健康文化”为研究的切人点,也没有人建立了“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我们的研究是奠基性的,它不仅可供有条件进行相当规模的科学测试做参考,而且它将同时给21世纪的太极拳运动带来有序的理性思考及对这份民族健康文化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诠释学方法,从身体哲学出发,深入剖析太极拳“静”的思想理念,挖掘与整理太极拳的身体经验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指出,太极拳的“静”主要包括“阴阳动静”之静、“体用动静”之静与“持敬主静”之静。太极拳习练中的“静”主要蕴含“松静自然,以意领形”的身体感知,“心无杂念,引神入静”的身体意象,以及“练养结合,动静合一”的身体境界。太极拳习练中的“静”在价值取向上,追求“静而空欲”的行为秩序与身心养护,强调“静而平躁”的自我调适与德性养护,注重“静而缓急”的实践智慧与精神养护,坚守“静合天人”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养护。太极拳中的“静”既在心,又在身;既内在,又超越;既感性,又超感性,可视为中国式的“即身而道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9.
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实施“体操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将“体操式”教学法用于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通过实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验证明它能极大地节经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太极拳技术,增强学生信心,明显优于传统教法。  相似文献   

20.
叶兰花  凌金溪 《武当》2014,(6):22-22
当代杨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常说:“要学好太极拳,习拳者应当具备‘六心’。即信心、恒心、决心、耐心、专心和虚心,并且还要学会‘自讨苦吃’。”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中,笔者把大师所说的这“六心”贯穿于其中。今拟拙文直抒胸臆,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