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门楼子九丈九,九个胡同九棵柳”;“前门楼子九丈九,碗口花炮响上头”。这些都是流传已久的老北京的民谣。在如今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老北京民谣似乎淡出了人们记忆,尤其对如今的中小学生们来说,熟悉程度恐怕远不如流行歌曲。然而,走进北  相似文献   

2.
王若懿 《教育》2007,(10S):5-5
近日,北京市白家庄小学将传统工艺沥粉画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旨在让学生通过绘画感受民族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图为学生们在绘制沥粉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传统丈化中,“九”之所以被人们所崇尚,成了神圣之数,。“九”这个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庄严雄伟,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统治者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位置。  相似文献   

4.
如今,校园文化这个词不再是一个名词或某种实体,而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赋予了时代精神与发展特征。校园文化建设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校长文化、学校制度文化、特色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管理文化。优秀的学校,一定富有先进的校园文化,关注校园文化建设,面对已成“化外之民”的学校,正视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事实,应对已碰露出来的“泛文化”和“假文化”等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认为,要为创新型人才营造适宜成长的文化环境,就要使社会群体的丈化心理实现四个转变:倡导由“重物轻人”的思想向“人才为本”的思想转变,认清创新型人才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9,(11):F0002-F0002
不管是曾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马栏山小学还是到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竹第二小学担任校长,郑湘莎始终都有一种意识,学校文化应该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和灵魂。来到新竹第二小学后,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带领团队将学校的“主文化”理念系统化、实践化、让它浸入课堂,根植到学生们心中。一、如“竹”般虚怀清雅:课程文化汇聚特色“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相似文献   

8.
腊八粥话     
中国的许多节日都有专门的吃食。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上元:汤圆;腊八:粥。可以说,过节就是吃吃喝喝。别看如今人们把喝粥的腊八不当节,过去它的地位却挺高。北京有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文化差异构成了等值翻译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文学翻译中要取得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完全等值并非易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丈学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等值的“度”,以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异域丈化。  相似文献   

10.
任琨 《教育文汇》2005,(7):62-63
过去,在皇宫。“拟圣旨”的活儿是大臣们做的事儿;如今,在学校,此等差使是俺这个“教导处”来做。  相似文献   

11.
谢秋娘总也不老。当年在蓝冠歌厅听她唱歌听得如痴如醉的青绿少年们,如今有的弹出个大肚腩,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暴发了;有的开了顶,却将周遭的头发留成长长的一缕,盘绕上去掩饰,用时兴刻薄的说法,叫做“地方支持中央”。这伙人的太太,不是女明星就是模特儿,当初一个个还不是美人胎子?如今再看,若不靠着拉皮隆胸注射羊胎素,外加每周一次的保养,也是守得住功架守不住卖相了。只有谢秋娘,还是老样子。房地产巨头王企治每次来“秋娘小厨”,必定先嚷嚷一遍:“秋娘,你怎么还是老样子?你这样漂亮,又总是不老,别人还活不活啦?”如果有其他客人在,谢秋娘便微微一笑,不搭他的腔,要是没有别人,她就会用那早年出名的云遮月嗓子缓缓地答上一句:“又寻我开心。还年轻什么?我从来没有年轻过。”  相似文献   

12.
刘忠德 《教育与职业》2006,(27):177-178
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奥林匹克运动是十分必要的。奥林匹克丈化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多元丈化;奥林匹克文化是以教育为核心、体育为载体的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是具有远大理想和催人向上的先进文化。大学生是我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年轻、充满朝气、思维活跃、较少保守思想、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信息时代能力强的特点,因此,系统而完整地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必须从他们做起。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有着“父不夸子”的观念和习惯.几千年来,望子成龙的父母们都恪守着这一传统.既不当别人的面也不当的孩子面夸孩子,把对自家孩子的欣赏和肯定藏在心里,背后偷着乐。如今,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年轻的父母们早己摒弃了这一观念,即使在公共场合。也经常能听到“宝宝你真棒”的赞许声。然而.也许正因为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给我们积累过夸孩子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儿子大概是从10岁时起,突然就喜欢上了用他的话来说“很冒险,很刺激”的运动和游戏,每次从外面回家,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有的事,一见他那犹如刚下“战场”的模样,我就知道他准又“冒险”去了。就我知道的,他的冒险记录就有:爬1丈多高的树上去掏鸟窝;从楼梯扶手滑下;进出院门都翻墙;骑自行车来个“大撒把”从陡坡上溜下……  相似文献   

15.
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外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开物成务”;中国文化是内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人文化成”。他解释说,“开物成务”就是:“无此物,创此物,是为‘开物’。干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因此,外倾文化“偏重在物质功利,不脱自然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文化成”,则是从“人文”里化出东西来,象几个化学元素融合化出新事物一样。“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  相似文献   

16.
杜增建 《中国培训》2002,(11):59-59
为了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上下更好地沟通,在“硬件”上,GE舵主韦尔奇通过他著名的“数一数二”论来裁减规模,进而构建扁平化结构,重组通用电器;在“软件”上,则尽力试图改变整个企业的文化与员工的思考模式。韦尔奇看到:“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变革之一:做真正该做的事韦尔奇在谈到企业领导的“忙碌”与“闲适”时说:“有人告诉我他一周工作90个小时。我会说:…  相似文献   

17.
刘强 《广东教育》2006,(9):57-58
“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呢?……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所以所谓中国文化已经崩溃到根,已根本动摇,也就是说中国的乡村已经崩溃,中国的老道理已经动摇了。”  相似文献   

18.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唐之享会长的文章《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从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等多方面,探讨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伟大贡献。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谢玉堂会长的长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1)舜在百岁高龄的晚年为什么还要去江南巡狩?(2)舜为什么身葬九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虞舜与九嶷”,会议收到“舜葬九嶷”主题论文14篇,“舜帝南巡”主题论文4篇,合计论丈18篇,是近年来关于虞舜与九疑山关系问题的最为集中的探讨,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突破,为今后的递进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外,在“舜文化”的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的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伦理、勤政廉政、和谐社会”研究、“舜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文学、诗学、美术”研究等6个方面,也有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化交汇的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两条线路:在知性层面上,我们希望引入西方的文化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从而实现中国丈化的现代转换;在隐性的精神层面上。传统文化仍然时刻影响着人们言行和深层价值观。这两种文化路向也体现在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历程之中。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先进丈化和教育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教育改革。在知性层面上,大家普遍认同新课程的理念和文化主张,但是,在隐性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差序格局下的等级文化、“无我状态”中的求同文化、消费社会中的“功利文化”、科学主义与效率至上的文化等仍然存在。构成了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文化阻力。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盛行,以至于几乎主宰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背景下,一些教育界、文化界人士重新提出“读经”的主张。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北京云居山办起了旨在为学生打下“国学”功底的学校;深圳在多所小学开展“读经”活动;广州市RB早教中心在3—6岁的学习中加入诵读经典(唐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内容;某大学拟设“国学班”,以“继绝学”,育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