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曹禺的话剧 ,确立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的话剧具有诗一般的抒情风格 ,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缤纷多彩的意象。我们可以从曹禺的四部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家》中看到这一鲜明的特点 ,从而了解意象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情绪、传达作者写作意图以及增加作品艺术色彩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小说家莫言,在话剧创作上也是卓有成就的。他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又与当代极端的先锋戏剧有差别的创作姿态,创作了《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篇优秀的剧作,显示出了其在戏剧创作上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文章主要从话剧《霸王别姬》中的女性形象来进行分析,从而彰显出莫言对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选择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3.
【名家档案】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相似文献   

4.
1933年,二十三岁的我国当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了话剧《雷雨》,发表在次年的《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半个多世纪来,这部能与世界优秀剧作相媲美的话剧作品一上演,就震动了剧坛。直到今天,它仍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被节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列入大学文科必读书目,后来又拍成了电影。近据报载,“第五代”电影女导演李少红首次涉足荧屏,就将只能演出四个  相似文献   

5.
巴金一直似兄长般十分关心、爱护曹禺,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先后发现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家》等多部经典,并给予独特的崇高的评价,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其他文艺家审读剧本更多地注重艺术形式不同,巴金读《雷雨》,他首先是感受剧本的内容,为《雷雨》艺术的情感冲击力所打动。对《日出》,巴金能够体味曹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巴金在《雄壮的景象》一文里为《日出》作的断言,在当时文坛里声音显得独特,但也可以说是我国作家中对《日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最高的、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巴金没有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解读话剧《家》,他完全用艺术审美的眼光来感受话剧《家》,理解话剧《家》,充分肯定了曹禺改编的《家》具有独立的生命。对话剧《家》,巴金明白曹禺在剧作融入他自己有关现实生活的真切的体验。因而,巴金对曹禺剧作的评价能作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6.
曹禺同志的成名作《雷雨》,是他早在一九三三年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这部四幕话剧在一九三四年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以后,曾经在文艺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人们对这部以一九二五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和周家内部之间的矛盾斗争描写,谴责黑暗的家庭、谴责黑暗的社会的剧作,给予了肯定性的评论;指出这是曹禺同志的一部成名作,也是我国话剧发展史上的一部奠基作。在评  相似文献   

7.
《雷雨》、《日出》、《北京人》三出话剧均系曹昌先生的名作,《雷雨解生,文坛震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Z(日出》问世,令人惊喜,荣获当年《大公报》文艺奖k北京人》再现,宣告封建阶级及其思想文化走入坟墓。三部话剧一部比一部更深刻、更现实、更有典型意义。下面试将其发展演变作一些比较。曹高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对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败有着亲身的经历和深切的体会,由于“五·四”新文化的熏淘和对戏剧文学的强烈喜好,1933年完成了《雷雨》的创作,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上,剧作以“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8.
认识曹禺:曹禺(1910一1996)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其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蜚声海内外。特别是《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大学也都争相介绍和上演他的剧作,曹禺已成为一位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相似文献   

9.
提起“第四种剧本”,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剧作以及它们的作者岳野、杨履方、海默等人的坎坷遭遇。这一切都发生在本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那么今天为何又旧话重提呢?我觉得:一是这一“事件”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影响较大,而不少人对其中的详情又不甚了解,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文章或仅就早篇作品进行评价,或只对这些作品作政治上的批判和平反,而缺少对这一特殊的戏剧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公允的评判;二是它至今对我们戏剧界仍有现实意义和反思价值。研究“第四种剧本”产生的原因,了解作家创作这些剧作的思想动因,以及探寻这些剧本的成就与特点,显然对总结本世纪话剧创作的经验教训,繁荣新世纪的话剧艺术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不少当代文学史在评述老舍话剧艺术时多侧重于对他的剧作思想内容的分析,对其艺术成就则论之泛泛,而对他在话剧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的论析可说是少之又少。为了丰富与强化话剧艺术的表现力,老舍力主创新,其要点有四:一,倡导"以人为主"的人物结构模式,突破传统的以事为主的情节结构模式;二,把小说的幽默技巧融入话剧创作,使剧作呈现出不同色调的喜剧意蕴,丰富了话剧艺术表现技巧;三,把小说刻划人物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话剧创作,以极简洁含蓄生动的语言让人物"开口就响",闻其声而知其人;四,将戏曲、曲艺的语言技巧融入话剧创作,让人物"唱着说",文俚结合,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1.
<正>曹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相似文献   

12.
剡社作为一个地方社团,与巴人早期的革命活动关系相当密切;《新奉化》则是剡社的会刊,是巴人青年时主编过的刊物,里面还发表着他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但由于资料散失,有关剡社和《新奉化》的一般情况,人们似乎至今还所知不多,连巴人自己在有关著述里也语焉不详,至于《新奉化》上的巴人作品更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笔者最近在巴人家乡找到了两册《新奉化》杂志,看了一些资料,拟结合巴人的《旅广手记》及地方党史的有关材料作些探索,以供巴人研究者和地方社团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巴人,人们就会想到他那辛辣锋利、发人深省的杂文。一讲到他的杂文,人们又会很自然地记起他在五十年代写下的《况钟的笔》等等名篇。巴人的名字是和鲁迅式的杂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巴人原名王任叔,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小说、文艺理论专著,还有大量杂文。他的杂文从时间跨度来看,始于一九三六年,终于一九五七年(一九五九年写过一些文艺理论随笔),前后共经历了二十多个春秋,先后汇编成集的有《生活、思索与学习》(1940  相似文献   

14.
邵星宇 《文教资料》2012,(12):31-33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是一部充满《圣经》典故的作品,《圣经》参引在剧中的使用大大超过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这部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则充分体现了“罪”与“宽恕”这一《圣经》观念。  相似文献   

15.
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开创了现代文学剧作的新局面,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半个世纪以来,评论这部优秀剧作的文章、著作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却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敲定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玩弄”、“蹂躏、侮辱”,“为了寻求新欢”,“又把她一脚踢出”,逼她跳河自杀,后又“装模作样地摆出‘怀念’死者的姿态”,但当侍萍真的重新出现在他  相似文献   

16.
1月重庆北碚者舍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1999年2月4日《文艺报》报道:“人民艺术家”老舍在重庆北碚的故居“多鼠斋”目前对外开放,以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老舍故居位于北碚区天生新村61号,1943年至1946年,老舍在这里居住办公,并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老舍抗战时期在北碚生活的三年期间,完成了以沦陷区北平为背景的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一卷“惶惑”和二卷“偷生”,并写下了话剧《桃李春风》、《张自忠》、《王老虎》等作品。他的9个话剧剧本有一半是在这里完成的,优秀的剧作把中国现代话…  相似文献   

17.
曹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作家,他在二十三岁时创作的《雷雨》,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代表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标志着我国话剧艺术从初创时期走向了成熟阶段。这部剧作自发表以来,在国内外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土,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优秀的剧作瘃。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中,剧本的创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我国各个伟大的历史阶段中,都不断地从事于剧本的创作,先后共写了十八个剧本。这么多的剧作中,就题材来说,除写于一九三七年的现代剧《甘愿做炮灰》外,其余都是取材于古代历史。郭沫若早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表现他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歌,加之受到外国诗剧家如歌德等人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剧作也多是诗剧。后来,由于作者创作体裁的扩大,技巧的更加圆熟,就以多幕话剧为主了。其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写成的历史剧《屈  相似文献   

19.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于一九三六年发表了四幕剧《日出》。这两部剧作的相继问世,使曹禺步入了著名剧作家的行列,也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雷雨》的创作已表明曹禺是一个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勇于探索的作家,《日出》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要点了解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以展开情节和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并表现主题的特点。二、训练与自测 (一)填空: 1、作者曹禺,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家。《雷雨》是他___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处女作。这部剧作,以它强大的思想艺术力量,深刻地揭露了____阶级的罪恶。他的另几部著作,如《日出》、《北京人》等,都是卓越的现实主义名著,对推动我国话剧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解放后,他又创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